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南是个怎么样的人,福州学校揭牌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海都记者 宋晖

“开学季”到了,
最近
福州有几所中学的新校长走马上任
我们这期慢读
来读读百年前福州的校长们——

大多人认为,古时书院是依山而建,所以称主持者为“山长”,文史专家卢美松则告诉记者,这只是一层意思,但实际上是因为山长地位高、学问高,学生视之如“泰山北斗”。福州的“山长们”其实并非如人们印象中那般严肃、教条,我们试着还原“山长们”的面孔?
先做个知识的普及——卢美松老师说,古时书院大多为私立的,到了清代由私立变为官办,力主办书院的都是福建巡抚一级别的人物。福州清代四大书院(注:鳌峰、正谊、凤池、致用,当时的四大书院可相当于如今的高等教育)中除了凤池书院首任山长赵在田目前资料极少,其他三大书院的首任山长还是可以还原出他们的面孔。
鳌峰书院首任山长蔡璧——重德
在四大书院中最早创立、也是规格最高(书院中有康熙、雍正亲笔题写的两块匾)的,当属鳌峰书院,首任山长叫蔡璧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鳌峰书院旧址

康熙破格将张伯行从道员提拔为福建巡抚,他到任不久,(1707年)便在如今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位置创办了鳌峰书院。张伯行选中了从教30多年的漳浦籍名儒蔡璧。
蔡璧曾在罗源县任教谕一职,“自乡D族戚以及四方之君子、当道之贤大夫,人人服其德量而乐道其高风”(其子蔡世远的《二希堂文集》有载),足见其声誉颇高。
据说,蔡璧理学造诣精深,教学上主张“以器识为先”“论学以躬行为本,不以空谈性命为高”,也就是说蔡璧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培养,在鳌峰书院内行教,以人格养成为基,提倡学与行高度统一,一派务实之风气。蔡璧的教育观点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漳州府志》记载,蔡璧“与子弟门生论学,笃伦理、严义利,以躬行为本”,希冀通过立志与学问上的不断充实完善,来对社会作出不朽的建树。
蔡璧执掌鳌峰书院大约3年,蔡璧曾自言:“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1711年蔡璧去世,张伯行为之作墓志铭上说:“先生之学,惟则古称先,不为剽窃之言,表暴之行,而人信服之,盖以盛德也。”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鳌峰书院前有山长浮雕像

蔡璧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其子蔡世远,蔡璧主讲鳌峰书院时,蔡世远便随行侍读。后来,蔡世远成为了乾隆的老师(任皇子侍读)。蔡世远在父亲去世后,受李光地举荐也曾任鳌峰书院山长,父子共同主持书院,也传为鳌峰书院的一段佳话。
蔡世远曾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写道:“数年来,集族中众子弟在家庙课业,勤励有加。今秋闱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著。”蔡世远此帖就是根据父亲蔡璧之教导,为后辈订立家规家训,一方面鼓励族中子弟用功读书,另一方面也强调修身是更为重要的事。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林鸿年——风趣

如果说蔡璧给人的印象是严谨的老夫子形象,那么正谊书院首任山长则要活泼许多。此人名叫林鸿年,是有清一代福建的首位状元。状元的学问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此人幽默有趣,让“山长”的形象生动起来。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林鸿年像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黄巷设正谊书局,其主要的任务是校刊书籍。后沈葆桢等人建议将书局改书院,购东街口民房(如今东街正谊书院)改建书院,聘林鸿年为首任山长。
林鸿年是怎样的人物?据说他临去殿试前作了这么首诗:“……穿云便揽空中月,入水能擒海底鳌。但看来年春信报,蓝衫脱去换红袍。”能做这样的诗的必定是有才情又极有性格之人。
林鸿年主持正谊书院,每月定期考试,山长主持“师课”,内容以“制艺文章”与“试帖诗”为主(都是应对科举的八股文章);兼试古学,有经解、史论及律赋等。也就是既教你应付科举的方法,也教你做学问的真功夫。
他曾为书院题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别的大官来是谈风月的,而我是来教你成才济世的。看此位校长有多么风趣张狂。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日本冲绳首里城立着“源远流长”碑,当年林鸿年作清册封使时所题
林鸿年曾在书院为刘存仁《屺云楼诗钞》作序,“窃谓人生不过百年……而境遇之不齐、时事之变幻,不惟限且困之,幸知卓自树立,亦惟‘勿忘勿助’而已。”这句话出自《孟子》,就是指修养身心一定要重视集聚道义,但不能有过高的期望,更不能揠苗助长,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林鸿年书法八言联

有这般张狂的山长,教出的**也有张狂的,“少年里社目狂生,被酒时时带剑行”的林琴南(林纾)就是一个。

在书院时,林鸿年与林纾有一段趣事:有一次林鸿年给学生出了个题:“抚孤松而盘桓”,要学生作诗。林纾抬手便写:“崛健何曾健,今看五大夫。于思长鬣舞,偃蹇老鳞敷。虚籁空相和,拳枝不可扶。支离如叟甚,节操笑君无。”林纾借咏松而调侃鸿年。
林山长当然看得清楚,也不急也不怒,好啊,你个毛头小子调侃山长,那山长要以理服人,林鸿年对林纾诗逐句改窜,既针对原诗,又做得恰合身份。

只可惜,我们遍查不到林鸿年将林纾诗稿改成什么模样。据说,后来林纾对此事耿耿于怀,晚年颇以此举为悔。

林鸿年非但诗文出彩,还爱好藏书,他与沈葆桢的书信中常谈论藏书,比如沈葆桢给他的回信中就说:“《上元县志》已遵购便,杨滨石又寄《筹济篇》来,堆积案头,并未翻阅……年内遇有人即当附寄,不敢再延。”林山长爱书可见一斑。此外,且勤于笔墨,留有大量著述、书法。
有这样一位有趣的山长,书院当然很有生气,除了林纾,他的**众多:教育家叶大焯、学者陈衍,末代帝师陈宝琛也是他的学生。

致用书院首任山长林寿图——务实
清末福州四大书院中,除了致用书院,另三所书院虽稍重实学,却仍以八股制义为主课,而在闽巡抚王凯泰主政时,1873年在福州西湖旁设“致用堂”,以提升经世致用的学风,倡行通经致用。

百年前 福州这些校长,一个比一个酷
如今的西湖书院就是清代的致用书院

王凯泰的主张需要一位具体实践者,此时林寿图闯入了他的视野,林寿图在陕西布政使兼巡抚职上,正好母亲去世回榕丁忧。林寿图在晚清诗坛与政坛上都有一席之地,少年时又曾与同乡一起倡结西湖诗社,公务之余,编撰了不少作品,成为闽派同光体诗人的代表人物,王凯泰觉得请他来主持书院再合适不过。
1874年,“致用堂”改“致用书院”,而林寿图的功劳在于他对致用书院的谋篇布局上,他为书院撰联曰:“博学虽未能,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期与诸君共勉;格物于何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推之天下可平。”楹联化用《中庸》《大学》两部书中的经典名句,希望学生通过广泛学习,在做人和做事上达到学、问、思、辨、行的境界。
30多年的为官生涯让他认识到,身在仕途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见贤思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他撰写了书院学规:“正心术;稽学业;择经籍;严课规;经学不可不明也;小学不可不讲也;史学不可不广也;文学不可不富也。”

林寿图主持致用书院虽仅两年,但对致用书院日后的发展及闽省教育的影响却很大。
福建近代文史学家、教育家陈遵统曾评价:“当时致用书院新设,久困八股文试帖窠臼的士流,忽然隶籍在这新式的书院中,又遇着这贯通各学、诗文都足自名一家的山长,于是有疑便问,寿图也有问便答,使他们枵腹而来,满载而去,因而研究的风气极盛,学术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1885年,林寿图去世,他生前为自己写下“未知东越归何传,为爱西湖买此山”,可见他对福州西湖有多么热爱。
卢老师认为,致用书院虽在四大书院中最晚创办,存在虽不过30年左右,但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却独树一帜,书院培养出一批实学名家,他们刊行的文献也成为后人从事经史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700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