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开庭。
在庭审中,吴谢宇讲了他跟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描述了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痛苦和压抑。
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不管怎么判,希望给我一条生路,活着去赎罪。”
这些话,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但坦白讲,他说的这些内容,更像是为自己残忍的行凶手段,寻找一个万能的、悲情的借口,以此推卸自己的责任。
我们先顺序回顾一下吴谢宇弑母案的经过:
2015年6月,吴谢宇网购刀具、防水布、医生护士服等作案工具;
7月10日,吴谢宇趁谢天琴换鞋时用哑铃砸死了她;
7月12-23日,吴谢宇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塑料膜等用于处理尸体;
7月中旬,谢天琴亲戚陆续收到借钱短信,称儿子要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交换生,母亲陪读前往,借钱总额达144万;
8月,吴谢宇从母亲日记本上剪字、拼接、复印,伪造辞职信向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替母亲辞了职;
2016年2月4日,在河南取钱被ATM机摄像头拍到;
2016年2月5日,吴谢宇舅舅收到短信,称母子俩要回国;
2月6日,家人接站未见到人,报案;
2月14日,谢天琴尸体被警方发现;
此后两三年吴谢宇在重庆隐姓埋名,白天做教师,晚当男模;
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xx抓获;
5月27日,福州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xx罪批捕吴谢宇;
2020年12月24日,福州中院一审开庭审理此案;
2021年8月26日,一审公开宣判,判处吴谢宇死刑;
一审宣判11天后,吴谢宇提出上诉;
2021年10月,吴谢宇手写近5万字信件,分别给舅舅、姨妈,以及其他被诈骗的受害者,寻求谅解;
2023年5月19日,福州中院二审开庭审理,经过5个多小时庭审后,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图源:福建高院
从犯案到落网,再到二审开庭,时隔8年。
这期间,吴谢宇陈述的弑母理由从未改变:为了帮母亲解脱。
他在庭审上提到母亲,亦多次泣不成声。
“我要告诉大家我妈妈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最好的老师。我妈妈是决不能被怪罪的,一丁点都不行!”
吴谢宇在自述书上如此写道。
可,残忍的杀害手法,冷静缜密地处理尸体,却又说自己因心生恐惧不敢自杀,再加上骗取亲友144万,有计划地进行逃亡。
他的理由,很难说服别人。
数百页的自述书,5万余字的忏悔信,让很多人对吴谢宇心生怜悯,可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是他为求“活路”做出的辩解。
但不得不说,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这个“完美小孩”犯罪的心理轨迹,多了一些认识和警醒。
犯案前的吴谢宇,在周围人眼中,是个再完美不过的小孩。
邻居说,他很少跟大院的其他孩子玩无聊幼稚的游戏,回家马上就做作业,而且非常懂礼貌,见人就打招呼,跟妈妈一起走,重物一定是他提着。
老师说,他是天才级的孩子,会念书、不偏科,文理科成绩都非常拔尖。许多题目,老师们都要思考许久后才能解答,他马上就能找到解题思路。
同学说,他是个超级nice的人,甭管谁问他问题,都会耐心讲到那人明白为止;生日年节都能收到他认真发来的问候短信;同学遇到急事还会尽他所能地帮助;运动也很擅长,因为扣篮扣得好,被同学称为“篮板**”;
亲戚说,他从小非常完美、听话、学习成绩又好,还尊敬长辈,孝顺家人,一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上了大学后,他差不多每天都给母亲打很长时间的电话,聊一些很细的事情。
但吴谢宇在看守所写的,近5万字的信件中,呈现了他的另一面。
吴谢宇从小身体不好,“小时候的生活就是看病买药吃药、看病买药吃药”。
幼儿园时他脖子上长了某种东西,显得很脏和难看。在幼儿园里其他事几乎记不得,但记得小朋友们看向自己脖子时那种害怕和排斥厌恶的眼神。
上小学时,皮肤病好了,又患上了哮喘。每当哮喘发作,同学就说他“喘得和破风箱似的”,那一刻,他感觉到“周围人甚至这世界对我深深的恶意”。
即便后来他身体逐渐变好,擅长读书考试,也当上了班长,他仍然觉得:“只要我犯一点错,表露出了一点脆弱,变得有一点不完美,所有人立刻像小时候那样嘲笑我讨厌我鄙视我看不起我了。”
父亲因病去世后,他称自己患了“疑病症”,在这个症状的影响下,他极度自卑,“我就是台‘考试机器’,除了考试,我什么都不会。除了能考第一名我一无是处,考第一名就是我对妈妈的唯一意义,是我让妈妈为我骄傲的唯一方式,考不了第一名,我就对妈妈没有意义了。”
图源:公众号“南方周末”
高考后,吴谢宇说自己考砸了,即使上的是北大,他依旧感觉妈妈对自己很失望。而且在北大,他再也考不了第一名,“我觉得我对妈妈的最后一点意义都消失了”。
图源:公众号“极昼工作室”
北京青年报报道:
据旁听人员透露,吴谢宇的辩护人在二审中提出,多位法学、精神病学家一致认定吴谢宇系重度抑郁症发作导致“扩大性自杀”。
何为“扩大性自杀”?
结合吴谢宇在一审中的陈述,简单来说就是,他觉得自己长期跟母亲生活很压抑,想自杀,可又担心母亲会因此崩溃痛苦,就想着先杀死母亲,然后自己再自杀。
这也是他一直都在重复说的“帮妈妈解脱”。
但是,看到母亲痛苦死去,他害怕了,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吴谢宇一审时的陈述
在杀害母亲后,吴谢宇没有选择自首,处理完尸体后,打着母亲跟自己去美国陪读的借口,骗了亲友144万元。
他对此的解释是,当时父亲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亲友没有在经济上资助他们,才导致父亲没钱治疗,不得不在家等死,“我们家走到今天这家破人亡的地步,他们(亲友)也有责任,我要报复他们”。
吴谢宇手写的信件内容
图源:公众号“极昼工作室”
144万到手后,吴谢宇大肆挥霍,疯狂消费,钱基本都花在嫖娼跟彩票上了。
犯案前,他听别人讲黄段子都会脸红;犯案后,拍**视频、买**、跟性工作者谈恋爱、在夜场和酒吧当男模。
他撕下了“完美小孩”的面具,暗合了他在二审时的个人陈述:“我知道我其实不是个好孩子。”
犯案后的行为,更像是对人性压抑过重后的强力反弹。
吴谢宇一审时的陈述
但反弹过后,他心里仍旧空荡荡的:
“我让自己忘记‘我是谁、我做过什么’,我让自己以为‘我不是吴谢宇’。我躲了起来,我行尸走肉、浑浑噩噩了一天又一天,直到被xx叔叔抓住。”
被逮捕后,吴谢宇被关在看守所。
据吴谢宇的前狱友说,他没有跟其他人发生过争吵,也没看到过他有生气、愤怒之类的情况。他一般不主动和别人聊天,但如果有事找他帮忙,他也从不拒绝,还会说些鼓励狱友的话。
在那里,他似乎又变回了那个“完美小孩”。
是的,不少人看了吴谢宇的忏悔信和自述书都对他心生同情,认为他铸下大错,全是原生家庭的锅。
但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
原生家庭是了解一个人心路历程的通道,但不是伤害他人、开脱罪行的借口。人性是复杂的,弑母案的悲剧也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
说句不中听的话,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无伤的,难道人人都要因为“原生创伤”弑父杀母吗?
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在于:疗愈自我,不断成长。
正如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所言:“我们难以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一个人从小生长在被父母打压批判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更改这个事实,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事情的想法,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吴谢宇弑母案,留给我们的,不应该是“父母皆祸害”,而是这样的启示:
? 放下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帮孩子积蓄内在力量
如果一个孩子的价值感、成就感都来自于其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他就会活在焦虑和紧张里,像个空心人一样,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孩子虽弱小,却有着无限的潜力,呵护他的好奇心、不用单一化标准要求他、让他感到幸福,他便会拥有面对困境的勇敢。
? 求完美,是最大的不完美
追求完美,是脆弱的表现;不求完美,是一种底气。
作为父母,我们不必因为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到过于愧疚,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有些事就是做不到。
作为曾经的孩子,我们去深爱自己,悦纳自己,理解自己,去学着跟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相处。
让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活得更加真实和坦然。
接纳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
? 父母之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逐渐跟孩子分离
尹建莉老师提出,父母之爱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是跟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是跟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父母子女一场,是生命中最为深厚的缘分,但亲情之爱只在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如果父母不愿分离,既让孩子感到窒息,又让孩子想要对父母的人生负责。
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全心全意爱孩子,并不意味着跟孩子不分你我,我们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权利随意决定他人的一切。
以上,与你共勉。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2.北青深一度:《弑母者吴谢宇的求生辩护》
3.封面新闻:《旁听者讲述吴谢宇案二审细节:他全程都在求生,听到母亲省钱日记哭泣》
4.澎湃新闻:《吴谢宇弑母案二审今开庭,看守所同监室人员:他大部分时间在写东西》
5.极昼工作室:《吴谢宇「狱」中来信》
6.极昼工作室:《吴谢宇手写5万字求谅解7个关键词指向隐秘世界》
7.三联生活周刊:《“吴谢宇弑母案”一审死刑:潜藏的人性暗面》
8.环球人物:《死刑!吴谢宇弑母案宣判,专家:庭审太从容,说明动机存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peixun/315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