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培训,三国中的天道智囊对决,为何三家归晋国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汉朝名存实亡,xx集权被军阀势力控制,地方豪强宛然独立王国。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一个颠沛流离之徒发现了新的事业方向。在散尽家财,发展独立小势力,顺势利导,成为一个继董卓之后实际控制xx朝廷的军阀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军阀诸如袁绍等都以名义皇帝为累赘,这才让曹操的想法有了可乘之机。曹操发展起来之后,依旧是排不上号的地方小势力,但是他求贤若渴,兢兢业业,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智囊团体。
与此同时,袁绍势力最大,能囊团体最强。其他地方势力也经营日久,盘根错节,天下似乎并未有曹孟德的大展宏图之时。
然而,当曹操成为小势力后并不安分,实际上形成了代表人物的智囊拼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今也是如此。从曹操与袁绍两人对比看来,曹操的各方面能力占优势,但是袁绍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绝对优势。
历史就是这样,在关键的决策上,必然是两个领导者的对决。袁绍忧忧寡断,好坏不分,又骄傲自大,对忤逆自己的人视作不忠不孝之徒。官渡之战首先从上层的决策对决,袁绍已然落败。这就是虽然有实力,但是没有匹配的智慧导致的结果,或许你认为他性格使然,其实是认知水平使然。
后来的袁术、马超等皆不是曹操的对手,再加上曹操又善于调度,统一北方是必然之结果。
之后攻打荆州集团的刘表,这个只会附庸风雅的名士,居然凑巧死了,不知道是惊吓而死,还是自然死亡。荆州很快陷落,简直不是一合之敌。
这个时候实力情况发生了逆转,曹操成为雄霸天下的一方强大势力,然而这个时候,曹操并未充分地发挥集团智囊团的作用,战争变成了主要以曹操智囊输出为主的曹孟德集团与群策群力的南方智囊团的对抗。
曹操求胜,统一天下,南方智囊团求生存与活命,知己知彼到细节天花板,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亏输。
曹操之前的胜利,主要是与主要决策者之间的胜负优劣,而赤壁之战,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智囊是最终是干不过一个团队的智囊的。孙权、刘备之人单个人能力是无法在曹操这里占到优势的,好在他们英明,让智囊团发挥了作用。这或许是因为有前车之鉴,那袁绍没有自知之明,又抑制了智囊团,才有失败。
此战之后,曹操回归北方之后开始一方面发展经济,一方面伺机而动,同时开始重申审视自己在智囊团中的位置。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士族精英智慧开始陆续加入曹操阵营,作为有能之人,他们也是有寻求成长的需求的。
反观刘备集团、孙权集团,有功之人开始封堵成长路径,智囊团开始反向把持绑架xx集权。这客观上造成能投奔曹操的,绝不会投奔孙刘集团,除非已经有了资历。
不过后来曹操在汉中又被刘备大败,但是这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三国中各国实施的东西需要时间来证明,有一个跨度期。
魏国实施了司马懿建立起来的商学院体系,从土地改革到税费制度以及寒门学士的晋升之路都进行了符合发展要求的改制,司马懿商学院组织体系骨干已经遍布曹魏政权从xx到地方的重要经济、军事部门。
孙权的吴国此时忙于政治斗争,开始了长期的文化革命,在这场文化革命中,一些势力取得了胜利,一些势力没落了,而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改制依旧沿袭过去,政权成为某一些势力的关系输入。好在,在一定的时期年,庞大的势力内部依旧会产生一些人才。吴国虽然也有商学院,但是依旧成为官僚商学院的典型,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没有经济的寒门学士是很难进入这个商学院的。
刘备的蜀汉则在刘备登基之后,开始演变成刘备智囊与他国智囊团的战斗模式。可能刘备认为曹**后,论领导能力,他敢说第一,没有人敢说第二。他以为会像当初曹操那样,可以轻易打败像袁绍这样的智慧低于自己的人。但是他忽视了,即使他的智慧的确高于孙权,但是孙权却把对战的权力交给了智囊团。实际上,他是一个人与东吴整个智囊团对决。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由诸葛亮为决策代表,诸葛亮深受诸葛瑾的经验影响,也搞了个蜀汉商学院,但是实际上更像一个门派。虽然有个商学院的由头,但是他都是收徒的方式,而且一年就收几个人,多了还不收。更严重的是他收徒也有地域偏好,益州范围内基本上没有报名权。
值此,三国分别有了三个不同性质的商学院。曹魏司马懿院长,建立了与国家体系相融合的实干群体,东吴诸葛恪院长,建立了官僚攻守同盟的MBA商学院,诸葛亮借了个商学院的壳,搞了一个小小的门派,后来姜维成为院长之后,他直接将商学院搬到汉中去了,变成了民办商学院,连国家的补贴都没有了。
所以,到了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何是司马懿笑到最后了吧?人家办的商学院的确很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peixun/261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