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四轮电动车怎么样,st众泰重整情况

写笔记前首先申明:本人的随笔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你的投资交易行为,与本人没有任何利益关联。一、先说说智能汽车的定位



智能汽车是什么?智能汽车是国家酝酿已久的战略布局, 最近这两天在上海举办的车展,已经充分说明汽车行业正迎来变革的时代,不只是简单的从燃油汽车转向新能源,而是从机械化迈向智能化的转变!







智能汽车,其工作原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去掉了核心器件发动机,给了全球一次同步起跑的机会,也给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国家很早就意识了这次机遇,并开始进行政策性支持(之前的力帆新能源车骗保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和产业布局,通过引进学习和自己成长,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企业(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等)。



二、众泰的定位是什么?



一个公司的定位,往往会决定他以后的层级,就能推断出未来的估值,从各种表象来看,众泰的定位就是智能汽车制造行业的“华为”。







有人会说扯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角度来分析:







1,天时:我们先说新能源汽车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是国家战略,正值风口







首先我们是汽车消费大国,大到国防建设,小到民生乐业,都需要汽车和发动机,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2527万辆,每年因为进口汽车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德国、日本和美国进口汽车,这个也是造成我们国家每年对德国贸易连年逆差的主要原因,日本也因为对华汽车出口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让中国很难摆脱对它的依赖。(站在更高层面上,中国必须摆脱对日贸易的依赖,为什么就不讲了)







其次是能源问题,有了车就要烧油,中国70%的石油多是进口的,而进口的70%的石油多被汽车行业所消耗,我们又必须想办法从中东、俄罗斯以及其他地区采购大量的石油,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又花了大量的外汇去采购石油,而石油,又是美元经济的命根子,这样又走上了美国设定的游戏规则中。







如果上了智能汽车呢?







中国是煤炭大国,电大部分就是煤炭所转换过来的。要想未来不被别人卡脖子,发展新能源是必然的趋势。首先能源问题解决了,外汇省了;







目前的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传统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产业链分布系统化,垄断格局已经形成;如果想创建一个民族品牌谈何容易,为此国家也做个很多的努力和尝试,目前的状况大家可以,大量高端车型依然是进口,依然消耗大量的外汇,依然容易别别人卡脖子;一旦智能汽车有了突破,卡脖子问题也解决了。







2,地利:众泰的现有规模决定了大规模生产电动车的能力和必要的资质;







1,牌照稀缺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国家不再新发了,利用好现有存量资源;







2,产能规模:作为自主品牌企业,从2007年收购江南汽车开始,众泰在国家大力发展燃油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红利下,持续推进产能扩张,在全国建设多个生产基地,十年的时间,投资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众泰汽车生产整车的产能最高峰时有200万,现在还有70万(对比数据:特斯拉2020年的产能是50万台)。具体分布如下:







众泰10个生产基地(产能超200万):杭州(40万)、永康(10万)、长沙(20万)、湘潭(10万)、金华(金华10万)、襄阳(20万)、大冶(10万)、临沂(40万)、金坛(30万)以及重庆(20万);但现只有杭州、永康、长沙还属于众泰,产能70万台;







3,人和:“88战略”的关键布局







众泰诞生在“88战略”的大时代下(什么是88战略,找度娘),本应该不忘初心,当仁不让的成为浙江省的明星企业。结果应同学格局不够,就想挣点小钱快钱,想众泰搞成了摇钱树,结果陷入泥潭。







众泰所处新能源车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而众泰是有一定基础,并不是关停并转的落后产业。浙江没有可能轻易放弃这条赛道,而且浙江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说不定想走一条没有人走的路。重庆支持力帆,安徽支持蔚来。为什么浙江就要放弃众泰?







再者,在和平发展时期,能力或者功绩的体现只有通过建设和经济来体现,xx一旦介入,失败了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同时削弱地区自身竞争优势,也表现了主持众泰重整的人能力有限,是多输的局面。只有成功,对参与者是能力的褒扬,对地方是保持了竞争优势。







试问:这样好的资源,会给谁?谁能配得上?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就连恒大和宝能(这两个公司的能量就不谈了)这样的公司都没有谈判的机会,那会是谁呢?







三、重整的对象为什么不是其他诸神







说几个代表性的,大家期望比较高的:特斯拉、小米、百度







为什么不是特斯拉:







1,特斯拉的Elon Musk是谁?SpaceX的老板,SpaceX是干什么的,对手是谁?国家会支持他?







2,国家引入特斯拉的目的是通过建造上海工厂,类似当然引入苹果生产的目的一样。学习他们的制造经验,培养人才,培养供应链。







3,如果在浙江再让特斯拉建一个生产基地,这样特斯拉在上海和浙江都有生产基地,就会形成内卷式竞争,上海和浙江因此抢资源而打架(之前富士康就曾经搞过这样的小聪明),国家会允许再犯同样的错误吗?







为什么不是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公司







这个是由小米/百度等等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模式决定的。







互联网公司的特点就是喜欢吃快餐,喜欢搞轻资产!







以小米为例:







1,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是雷军的营销手段。小米重营销,其次是研发。根本不关心生产。这样轻资产,符合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模式;







2,小米的产品一般是自己研发产品然后OEM,或者直接ODM产品,他们本身不建生产线。所以根本没有动生产的人员,更没有生产管控的流程和能力







3,而汽车的生产线是最复杂的,涉及到几百个工序和上千家供应链,资金占用大,这些都不是小米能搞定的







4,百度就更不用说了,之前他们也做过很多硬件产品(WIFI路由器、摄像头),很多朋友可能也都跟他们打过交道,这个公司的基因就是软件出身,硬件都很少接触,沟通个硬件产品啊,那个费劲,更别说生产汽车了。







四、重整的对象为什么是华为?







先说说华为在通讯行业的定位是什么?在中国从事通讯行业的企业至少上万家,从之前的“巨大中华”,到今天的各种各样的做设备、系统、软件、服务、器件、原材料等等的公司,林林种种。我们不说小的虾米公司,对比一下华为和中兴。







中兴在侯总的带领下快速发展,现有的管理团队年富力强,很有活力,年产值超过千亿,接入网、Pre 5G全球领先,很多细分市场甚至超过华为。大家再看看华为在做什么?通信网络整体解决方案比如5G系统、通信设备、数字存储、光芯片、数字安全、云计算、自动驾驶、手机、芯片、鸿蒙OS,无论哪一个都是国家需要的高科技,甚至是国之重器。正如任总提到的一样,“华为已经走入了无人区…….”







对比两个企业的定位,你说中兴通讯重要吗?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对比一下,华为就是打牌的“王炸”,中兴最多也就是一对“红桃K”。







4.1 华为一定会进入智能汽车市场







智能汽车是业内公认的万亿级蓝海赛道。据IDC预测,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万亿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规模也将超过2000亿美(约合人民币13143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再看看已知的玩家(去掉PPT忽悠的贾FF):前有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进入者,到传统车企的汽电混合,到房地产公司恒大宝能的入局,特别近期苹果、三星、百度、腾讯、阿里、小米、滴滴……各路玩家相继拐入赛道,“造车”行业已呈雷霆万钧之势。







这么大的蛋糕,这么多的公司都去自有品牌,华为怎么可能放过?结论是一定在,而且是认真玩。







4.2 看看华为造车的玩法——三部曲:







1,卧薪尝胆,苦练内功;







2,广交朋友,暗度陈仓;







3,等待时机,破茧成蝶;







一、卧薪尝胆,苦练内功;







面对智能汽车这个万亿级的蓝海赛道,华为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早就看到了背后巨大的商机,早就积极布局而且长期性大投入。他们以传统优势的通讯技术作为基础,积极介入汽车市场。早在2012年,华为就已启动电动车研发项目,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事业部,聚焦车联网的开发。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同年还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进军车联网,正式切入到车联网领域。2019年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陆续与上汽、广汽、一汽、长安、法国标致雪铁龙等超过20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于2021年4月12日举行,徐直军表示,2021年对智能汽车业务部门的投资将超过10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3月,华为申请的智能汽车相关专利数量已超350条,激光雷达、MDC、mPower、AR-HUD等多项关键技术均获得权威认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为智能汽车相关技术和产品已通过车规级认证,这标志着华为实际上已充分拥有量产商用智能汽车的资格。







通过几年的苦练内功,华为目前已经具备“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全栈智能能力,涉及芯片、操作系统、语音、地图、云计算、大数据、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甚至包括未来软件的迭代升级和云端数据训练等等全方位的智能汽车制造能力,距离造整车只差一条生产线的距离







二、广交朋友,暗度陈仓;







早在四五年前,华为就积极四处奔波组建自己的小圈子,比如2015年就与爱立信、英特尔、高通、奥迪等共8 名成员搭建了一个“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华为以通信起家,整合了AI芯片、计算平台、云服务等服务模块,目前提供的业务是汽车数据一条龙服务“传输——计算——存储”。按照这个交友方案,目前,华为朋友圈好友分为了四大类: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等)、整车厂(上汽,比亚迪等)、零部件巨头(宁德时代、四维图新等)、互联网巨头(英特尔、高通等)。其中受外界关注程度最高的整车厂数量超过10家,其中包括:1.上汽大通。2.福田汽车。3.中国重汽。4.奇瑞汽车。5.武汉光庭。6.北汽汽车。7.上汽通用五菱。8.广汽集团。9.比亚迪汽车。10.陕汽集团。11.沃尔沃品牌。12.江淮汽车等等。







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合作和整合,掌控智能汽车的所有关键环节,从而达到控制全产业链的目标:







1,华为需要试验田:汽车对质量和安全性要求对非常高,造车更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远比造房子、铺高速复杂,随便想想,就包括工业设计、材料科学、热力学、电路控制、人体功能学、微型计算机等等庞大的学科系统。华为需要通过与不同公司的合作,从而学习、消化和掌握各种技术。







2,透过华为的朋友圈,我们很惊奇,他们跟这么多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合作,而且每一家的合作方式和内容也不一样。即使同样都是整车公司(包括合作最深的北汽、长安、广汽三家伙伴),彼此的合作模式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华为在智能汽车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徐总提到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到底包括什么?因为华为最终的目的不是零部件供应商,而是整车,所以“增量部件供应商””就是个噱头,不清晰。







这个和当年海思的成长模式如出一辙。







三、等待时机,破茧成蝶







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同时现有整车不赚钱,供应链需要巨变,华为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破茧成蝶。







一方面,华为快速打造汽车领域的核心部件,验证全栈解决方案。2019年,华为首次以独立展商名义亮相上海车展,对公司汽车业务全盘托出。除已在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和端侧硬件的“云管端”方面实现核心突破外,公司在自动驾驶、座舱SoC、多合一动力解决系统等技术领域也早有涉及。2021年4月17日上海汽车展,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首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上市。该款车搭载了华为HI全栈汽车解决方案,包含1个计算和通信架构,5大通信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服务、智能电动),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部件)。







另外一个方面,当前造车赚钱难的事实也让华为在等待入场的时机。







但和手机不同,汽车的开发周期更长,对供应链和品质要求更严苛。它对资金的消耗也和手机不可同日而语,蔚来汽车6年亏掉了300亿元,特斯拉在成立17年后,才迎来自己的盈利财年。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和威马汽车 ,四大造车新势力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实现年度盈利,即使以累计交付量最高的蔚来为例,他们的交付超过了 10 万辆的门槛,但仍然在持续亏损。同时根据 2020 年财报,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车企均实现盈利,但净利润率处于 2%-6% 之间,这足以说明车企赚的是辛苦钱。







在电动车的规模真正释放的前夜,切入整车制造过于烧钱,前途也暧昧不明。华为习惯慎重,现在更要精打细算。在行业初期就把资金扔进这台碎钞机,并非理智决定。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支持性政策不断出现,采购量将快速增加,汽车的供应链必将迎来巨变,成本也会快速下降,这个盈利临界点很快就会到来。华为在等待合适的进入时机!







自此,通过三部曲的操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基于华为在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等领域多年的积累和积淀,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智能化的关键部分,华为都要了。可以提供全栈搭载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甚至“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五、华为为什么会造车



华为造车有一大名言: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华为越说不造车,人们就越发怀疑华为哪天会造车。因为当年做手机之前,任总也曾抛下一样的名言:谁再说造手机,谁下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当一件事情说了无数遍之后,这件事情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或许不如其声明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华为手机已经来了,汽车还会远吗?







最近大家都在尝试跨界,华为说,我们聚焦造车和养猪两大战略方向,但是不“造车”不“养猪”。不养猪我信,不造车,我只能“嘿嘿”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投入这么大,这么的技术积累,难道只是为别人嫁衣吗?华为甘心做“增量部件供应商”吗?再说了如果车企都采用了华为制造的器件,那这个车企的车是自己的呢,还是华为的?







5.1 华为“卖车”,有先天优势







“Huawei”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大家对华为的认可度非常高;其中的子品牌“Mate系列”已经成为高大上手机的代表;切入汽车市场,顺其自然,大家接受度高;







5.2,星罗密布的营销网络。







余承东表示,华为如今在全球有12家旗舰店,另外有5家在建,超过5000家高端体验店,超过6万家零售与服务网点,“和宝马、奔驰、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不在一个量级,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重要城市。”的确也是,有一次我去香格里拉下面一个县城,都有“Huawei”专卖店,更别说大城市了。



5.3 华为急需加大TO C业务的力度



1,从现金牛的业务来看,TO C业务必须要保,而且还有不断增加。







在2021年度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表示,2021年,华为将加大To C的发展力度。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







华为目前的业务分为3大BG(事业群)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还有两大BU(业务单元):Cloud&AI BU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这些业务类型里面,除了是消费者BG的业务是To C外,其他BU的业务都是To B的。







大家都知道,TO B的业务(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企业客户),大部分都是有账期的,特别是运营商的业务,一般的账期都很长(超过6个月,有的甚至超过12个月),反过来华为的供应商,账期一般在1-3个月(三个月居多)。这样就产生了3个月的负向账期差,意味着华为的这些业务做的越大,现金流就越差,必须不停的贷款或者发债来缓解现金流的压力;而TO C的业务恰恰相反,因为搞提前预售(以手机零售为例),还没开卖就已经回款,即使零售,最差也是现款现货。由于华为的供应商给华为有3个月账期(平均来看),这样反过来可以带来3个月的正向向账期差,所以TO C业务做得越大,现金流越好。







看看华为的现金流:3月31日,华为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全年总收入89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利润为646亿,同比增长3.2%。经营活动现金流352亿元。具体到每个业务部分,运营商方面,整个业务保持稳定,收入3026亿元,增长0.2%;企业业务部分收入1003亿元,增长23%;消费者业务收入4829亿元,增长3.3%







几点分析:







1,企业网业务一般是通过代理商压货,工程落地,销售收入确认方法有待商榷。2019年比2018年的增幅是8.6%,在美国的打压下,其他业务发展受阻,企业网业务2020年比2019年有23%的增幅?







2,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2019年达到4673 亿元,同比增长34%;2020年收入4829亿元,增长3.3%,主要是国内市场的贡献,说明增速严重放缓;







3,华为的现金储备遭到了非常严重的下滑:在2019年度财报数据上,华为的现金流为913.8亿,在2020年度财报数据上,华为只掌握了352亿元的现金流。(而小米则掌握了高达1080亿元的现金流)







结论:华为的现金流遇到了大问题,急需补充。







2.断臂手机之后,华为急需第二个现金牛:自有品牌的智能汽车







自2018年孟晚舟事件之后,美国对华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封锁与围堵,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2020年芯片被断供。同样是5G业务海外拓展多处受限,手机业务Mate 40成为“高端绝唱”,华为甚至不得不出售荣耀以“断臂求生”。







华为“不造车”所面临的处境相比起“不做手机”没有更好,只有更坏,寻找新的业务突破是华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八年前决定做手机如此,下场造车也是选项之一。







相关媒体报道:2221年4月20日,在外界称之为“神秘会议”的媒体品鉴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解释了华为卖车背后的原因。“美国四轮制裁后,华为手机这种高频、刚需、海量的产品业务遇到巨大的困难,智能电动汽车销量虽然没有手机那么大,但是单价高,能够弥补手机的销量缺失”,他说道。







六、为什么华为是众泰的重整人







6.1 众泰这么大的产能,有且只有华为需要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30年底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多停售传统燃油车,而那些传统燃油车巨头2025年底就会停产传统燃油车,国内海南省去年就第一个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2020年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 (以下简称 《规划》),明确了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按照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将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力、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应用。按2020年国内汽车销量2500万计算,2025年新能源占比要达到25%,就是625万辆(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到150万辆)。







说回2020年,2020年全球汽车总销量7800万台,丰田汽车总销量950万占世界总销量的12%,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312万辆(包含混电汽车),特斯拉50万台;







一旦华为杀入智能汽车这个市场,凭借华为的技术实力、品牌以及营销网络,必将取代特斯拉,50万台是起步量(按40万/台算,2000亿,基本可以弥补智能手机下滑的亏空),而众泰的目前的产能是70万量,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6.2 华为有能力接过生产线,并且改造升级







华为本身就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他们习惯于对所有的环节都要掌控(包括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重整众泰符合华为的做事风格,而且只有熟悉了生产线,控制了生产线,才能优化和改进,在后续的大国角力中赢得主动权。而目前如果华为造车,这么大的需求量,需要很大的生产场地,这个都没有任何的信息。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国家已经停止了神瀑,所以一切都已经在谋划中了!




















七、写在最后的期待:华为如何参与众泰的重整







7.1 重整的进程:







清扫房间,迎接新主人。大家看看当前的众泰为了重整做得准备工作,力度可谓史无前例。如下这些工作如果没有xx的强力干预能完成吗?







1.铁牛公告破产重整重新定义为破产清算。







2.**点名众泰为重整重点对象,限期完成几十项相关案件的审理;







3.浙江省注资40亿到众泰新能源(这个审批权限在哪里?)







4,应xx下台,连刚上位(查查连刚的背景)







5,全国范围的硕鼠清除行动(查查就知道有谁);







6,毕马威取代天职进入系统(查查毕马威的客户有谁)







7,等等







7.2 重整的方式:







全球人们都知道,“华为不上市”,“华为不造车”。众泰这么好的资源,如何与华为深度匹配呢?







目前可能的操作方式:







1,联合体合资控股模式;







华为+宁德时代联合体:从目前竞调人的身份来看,宁德时代有可能参与。前面我也分析过,就宁德时代而言,他们不会卖“宁德”牌的车,但是他们有可能走代工的模式,以电池以合作的基础,建立汽车生产线,与华为深度合作,华为甚至参股。(类似比亚迪的生产,小米就是找比亚迪代工),这样对宁德时代更是利好了;







2,华为子公司控股或者旗下基金公司投资







“华为不上市”,不代表华为不投资。截止目前为止,华为基金(例如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投资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几十家公司,而且有些公司已经上市。







华为利用子公司重整众泰更有利于后续华为大战略的实施,毕竟众泰已经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是非常宝贵的,汽车这样大投入的行业,是需要很大资金量才能运作的,而且目前华为也急需现金流。







正文完







友情提示:本次随笔的内容,是根据众泰重整的相关进程、跟踪了华为在智能汽车上布局,与包括华为、小米、百度、宝能等诸多高层的沟通交流,并查阅了很多文章资料整理而成的。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如果错误或者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海涵。如果大家对文章有任何的异议,请联系 tim.wang@163.com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97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