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ly Bitter Acceptance

冬季修枝是学校的惯例,但今年冬天,却因“修枝”邮件引起风波,给每位师生上了一课。
老教工WA的一封校园维护作业通知信,发出后长时间没有人回复,和以往一样,并无意外。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位资深老教授深夜回复长篇幅反对信,让每位师生都有幸目睹了邮箱的这场不小的“战争”…….
事件的三个主人公:老教工、老教授、梧桐树
【老教工WA】大概65岁以上,是帝国理工学院的资深教工。教工WA的日常工作就是带领团队,维护土木环境工程学院大楼的正常办公、学习、生活的硬体设施设备。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大家发通知,让师生了解目前或即将进行的修缮工作。大家日常都不大会与教工WA有直接接触,因此,日常收到他的信息,一般都直接放进垃圾箱,或者不会打开。我这里给大家截个图,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来自教工WA的日常信件多么的琐碎,且容易忽视。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工WA给大家的日常信件
【老教授C】也差不多65岁左右,是我院水环境领域资深的老教授。从其资料来看,他不仅是该系的名誉教授,曾经担任过系主任,还在对应的国际性组织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因为土木环境学院分支庞杂,除了水环境专业的同学和师生对其有印象之外,其他领域的学生应该与其接触甚少。因此,我相信当大部分人看到这一封反对信时的第一反应:这是个“敏感的杠精”,然后先去学校主页搜索了这位教授的背景。
【梧桐树】是除了这两位主人公之外,本故事暴风圈的主角。即将被修剪的这两行梧桐树位于帝国理工学院主干道两侧,有近百年历史。树木参天蔽日,在四季都带给人不一样感官体验:春天,遒劲的枝干抽出新绿,枝干还很通透,让伦敦珍贵的阳光洒满大道;夏季,环抱的树冠穹顶阻挡阳光,庇荫路面,形成清凉的宜人小环境;秋天,梧桐叶由绿转黄,大道成了金黄的世界,除了满地被染色,空中也会无规律地、浪漫地摇曳着灵动的叶片;冬天,一片宁静,皑皑白雪给树枝标记上属于这个季节的符号。
帝国理工学院因为坐落于市中心,空间狭窄,并没有很多雄伟壮丽的校园景致,因此,这两行梧桐形成的大道空间成了不少师生心中代表帝国理工的地表之一。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事件风暴眼-梧桐树与学院大楼的位置关系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深秋清早帝国理工大道,两侧梧桐和满地金黄
冬季修剪树枝是惯例,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更加有利于树木的可持续生长。几十年下来,可能师生们都习惯了历年的小修,并没有将这次的修枝计划当做一个很重要很紧急的事情,放上公开台面来讨论。但是近期校园里有上报“粗”枝掉落事件,让“修枝”快速提到紧急议程。
(1)粗枝掉落事件发生,虽然没有人员受伤,但是事件已经成为了校园安全的隐患。学校的安全部门要求植被管理部门即刻组织树枝修剪工作,且与常年相比,需要加大修剪力度。
(2)今年落叶期来的比较晚,而且落叶周期更长,眼看有拖到圣诞放假之势。工人也要结束清扫周期,展开休假。眼看满地落叶,即将被来往车辆碾成污泥,有碍观瞻。
(3)此外,冬季修枝是常年作业之一,作业流程,人员,预案和预算早已编列完成。
起因:老教工WA的修枝告知邮件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老教工WA,按照惯例给师生们发送了一封修枝告知邮件。邮件正文我贴在了下面,并附以要点标注。将这封看似平淡无奇的信件总结一下:
预告学校要展开修枝工作解释今年修枝原因是有粗枝掉落(虽然未砸伤行人),以及树木干旱问题描述了一下具体操作方法:去掉两侧梧桐树的树冠,并在大道正上方开出5-6米的空间最后强调了一下修枝的好处,并附加了两张效果图,以对比现状和修剪后可能的效果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起因:老教工WA的修枝邮件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工WA的对比效果图用以强化修枝正当性
我设想当时老教工WA发邮件的心情就跟日常吃饭喝茶一样,平淡无奇。毕竟组织这样的工作几十年了,一切都像剧本一样,没有意外的发生。我相信他心理比较担心的,应该是周末真正展开的修枝工作:现场人员怎么组织,停车空间怎么重新组织,现场机械的进场与操作,游客如何疏导等等。相比而言,与之相比,他可能会觉得告知邮件无非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过程。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第一次有反对的声音在那一天的深夜跳了出来。
意外的反对信:如此草率的决定,我们不答应
这封信沉寂了十多个小时,已经被其他“更重要的”信件淹没。可是到了凌晨,没错,刚好是00:00时刻,所有人的邮箱都传来了一声清脆的提醒声。老教授MC发来了一封长达近六百字的反对信!接下来我用三张截图展示老教授的信件原文、我划的重点以及要点总结。我相信所有人在看信之前,本能的反应会是“敏感的杠精”上线,一定是要小题大做,无病**。在外生活过的人可能都有经验,在小确幸里生长起来的白人,还是挺容易就原地变杠精的。
老教授MC开篇来个“Sorry to Say”(抱歉,我得说…),首先就抓住了师生们的眼睛,还未及续看,就知道“很有戏”。一般来说,英国这边都会首先顺着人家奉承一两句,再婉转地表达自己有不相同的观点,再表明自己具体的看法。但在这里,一切都变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教授点明:“修枝理由不充分,这个声明也没有解释清楚。”他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担忧:“修枝可能产生巨大的环境代价,牺牲这些梧桐树创造的正面环境价值”。最后,暗示针对落枝的安全问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授MC反对信开宗明义的首段
可以说,老教授MC反对信的首段是非常标准的“学术写作-背景介绍段落”:第一句是主旨句,表明立场。接着强调重要性、紧迫性引发共鸣,最后是进一步引申(未来的)前景。师生们看到这个表述,应该会感到亲切,也会比较佩服如此利落且直接的表述方式。当然,我们还不能够从这一点来判断老教授的驳论是否成立。接着,老教授用了五段话分别论证、陈述了五大反对理由。当然每段话也都十分符合学术表达:观点,分述,引申,总结。这五大理由包括:
预留5-6米的间隙需要砍伐大道正上方的树冠,让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原貌,造成长时间树荫缺失。可能目前的影响不会显现,但是夏季时分,地面和室内温度会不可避免地升高。削掉树冠的操作,将会破坏地面的微观环境,让几十年来累计的宜人树荫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舒适度将打折扣。一系列的修枝行为,会直接影响到2、3、4层的办公环境,因为缺少树荫的保护,夏季室内将变得异常闷热(大部分办公室都没有安装冷气)。
接着,他驳斥了教工WA所提到的树木干旱的问题。他认为干旱问题不应该与修枝问题混为一谈,更不应该变成修枝的正当理由之一。他进一步补充:
干旱和落枝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同时,每一棵树都应该有【定制化】处理方案,而非一刀切。本院就有环境模拟专家,可以邀请他们加入研究行列,针对大道的微观环境建模(这里提到的CFD Model 计算流体动力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来评价不同处理方案的利弊得失。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授MC罗列反对五大理由
看到这里,似乎你也能够理解了,原来老教授的反对信是基于学术判断,出于对于环境变化的直觉和经验。大家起初对于反对信的质疑也从“敏感的杠精”逐渐变成“有理有据的合理质疑”。反对信的亮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双方可以逐步走向理性和共识:号召学院的智力资源,来善待我们休养生息的小环境。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授MC总结陈词
老教授在信的结尾,作了总结,重申了反对立场,概述了反对理由,强调暂缓修枝的必要性,并坚持这个议题是一个很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个结尾除了宣示,更像是一种呼吁和号召。当然,他将这个“唐突的修枝计划”比喻作了给“病人截肢”。他说,隔壁医学院的师生们一定不会见到病人肢体患疾就将其截肢。不得不说,这个比喻还挺恰当。
总的来讲,老教授MC的反对信既在观点上鲜明,直接,又在理由上站得住脚,特别是建设性地提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在形式和格式上保持了一个教授的学术风骨和纪律,不得不服。
后续:老教工“甩锅”,学生集结挺教授
凌晨的这一封反对信着实让整个修枝议题从起初的石沉大海、无人问津转向**。老教工WA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老教授MC的压力。但是他并未松口说修枝的计划是否暂停,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将他当做箭靶。他在第二天早晨的回信中,声明了自己只是作为通知发送人,而非修枝的决策者,并鼓励大家将任何意见直接反应到决策方。
老教授的反对信开始引起了其他一些同学对于修枝事件的关注,同学L就是其中一个积极分子。他回信表达了对于教授MC的支持,并强调了师生在参与修枝决定权上的重要性。他随即加入了与教授MC组织的一次师生会谈,商讨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组织方案。同学L还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活动,让大家发出支持与否的声音。从目前的投票看来,对于教授MC的支持是一边倒的。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老教工赶紧澄清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同学L积极响应
老教授的一封反对信:我不是杠精,我有理有据
更多的同学加入支持教授行列
整个修枝事件进行到今天,看似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师生们针对是否修枝开始表达自己的声音,部分师生还即将加入针对微环境科学分析与研究的行列。周末的校园,并没有像之前预期的那样,大型机械轰鸣着进行修枝作业,取而代之的依旧是一片宁静和满地金黄。
感悟:象牙塔里的花朵,温水里的青蛙
如何解读大家习以为常的沉默和教授MC的反对信?我们暂且可以把教授MC当做“出头鸟”,因为他是第一个公开反对的人。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了无视或者沉默,不愿意做出头鸟。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出头鸟”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而避免不确定性,规避风险,不做出头鸟是正是大部分人认为“明智的选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大部分人内心的设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堂课前几个问题,没有人主动回答,但临到结束,很多人抢答。但这也确是我们周遭任何环境螺旋堕落的重要因素之一。沉默的大多数往往也等效于纵容。
其实大家心里都多多少少明白,砍掉树枝,削掉树冠将带来的后果,但大家并不愿意花时间去仔细琢磨如何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与我们的研究学习毫不相关。第二,与自身亲近的周遭起矛盾会引起更多麻烦。因此,更多人愿意躲在象牙塔里,做一朵纯洁的花朵,大声疾呼“全球气候暖化”,指责各种不负责任的政治家,企业和团体,却不愿意低下头看看自己身边环境将发生什么变化。而大部分象牙塔里的花朵所产出的知识,只在生存范围1公里开外和更远的地方发挥效力。
回想起来,真得感谢老教授MC,他不仅以身示范,教诲我们要拒绝做温水里的青蛙,还用正确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如何鲜明理性地阐明观点,如何条分缕析地据理力争,以及如何寻找出路,达成妥协。试想如果没有他的公开发声,那么到了夏天的时候,学院大楼里工作的花朵们都会像温水里的青蛙,痛苦难耐,却忘记曾几何时有个机会可以扭转现在的局面。
作者:肯辛顿熊猫
伦敦-米兰-上海-成都,相信“每个城市都有故事”
参考链接:
[1]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social-acceptance-and-rejection-the-sweet-and-the-bitter.html
[2] https://archive.org/details/studiesfrombiol00mar**oog/page/n8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51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