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彩虹幼儿园怎么样,虹口提篮桥项目

上海虹口:文艺播种 提篮梦圆
虹口区推进文教结合,助推“彩虹工程”,在学生团队中引进戏曲韵律操。(摄影:袁婧)
新华网上海7月20日电(记者许晓青)夜幕降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唐山居委会不到1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灯火通明。社区文艺骨干、40岁出头的杜洪连正在为“居民演员”说戏。在这个名叫“篮梦实验剧社”的社区文艺团体里,杜洪连既是导演、也是编剧。
“5年前,我们的《梦回提篮》还只是一个小品,后来慢慢‘长大’,我们把它变成了多媒体情景朗诵剧,还获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三个奖项,现在回想起来,排练这部剧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人生。”杜洪连声如洪钟。
每周三晚间七点,杜洪连和妻子芦颖雷打不动一定要参加“篮梦剧社”的活动。
自2013年起,上海已连续5年举办覆盖全市的市民文化节,每年参与和服务人次超过2600万。通过一系列赛事和活动,市民文化节逐渐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篮梦剧社”就是市民文化节上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日前上海市已就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到“十三五”期末,也就是2020年前,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上海已基本形成市、区、街道、村(居委会)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市级群艺馆1个,区级文化馆24个,开放运营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个,农家书屋1514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
在虹口区,区文化部门积极创新公共文化配送机制,仅2016年区级文化配送就有59项涵盖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特色活动的申报项目入选,配送各类活动162场,受众17万人次。在完成区级二级配送的同时,积极配合上海市级配送工作。共开展各类市级配送活动116场,其中文艺演出64场,展览及特色活动11场,讲座32场,培训9场,受众总人数47680人次;17位文艺指导员辅导社区团队18支,受众21620人次,完成辅导总课时数765次。加强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建设,三级配送文化活动共268场,受众101520余人次。
社区文化中心成为“篮梦剧社”等群众自发文艺团体的活动载体和孵化平台。2012年杜洪连从部队转业,很想在文艺创作上有所作为,妻子芦颖又恰好在社区活动中心工作。
“当时首届市民文化节组织话剧大赛,而且鼓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于是我俩合计,可以用我擅长的话剧小品排演技能,去团结起一批社区居民,组织一个剧社,一起搞文艺。最重要的是——要演我们社区的事,讲我们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杜洪连回忆。
受到社区所见所闻的影响,他决定在社区居民乐温君老人创作的小品《友谊地久天长》的基础上,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犹太难民与上海提篮桥地区居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搬上舞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虹口地区提篮桥一带曾经是数万犹太难民的避难聚居地,被誉为“东方诺亚方舟”。今天走在提篮桥社区的街头,依然可以从建筑装饰、风土人情中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居民与犹太难民互帮互助、患难与共。杜洪连在社区里生活,时常听四邻讲起这段传奇。
走上舞台的社区文艺爱好者们潜能巨大。在杜洪连、芦颖夫妇动员下,社区里老老少少十多户人家的骨干都来参演,“篮梦剧社”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编导、演员、灯光、舞美、场记、剧务等,社区居民都能担当,这里“藏龙卧虎”:有撰写犹太难民故事的业余作家于强,有能写能演被大家称作文艺老青年的乐温君老奶奶,有甘当后勤服务的七旬孤老蒋延福,有酷爱舞台表演的打工妹梁仪琴,有全家三代爱好诗朗诵的王兆珍马长林一家,还有国标舞专业教师应维光和他的学生们,等等。
上海虹口:文艺播种 提篮梦圆
虹口区提篮桥街道蓝梦剧社的周三定期活动。编剧兼导演杜洪连(左一)正在为剧社成员和记者介绍剧目《梦回提篮》的情况。(摄影:于强)
首届市民文化节临近,上万项惠民文化活动与各类社区比赛相互衔接,“篮梦剧社”的排练也如火如荼。
舞台上的“居民演员”们,从今天生活的社区“穿越”到了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有的表演、有的朗诵、有的舞蹈,有的只是负责躲在布景后面负责移动换景,还有的热心忙后勤。
在社区文化中心的大平台上,剧社有幸结识专业导演、上海沪剧院的老院长顾邦俊,请他专门教授舞台技巧。剧社又几经辗转,找到了犹太难民后裔沙拉·伊玛斯出演犹太难民角色。
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沙拉与“居民演员”们很快抱团合群,从来没有舞台经验的她排练起来格外认真,再加上难民后裔的特殊身份,几次正式演出时,进入情节**,她都很入戏,激动的泪水从她的眼眶深情涌出,观众们也随之潸然泪下。芦颖说,至今这位外国友人还时常关心篮梦剧社的未来,舞台上结下的友谊,越来越深。
当年的居委社工陈开元,也是因为喜欢文艺加入剧社,起初她帮助剧组摄影、摄像,勤劳谦虚的她后来为了救场当上了剧组B角。提篮桥街道负责人慧眼挖掘出小陈这样的文艺苗子,而今她已开始负责整个街道的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同时也是篮梦剧社的新任社长。
近五年间,《梦回提篮》多次复排,到上海各大社区巡演,“篮梦”把自己的文艺梦带给了更多普通观众。每周三晚上,剧社都会在社区街道或居委会排练,虽然排练场地略显局促,但现场气氛总是那么热烈,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娃娃,你一句我一句,对起台词来,不亦乐乎。
而今杜洪连又有了新的创作梦想。他想把更多有关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的故事搬上社区文艺舞台。“毕竟大家是自己演自己,或者演自己的长辈、前辈的故事,更有亲身体会、都是真情实感。”他说。
【原标题:上海虹口:文艺播种 提篮梦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90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