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使命,是新中国在1964—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这样做的原因?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
陕西地处西北内陆,战略位置重要,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资源储量都符合国家建设战略大后方的条件,因而成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三线时期陕西共承接项目400多个。
在西安长安区子午街道的东水寨村,秦岭脚下便有一座三线时期的军工厂,现在虽已废弃多年,但那段**岁月和跌宕历史值得我们探访。
国营西安风雷仪表厂,亦被称为子午钟表厂,军工代号618厂。1966年,工厂依托上海手表厂的“608”车间迁建而成,继续承担军工计时器材的生产任务。其军品应用于**、氢弹、人造卫星、远程导弹等,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鼎盛时期的风雷厂拥有数百亩土地,上千名员工,一排排职工宿舍、大礼堂、电影院、医院、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商店等配套设施足以保证厂里的职工不出门就能满足生活上的一切需求。
618厂的工人上海人居多,厂区内经常能听到吴侬软语调调的上海人。他们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也给618厂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上海人的生活是精致的,在僻远的内陆小镇上,资源有限,生活环境也有限,但他们能够在相对贫乏的物资供应里,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情调。
工厂百货商店的物品都是从上海运过来,油盐酱醋、肥皂、草纸都不愁,也有海产品。每个食堂的副食品都有保证,而且定期给大家改善生活。虽然远离上海,但是工厂内,生活方式和大上海几乎一样,紧张的物资和凭票**供应的生活用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向上海人倾斜,优先供应。那时的风雷厂异常红火,戏称长安县的“小上海。”
70年代,风雷厂开发研制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机芯手表—“熊猫”牌手表,并成为全国手表机芯的国标。再后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风雷厂逐渐走向衰弱。
2004年,被迫破产。废弃的厂房、高高的家属楼,那纵横交错的管道,还有那扎根在房顶、在风雨中摇曳的荒草,它们都在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与荣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7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