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直以来,小作坊制作的美食,因其特有的烟火气息和风土乡愁让人留恋,可是当人们大快朵颐的同时也会有些许不安,这些来自于胡同、小巷、村居的食品,真的能“安全入口”?为了把严“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鹰潭市余江区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一手抓监管规范,一手抓服务引导,织就严密“防护网”,严守食品“生命线”,精心扶持生产食品的小作坊提档升级,促使“小低散”向“特精美”转变。
引导小作坊集中入园生产
近日,走进余江区食品集中加工区,美家香食品业主阮嫩弟正在和工人一起烤吐司,一排排杏黄色的方包从烤箱出炉,200平方米的烘焙区奶香萦绕。
说起创业史,来自外乡的阮嫩弟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他介绍,5年前来鹰潭学习烘焙,学成出师后就在余江安顿下来,在城区中心的街道租下一间店面,开了一家蛋糕手工作坊。“当时那家蛋糕店规模小,前店后厂,很多方面不规范。”阮嫩弟说,疫情之后生意不好做,为了长远发展,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建议下,入驻了食品集中加工区。“集中加工区的租金非常优惠,我的面包坊面积几百平方米,是过去的好几倍,但租金便宜得多,成本降了,正好帮助转型。”
阮嫩弟的经历,在这个食品集中加工区颇具代表性。针对小作坊制作这一食品安全薄弱环节,余江区经过充分调研考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落实《江西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计划》,引导食品小作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工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余江区投资870多万元建设一处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食品集中加工区,按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品牌创建、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检验检测的要求,实施房租补贴、水电气费优惠等政策,引导、扶持小作坊集中入园生产。
与此同时,余江区市场监管局全面摸排辖区内食品小作坊,协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将意向搬迁和达不到整改条件的食品小作坊引入集中加工区,一户一档,登记建档率达100%。监管部门与入驻的小作坊业主均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要求小作坊业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履行和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仅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已有21家小作坊入驻集中加工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腾换并举实施品牌化战略
6月15日一大早,在余江区食品集中加工区4楼,乐乐食品厂的业主陈样太在制作加工当地特色食品茄子干需要的酱料,发酵的糯米酒混合着红糖煮沸搅拌,整个车间弥漫着浓烈的醪糟香气。
陈样太去年入驻食品集中加工区后,对厂房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设施设备也得到提升。目前发展了线上销售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方式,年销售额由入驻前的12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不久,公司注册了产品商标,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乐乐食品厂的发展,是余江区着力推动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事例。
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前提。余江区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让“监管始终跑在风险前面”。明确小作坊业主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违约责任,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入驻业主,进行一次警告、二次责令限期整改、三次取消园区加工资格的严格管理。
品牌建设则是发展的重点。一方面打造本土品牌。余江区委、区xx腾换并举,按照“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在巩固食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强化监管服务,加强指导帮扶。以本土传统特色食品为突破口,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的名优特食品品牌。另一方面引导产业升级。2021年,余江区积极帮助2家具备条件的食品小作坊扩大厂区面积,改进生产工艺,成功转化(转型)提升为食品生产企业,让“老手艺”不断焕发新生机,小作坊升级为“大”企业。
如今,余江区将食品集中加工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开展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工作,并成功创建了5家省级示范食品小作坊。
江西日报记者 陈 旻 周 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81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