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切断负性思维,如何应对疫情下的负性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新型冠状病d感染的肺炎疫情是一件压力性事件,在压力性事件下,人们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反应。另外,大多数人目前都“宅”在家里,时间久了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做好居家心理保健呢?
“在压力性事件下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我们要正确看待。”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副院长许昭教授认为,在压力性事件下产生负性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要学会接受这些负性情绪,“适度的负性情绪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因此不能完全否定这些负性情绪。”
但这些负性情绪必须有度,一旦过度甚至到了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程度,就必须引起重视,进行调节。
许昭表示,调节负性情绪需要保持积极的思维,“不要只往坏处看,保持对前景的盼望,也不要忽略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比如居家环境、亲朋的良好关系等”。
心理的调节必须搭配身体的行动,许昭建议可以采取以下行动:保持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要适当休息,合理安排饮食等。因为一旦睡眠或者饮食出现问题,就可能使负性情绪进一步增加。要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自己太闲,可选择居家体育锻炼、阅读、做家务等。要多关注积极信息,向他人也多传递积极的信息。还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关注一些心理学科普文章、媒体相关节目、热线心理咨询、网络咨询等。
此外,调节负性情绪还要学会合理地宣泄,给负性情绪一个释放的渠道。“合理宣泄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倾诉,亲友间通过电话、微信等交流一下,还可以做一些运动,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许昭说。
体育锻炼是调控心理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体育锻炼有助于我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能帮助我们缓解、释放压力,愉悦我们的情绪,还能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许昭介绍说,这些物质不仅从情感上和生理上能给人减轻压力的感觉,还在细胞水平上起作用,效果比甜食、药物和酒都还要有效。与此同时,体育锻炼本身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不锻炼到锻炼,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阻断了我们在压力性事件下出现的‘疑病-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样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呢?许昭表示,首先锻炼强度最好是中等强度,也就是感觉微微气喘,但是能够说出完整的语句,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每次锻炼最好能达到30分钟,并且能坚持1个月以上,并养成锻炼的习惯;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要兼顾有氧训练、力量训练,这样能对大脑产生不同的有益影响,达到互补的效果。
(大众日报记者 王建 报道)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84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