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郭爽爽/文 受访者供图
当几乎所有美食都在以缥缈的香味吸引食客脚步时,总有反其道而行之的。
近些年,除了臭豆腐、榴莲外,臭臭套餐家族再添一员猛将——螺蛳粉。
按说,螺蛳粉作为广西当地名吃,历史悠久。但直到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螺蛳粉才迅速在全国遍地飘“臭”,却让食客满嘴留香,尤其是在敢于尝试的年轻人中逐渐攻城略地。不少老年人捏着鼻子躲着走,但更多年轻人是三天不吃想得慌,嗦粉的快乐不好拒绝。
#我这十年#十多年前,广西小伙儿张象生为了追媳妇,跨越千里来郑州发展,阴差阳错中,开启了他的螺蛳粉帝国时代,也让以面食为主的中原美食增添了另一种美味可能。
坐26个小时火车,痴情小伙追爱来郑
大学期间,张象生和当时的女朋友,也是如今的妻子,在广西的一所大学相识,这位郑州妹子的真诚和善良深深吸引着他。
虽然,大学时的恋情不免走向“毕业即分手”的结局,但毕业后在各自家乡发展的二人一直维持着异地恋状态。
两地还没通高铁的时代,张象生第一次来郑州看妻子,整整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记着当天的疲累,可一切都敌不过这位郑州姑娘的魅力。
工作几年后,年岁渐长,心智越发成熟,他毅然决定跨越千里,追随恋人来郑州发展。
图:张象生
热血小伙为爱只身闯郑州,当浪漫的爱情走进现实,生存问题扑面而来。
妻子家里是做服装生意的,来到郑州后,张象生夫妻二人经营了一家服装店,但最终因为道路改造等原因,一年后,店铺关门。
如何在他乡立足,让家乡父母放心,如何让丈母娘对勇气可嘉的新姑爷再次刮目相看,夫妻俩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千里之外。
开店初,路人捂着鼻子绕道走
“当初开螺蛳粉店,就是因为我老婆喜欢吃。”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发愁时,张象生妻子突发奇想,她本人很喜欢吃螺蛳粉,直觉告诉她,这个味道奇异的小吃在郑州会有市场。同样,张象生回忆,刚来郑州做房地产销售时候,他走街串巷发**,还真没看见过有螺蛳粉店,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就这样,2012年,在妻子家楼下,第一家店正式开业,据他所说,这也是郑州第一家螺蛳粉店。
而且,这次,他还把父母、姐姐、姐夫等一大家人都接来了郑州,他要彻底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融。
姐姐、姐夫负责后厨,张象生负责店铺的经营管理。可前两个月,生意不仅不好,甚至还遭路人嫌弃:“因为酸笋发酵的臭味,不少人从门前过都捂着鼻子,有人说是下水道的味道、墨水味,甚至大肠味。”
不过,岁月不语,却回答了所有。
后来,随着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加持,永安街的这家店很快扬名郑州,不少媒体前去探店。同时,2013年,随着肉眼可见的生意兴隆,朋友们纷纷提出加盟的想法,就这样,张象生的螺蛳粉帝国开始垒建。随之而来,他每天的电话也多了起来:“每天五六十个电话很正常,最多时候,一天接打近70个电话。”
8年后,2020年,加盟店的数量已经多达60家。此时,分身乏术的他成立了公司,张象生也从一名个体工商户变成了企业老板。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供货需求,他在广西柳州设立了xx厨房,每隔两天,装满酸笋、豆角、腐竹等食材的集装箱卡车,就会从广西开来河南。
随着滚滚车轮的驶来,小伙子当年离乡时的誓言也已成真。
朋友偶然提议,螺蛳汤终于涮一切
三年前,他跟几个朋友在家里吃火锅,有人提议,可以尝试用螺蛳汤煮火锅。
提起突然换道“火锅”竟跑的原因,张象生有些兴奋。说话间,他翻出了那天发的微信朋友圈:“螺蛳粉的灵魂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螺蛳汤,不少顾客会打包一碗汤回去煮面或者煮米饭。”在他看来,螺蛳汤可以煮一切。
这个三年前萌生的想法,终于在今年3月照进了现实。
在广西,除了螺蛳粉之外,同源的螺蛳鸭脚煲也是广西柳州的特色美食。于是,他将螺蛳鸭脚煲创造性地改良成火锅,并将螺蛳粉作为主食最后上桌。
岁月总不会亏待大胆尝试的年轻人。疫情,也似乎并没有在他攻城略地中成为绊脚石。
短短几个月,他已经在郑州开了10家螺蛳粉火锅店,河南省内已经有了20多家加盟店。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张象生并没有把所学都还给老师,六宫格的精致配菜摆盘等可是女孩子们不会错过的朋友圈炫图。
看到儿子的美食事业又上了新台阶,今年,老两口安心地回广西柳州养老去了。
十年间,张象生所创立的螺蛳粉品牌已经遍布郑州的大街小巷,在郑州多达上百家加盟店,全国300多家,其中,河南占80%市场份额。十年间,张象生也从发愁生计的小伙儿成长为了公司领航者,如今,他所承载的已不只是个人的螺蛳粉帝国梦。
有人走西口,有人闯关东,有人扎根中原大地
近代史上,走西口、闯关东都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寻一口吃的。走进新时代,跨入新世纪,像张象生一样,太多80后追随人生另一半扎根中原大地,圆梦沃土河南。
“我已经把我老公的女同学、哥们的媳妇,成功发展成了我的闺蜜,哈哈。”今年38岁的陕西人李燕(化名),2010年跟随她的河南老公从西安回到郑州发展,距今12年。俩人大学同学,虽然刚来郑州时候,她倍感陌生,但在女儿已读初二的今天,她用“浓浓的亲情和十足的归属感”来形容当下的感受。
做过行政、开过饭店,后来又做广告人,工作的变迁、家庭的变故,在人生至暗时刻,婆婆家但凡沾亲带故的亲人“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让她不再无助和孤单,更没有丝毫外地人的被排斥感:“河南人不排斥外地人,很包容。”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今年是她做广告人的第六个年头了。为广告客户发声的同时,她也在向陕西的老家人给河南人“打广告”,讲述着自己在河南的幸福一家人剧本。
当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湖南小伙方帅(化名)第一次尝到了河南的胡辣汤,尽管20年后,他依然喝不惯这碗麻辣辛香,不过,面条已成为他的最爱。
和李燕不同的是,毕业后,他一直在同一家公司从事设计师一职。当年,把他从学校招聘过去的部门主任和几个一同实习的同学,如今已经不知去向何处,只有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着这座城市的众生相。
和李燕、张象生相同的是,他选择毕业后留在人生另一半的故乡发展。从此,家乡的岳阳楼虽不常见,但郑州的“大玉米”却为他照亮征途。
身为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的枢纽站所在地,郑州乃至河南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襟接纳他们落地生根。他们与故乡的距离,米字高铁一线达,乡愁也已不再愁。
十年又十年,同这座城一样,大家都在成为当初所向往的模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jiameng/420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