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玉器怎么样,老太太戴玉镯子





后面两天的考察,我们兵分三路:张师弟继续去代县周边的村落调研扶苏和杀子河的故事,唐师姐去踏勘代县的相关文化遗址,我则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玉石文化民俗调研。







我读博士时主要做四重证据法的方**研究。民俗文化在四重证据法中属于第三重证据,是一种的活态文化遗存。民俗学的证据在文化考证中具有以今证古、由此证彼的效力,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民俗中透视人们长久以来的文化心理积淀,也可以作为玉石之路命题的证据,与文献学和考古学证据相互印证。







王仁湘先生曾在考察新疆白玉河时了解到,当地的维族人有的以采玉作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进入他们的院子,可以看到家家户户象西瓜一样的各种玉石堆满一地,青白墨绿,待价而沽。作为上品的珍奇子玉料小心收存在炕头,人们夜夜随宝玉同入梦乡。清代道光年间,忻州市双堡村人王有德曾在新疆昆仑山采玉,离开新疆之时留下石刻“大清道光二十一二年山西忻州双堡村王有德在此苦难”。 [1]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王仁湘先生在考察记中这样写道:夜宿代县,次日我们的车子就一径开上了30公里外的雁门关。这是一个阻隔南北的关隘,也是一条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我们相信历史上有许多的和田玉应当是经由草原之路过雁门关进入晋中再传入中原的,也就是说玉路是曾穿越过雁门的。薄雾中残雪映照下的古关,让人依然还能感受出往日威武萧瑟的气氛。关楼的砖墙已经大片剥落,高大的双扇关门也早已没了影踪,可是关楼门洞下的铺地石还保存着往日的模样,那上面似乎还能寻见古时的车辙与脚印。……我站在门洞内,凝视着起伏不平的青石板,又不禁想起了王有德。我想他可能是由雁门关的这门洞下走出去的,他走西口走到新疆,走到了和田的白玉河。后来他也许携着他挖得的和田玉再次走过雁门关,由这里回到双堡村去探望双亲。







王仁湘先生根据线索追踪到在双堡村,找到了王氏家族的族谱。遗憾的是,在王有德应该出现的地方,并没有他的名字,或许他采玉发迹富贵他乡,也许千里跋涉遭遇不测,因此在族谱上为没有留下姓名。仅有的线索就是王氏族谱中一些以“玉”为名的人,如双玉、双璧、双琳、玉珠等,他们是第十六世孙,正好是王有德的下辈人;又如玉春、怀玉、佩珠、佩珍、王琥、王琅、王环等,是王有德的同辈人;还有玉柱、玉贵、玉官、玉满、玉成、玉银、玉金等,他们是王有德的父辈。







看完王仁湘先生的考察记,我不禁感慨历史研究之难:正统的文献出自史官之口,只记载帝王将相的故事,根本找不到老百姓的生命印迹;而民间传说留下的只言片语往往又经年累月,造成各种层累变形。于是,历史的真相在各种叙事中逐渐隐匿了,我们对历史的每次叙述其实都在消解着历史,历史研究成了人类文明里最扑朔迷离也是最**的猜谜游戏。所以,在西方后现代的史学研究中有一个观点,没有历史真相,只有历史叙事。历史就像一只千年老妖,在岁月风尘中变幻着各种面孔,恶作剧地戏谑着想要追寻真相的人们。时空阻隔,无法跨越的鸿沟使得此岸的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真正亲临彼岸,我们能做的就是采用各种办法无限接近历史真相。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访谈中







王仁湘先生查索带“玉”名的族谱给了我灵感,我也试着查验了一下代县当地的族谱,还真有点意思!根据《杨氏族谱》记载,代县鹿蹄涧村十六世杨氏15名子孙姓名中跟玉相关的有杨圭、杨琮、杨瑞、杨琛、杨瑾、杨瑜、杨琪、杨环等11人;开平二十五世杨氏子孙共9人,其姓名中跟玉相关的有:杨琪、杨瓒、杨瑄、杨琦、杨玺、杨珍等8人[2]。十六世杨氏子孙生活在元代,可见那时代州人的崇玉观念已经在姓氏文化中有明显的体现,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此外,从《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中可查到,古代州的进士中有不少人的名字都与玉相关,如郑玉弼、解璇、庞玺、郎汝琛、张凤瑞、王璜、谢玺、梁璟、李瓒、张士瑄、李毓珍等人[3] ,这也算是古代州人崇玉观念的一个旁证吧。







叶舒宪先生根据王仁湘的考察记,猜想山西晋商的传统其实跟玉石之路的物资交易有关。近现代所谓的“走西口”,其实就是近现代打工潮沿着昔日玉石之路的流动。杨老爷子给我找来一位代县商人的后裔—— 54岁的任女士。她给我讲述她父亲民国时走西口去新疆经商的经历。她父亲跟着一群人走西口,到新疆做生意,给母亲买回来玉镯、玉簪、玉戒指。任女士母亲在她30岁时,传给她和嫂子一人一个玉镯子,一为红血玉、一为菜玉,这是晋商传统走西口的个案。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更有趣的是,据任女士讲述,上个世纪90年代,她曾有偏瘫的80来岁的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上戴的玉镯碎了,但人却没有摔着。后来她把自己的手镯送给了母亲戴,不想母亲84岁时又摔了一跤,摔碎了手镯,人却依然没事。任女士在讲述时坚信,她的老母亲那么大年纪都没有摔坏,就是因为玉保佑了人。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在访谈中,我发现,玉能趋吉避凶的观念在代县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杨老爷子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2014年4月,代县有个女子吃安眠药自杀,被救活后神志不太清醒,寻死觅活还要自杀。在挣扎中,手上的玉镯磕成了4瓣,她一下子清醒过来,说这一劫过去了。于是不再寻死了,回家后精神也好了。她的家人都认为是玉镯救了她的命。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考察小队与代县文化局干部合影







古玉玩家张润厚先生则讲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有次骑摩托车撞在水泥墩上,当场昏迷,醒来后推车回家,满嘴流血,伤得很严重。但他只是到医院拿了点药,没有做更多的治疗,人却没有什么后遗症。等他回家后发现他佩戴的小玉人的头没有了,他返回出事地点再三寻找,依然找不见玉人头。他认为是那个小玉人替他挡了灾祸,保了平安。



八旬老太戴着玉镯竟然没有摔伤,为什么人们相信玉保平安?











[1]参见中国社科院王仁湘文《从和田到忻州:寻找清代采玉人》,载于2002年《文物天地》第7、9期。







[2]参见山西代县杨忠武祠编:《杨氏族谱》,第181、194页。







[3]王欣欣编著:《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6-98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74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