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外国语学校,西外外国语学校学费

2023年升学季已经到来,上海升学、上海招考联袂推出名校探营栏目,带你领略沪上名校风采。本期登场的是: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欢迎关注!
双轨多元的课程,真能实现清北爬藤和牛剑兼而取之吗?
六岁到十六岁的成长故事,有哪些闪闪发光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家长——
上海就有这样一所办学十八年、拥有近六千名中外师生的双轨制民办学校,能提供国内中考、高考和海外升学双通道的十五年一贯制的中外融合课程。
学校全市招生,住宿走读都有名额,这些年幼升小连续超额摇号,小升初校内学生愿意连续就读的100%直升,外招部分也超额摇号,是越来越热门的民办优质学校!
这就是位于松江区的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我们从下面的一些故事中,解锁出一些宝贵的教育秘笈,分享给升学季的家庭。
⊥11
10⊥被“纵容”天性的她如愿踏入清华园
用高仓惠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毕业两次却没有离开西外的学生;在K12体系里,她有7年多,两千六百多个日夜往返于家和文翔路1100号之间,小学毕业时直接留在初中,而四年前的中考那次,600多分的高分可以上市示范性高中,结果依然选择留在西外。
一念须臾,又是三年,高仓惠同学如愿踏入水木清华的梦想之地,开始一段真正的青春。
“我认为学习是件个人性很强的事情,每个人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撇开最必须的努力这一要素不谈,驱动我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兴趣。不抗拒学,才有学好的可能性。”
“我不太赞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过度施加压力,一来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二来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实在是令人痛惜。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我的母亲是这样教育我们姐妹的。幸运的是在西外这个大环境成长,我们无需顾虑个性被抹杀,学校呵护学生天性的生长,使得我们的思维无限发散,创造而开放。”
高仓惠从小在西外长大,接触书法、国学、音乐、武术、戏剧等各种各样的课程,课程的初衷并不是奔着功利而去,是希望孩子在实践和探索中培养出自己终生的兴趣,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理想的教育,其显性与隐性的目标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对立物,而应是内在深度融合贯通。外在好成绩是内在好素养品格的展现。二者的统一,才是好教育的标志。真正的好成绩,是教育过程良性循环的自然成果。让师生家长真正去关注教育深层内涵的发展,让孩子们能持续不断地晒出一张张亮眼的学业与人生的“成绩单”。——林敏校长
⊥11
10⊥“幸福”的选择题
人如其名,谢雨林笑起来有着热带雨林般的气息,阳光,热情,开朗,透明。
预初年级进入西外,谢雨林和他的同学们并无二样,一路轻松读来,踢足球,看美剧,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叛逆期和青春期都在学校里安然过渡。
他对西外的印象是“大气,活动多,课程有趣,学生更自由,老师像家人,这些初见的好感让一群孩子来到了同一个环境并相互邂逅,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神奇。” 经历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奇迹,中考后雨林的分数可以进市示范性高中,但他和另一位同学都毫不犹豫选择留在西外。到了高中毕业年级,让他小纠结的是,究竟是选择迈向沪上学子都向往的复旦大学,还是北上帝都,进入北大燕园。
是的,这大概是18岁的小青春遇到的最幸福的选择题了,最终,谢雨林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雨林从未补过课,唯一锻炼语感的方式是追美剧,听音乐大概是他保持高智商高情商的独家秘诀,他也很爱踢足球。家庭教育的信任和自由,培养出他自立而顽强的性格。
“学业基础扎实过硬,但同时又让学生灵动有个性,既要考得好,又要有思辨精神及创造想象力,既有小我,又有大我,西外的师生关系和课程设置很人性化,情感是认知的基础。北大、清华并不是西外孩子们短跑冲刺的终点,而是他们人生马拉松长跑过程中的又一新起点,从容自如地按孩子们内在生长的节奏韵律跑,每一次冲过的节点又成了他们身心成长的新台阶。”——林敏校长
⊥11
“双语全能”的阳光少年
19岁生日当天,王越成收到斯坦福大学、UCLA导演系、UC伯克利、USC和西北大学卡塔尔分校新闻专业(全额奖学金)五所顶尖名校的offer,顶级梦校为他敞开大门。
他的托福120分,多门文理兼具的AP考试科目满分,中文诗歌和英文写作一样有深度有水准,他一边斩获国际演讲、辩论与戏剧的奖杯,同时还做出国内第一家高中生主导的扶持弱势群体的网站,对城市清洁工进行实录式采访。在西外学校,这样双语同步、多元发展的孩子越来越多,渐渐就集结成了一种“双语效应”。
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在西外成长了12年的王越成,具有标准“西外范儿”,与众多西外孩子一样,他从不把自己拘在学习的桎梏中,而是多才多艺,于且行且吟间,拾起花开遍地。他从不吝于展示自己才华,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于天地间“野蛮生长”,只争朝夕,堪称西外之冉冉升起之“曙光”。
他喜欢西外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课程)。西外有着十五年一贯制的全生态教育体系,这门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西外的一种文化素养。
在西外,王越成的双语全能加之智慧思维,使他的课业成绩也渐渐出类拔萃,校内外各种英语比赛都拿了金奖或一等奖,可这些远不是他满足的目标,他竞选学生会,参演了话剧,创立了很多社团组织和公众号,还选修了法语,用一年半的时间考出了别人5-7年学出来的成绩。
他积极参加中国赛区的美式辩论,校内外的各种辩论皆获奖项。00后的他,爱好文学,自己开创了公众号。既有中文的随笔,也有英文的小说。在西外中西融合课程的浸染下,他自由地徜徉在文学天地中。
“格局和视野,决定了孩子进入大学,乃至未来人生能达到的高度。西外的课程,帮学生打开人生的境界格局。”——林敏校长
⊥1110⊥“多面手”圆梦伯克利
圆梦伯克利的林锟锴,2012年从西外小学部毕业,进入西外预初年级就读,在6年级班主任宋老师印象中,他是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子,羞涩的表情略带腼腆。
初中时代的他,个子虽小却有大能量。林锟锴自入中学后,学习动力十足,在各科学习中都表现非常优异,尤其是数学学科,他爱思考又善于分析,经常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更会敢于质疑提出想法,不断去求证和探索。他在初中低年级阶段就多次获得区级数学竞赛的奖项,崭露头角。或许,正是西外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林锟锴在学习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努力去达成目标和梦想。
在老师的回忆中,林锟锴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学霸,也是班级各项文体活动的佼佼者。他挚爱踢足球,这也是在西外的绿茵场上,被小学的董老师慢慢启蒙的爱好。同时,林锟锴也是个魔方达人。
伯克利录取时很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西外的中西融合课程,为林锟锴打下了扎实厚重的基础。距离申请季越来越近,在西外的升学指导下,他凭借自己的一股韧性,坚持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梦校,最终斩获了UCB。
“西外在办学之初,就坚持不全盘引进“原汁原味”的全西方课程,我们坚持中西融合,以中国的母语课程为主干,以母语文化及中国身份认同为基石,引进,吸收,融合西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及课程。双语,多元,跨文化,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及国际公民的素养,但其内心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宿,则根扎脚下的坚实土壤。西外的学生在不同传统和文化的生存环境中,有自己坚实但又多元开放、丰厚的“自我身份认同”,能融合整合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资源,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林敏校长
⊥1110⊥“真学霸”罗老师,从学生助教逆袭香港中文大学
“比别人强,并不算高贵;比以前的自己强,才是真实的高贵。(海明威)”这句曾贴于罗澜所在的高三(1)班后墙上的一句话,最好地诠释了西外人的精神,低进高出的奇迹并不容易创造,也不容易保持,高考这条路径不是捷径,千军万马,道阻且长,必须上下求索。
“师生共同备课”和“学生助教”是激活学生潜力的重量级教学法宝。作为生物迷的罗澜时不时会被老师叫上讲台,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她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同学们很是受用。
在语文课本剧《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罗澜饰演过“蒋干”,在英语课本剧《项链》她反串过“玛蒂尔德的丈夫”,在班级大戏《Travel Quiz》中她担任主角——那个过关斩将最后夺冠的“参赛选手”。高一高二时,罗澜和她的小伙伴们多次改编教材内容,自排自导自演,将一部部戏搬上课堂。每部戏从开始集体创作到最终呈现,都是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英语老师马庆贺认为,罗澜虽然刻苦,但多是知彼知己的“巧学”。“她知道自己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优势和薄弱之处是什么,会结合老师讲的做题方法和技巧,扬长的同时有效补短。做完规定作业后,会和老师沟通适当做些补充练习,并且做完后主动再和老师交流,弄懂每个题块,从无不懂装懂。
她很善于做笔记,不仅抓住老师讲的重点知识,而且会用不同的笔标记,更可贵的是会在旁边加上自己的反思,例如重点单词和句型,或进行常考点及易错点的归纳总结。最重要的是她常常利用碎片时间复习笔记或者自己整理的小卡片,并且能在考试当中把平时积累的表达活学活用。”
她有个外号叫“罗老师”——因为任何时候请教她,她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论本班的还是外班的,不论对方成绩好、中还是差,不论问的题比较难还是很容易,她都是一视同仁,平心静气、一五一十地讲个清楚。这个从预初年级就来到西外的女孩,从做“小老师”的放手激励开始,在小组合作的融洽氛围里,一路踏入了她的梦想旅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动脑或动手、反思实践、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建构,犹如搭积木或拼图游戏,所有的参与者手中都要有自己的’东西’,只有各成员间分享自己的认知成果,通过协作互助配合,才能共同完成预设的任务。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小组所有成员既独立探索又互动分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体两面’与最佳结构。”——林敏校长
滕安乔和周乘翼是从幼儿园就来到西外的孩子中的两位,在去年的申请季中,他们二人均被伦敦大学学院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录取!
“行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滕安乔填报的是化学专业,申请院校时,人们通常会预留一个保底院校,这可以说是对不确定未来的一份保障。但滕安乔,一个十八岁的少女,竟没有这样做——
滕安乔与化学结缘于一次偶然的瞥见。小学时期在其他班级参加的一场考试,让她瞥见了黑板上排列整齐的元素周期表,五颜六色的元素符号从此留在这个少女的心中,开始了她与化学的神奇反应。
她对化学知识的熟稔程度,在同学眼中堪称一张“行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我择校时参考了化学系的专业排名还有大学总体的排名,还有我对伦敦的偏好。我的选校是比较有风险的,没有申请那些很稳的保底学校,老师们也说这样不能保证我能被录取。但是因为英国限制只能申请五个大学,我不想浪费任何一个名额,还是想冲一下自己喜欢的学校。最后拿了曼大,KCL和UCL的offer,满意又有点小遗憾吧。”
不将就,这是滕安乔的态度,也是源于她的自信与实力,滕安乔是最早一批收到UCL化学系offer的学生。
她的择校目标非常明确,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化学。这也是她给大家的申请建议,若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大学青春将会是一种煎熬。
执着的“小木匠”
像一个木匠那样,设计、切割、安装、上色……周乘翼总是在家捣鼓这些玩意儿,还喜欢把他的各种成品带到学校来给同学们展示,哪怕它们和“巨型玩具”一样庞大,他也照搬不误。搬运途中吸引旁人的注意是难免的,但他一点儿不在乎,他对喜欢的事情总是那么坚持。可能就是这种对热爱的坚持,让他能够获得UCL机械工程专业的青睐吧。
“在喜欢的地方,比如在做手工或玩游戏上就会十分的专心。我玩的游戏其实也是贴近我的专业的,“Besiege”就是我平时玩的最多的一款游戏,它需要通过游戏里的零件来搭建各种模型,像飞机、汽车这些。当然这些模型也是要遵循物理法则的,物理学得越好,搭建起来就越轻松。”
即便是玩,周乘翼也玩着与机械工程相关的东西。
周乘翼是走读生,问到在家都做些什么时,他的回答是“锉木头”,其实就是在做手工,他在家里的“木匠屋”内实现他的奇思妙想。他是真的很爱他的专业!
“西外关注课堂文化和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师生彼此处于什么地位,这些都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中西融合式的课堂,并不是一味照搬西方模式,而把自己的好东西丢了,西方课堂在’散漫’中有结构,要和中方的课堂兼容并蓄,优势互补。中国教育中传统的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可以有更多的变化,西外在尝试不同类型能包容学生个体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课堂模式。”——林敏校长
⊥1110⊥“多梦女孩”走向康奈尔
18岁的赵弈涵,一个梦游小女神的文化视角,从西外走向康奈尔人类生态学院!
获得总校长林敏博士推荐信的她,被林校习惯性地称呼成“小赵”。就像她的同学沉迷于学习不能自拔那样,赵弈涵沉迷于对母系文化生态的深度探究。西外很多这样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小世界里。温情脉脉的导师们从不强加干涉,甚至还会协调各种利于孩子探索提升的资源,去“助攻”。
花样年纪的小赵,爱逛街爱美妆,特长之一是服装设计
赵弈涵喜欢做梦,她喜欢梦里的感觉,也记得梦里的细节,五色斑斓精彩纷呈,不逊于电影大片。她喜欢旅行,那代表着自由。
“我爱的东西,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和直觉,我更想去看看未来。”
“我的初中是在黄浦区的一个体制内学校,校园很小。第一次来西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学校超级无敌大,而这些环境也给了学生很高的自由度。”220亩的西外,以及处处充满学生影子的那种“人气”,确实能满足这个追梦少女对环境的敏感和挑剔。
“我也说不出来,第一眼就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学校,就是通向梦校的前站。西外的师生比很高,在申请环节学校给了我很多帮助,不但会和我的顾问连线讨论我的情况,在我拿到牛津面试offer后,学校还开了个紧急会议,特地安排辅导我面试的一些工作,总之一句话,就是对学生非常地上心。
我感觉学校的竞争不是太激烈,或者是我们没有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感觉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同学中升学方向也各不相同,申英、申美、申加拿大的同学,可能会在一个班里出现。即使和同学都申请了康奈尔,但我们申请的专业各不相同,所以自己的感受就是没有多少来自身边同学的竞争压力。而老师在授课之余,也会很关切学生的个人问题。”
“教育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内心产生的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逻辑,会逐渐形成一种框架,这就是有思维含量和生命感受的一种深层认知情感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赢得各种人生’大考’的竞争力。”——林敏校长
⊥1110⊥“问就是在学习物理Boy冲牛津
这位拿了牛津物理offer的男孩是一枚妥妥的理工男,他完整的初高中经历,都是在这所开设英美双A课程的低调大校,7年磨一剑,他圆梦牛津。
“我还记得小时候不小心打破鸡蛋,父亲给我看一个魔术来安慰我。他让我拿着一个鸡蛋,用力挤压它。令我惊讶的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无法打破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拱形结构的物理学,无处不在:从罗马斗兽场到现代桥梁和摩天大楼。我当时感受到的这种魔力,直到今天,正是我决定学习物理学的原因。”
范海鹏觉得自己最强的一项能力是逻辑。“我会在例如b站之类的视频网站上看一些学习相关的内容,有时候也会查一些文献,看一点大学教材。”
“在西外这几年,留下了很多独一无二的回忆,也让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小组作业,上台演讲逐渐让我的性格越来越外向开朗,也比之前更懂得与人交流。西外也让我见到了形形**的人,虽然大家都截然不同,但同学之间关系都比较和睦,在一些事情上很有凝聚力。老师们都很有人情味,也对我很关照,给我提供了很多支持。”
小范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闪闪发光了,那时候在学习黄金分割的知识,他自发组织几个学生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黄金分割进行探究,制作了精美的PPT和视频录制,写了研究小论文,还上台演讲关于《生活中的黄金分割》,非常有深度。
西外高中的课程充满了融合性和挑战性,范海鹏的学术陪伴者兼导师罗老师说,在西外,优生培养计划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地提供很多资源和学习提升方案。小范很有内驱力,在理科思维方面比较强,“他一直比较拔尖,在这种环境下,他学习上面信心可能就会比较足,优秀的学伴在一块,这样的氛围对他的学习成长比较好。”
“将来中国的学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升学途径。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应该做成’既能留得下来又能走得出去’的模式。’现在我们应该做的事,是思考怎么在中国课程的框架下融入国际化教育’。在这个情境下,一定要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双通道。学习是一种选择和挑战,西外为学生们准备好了丰厚的各种可能性的课程土壤。”——林敏校长
林敏校长曾说,在孩子们生命年华最好的这个时段,应该让他们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否则孩子们将没有学习后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自身的毅力和意志力得到锻炼,懂得对生命珍视的感悟,具有怜悯心同情心。
教育的环境应该摒弃一些焦虑的成分,教育是有选择的。考试升学要抓,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最优势的东西,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腾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兴趣和素养,在大教育的框架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作为上海最早开设行走课程的学校,从建校至今,西外师生行走的脚步从未停下。师生们去纽约、伦敦、多伦多,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到井冈山观星星之火、去黄帝陵寻根问祖,在壶口瀑布黄河边展开历史遐想,从延安到梁家河窑洞感受民族复兴之梦,到草原戈壁大漠体会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在路上,师生手拉手、心连心,倾听每一片土地诉说自己的故事。
林敏校长说,西外教育的地平线,不能只是在两座教学楼之间。当我们的孩子们站在敦煌的夕阳下,骑在驼背行走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才知道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地平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如今这些在中外名校就读的西外孩子们的朋友圈,依旧保持“阅读上瘾”、“旅行上瘾”的习惯。母校让他们爱上读书,他们依旧会拿大学书单和西外中英文阅读写作的老师们交流讨论,像家人一样,他们也依旧热爱地球上的每一处探索的角落。哪怕在后疫情的当下,这样的孩子们,视野和格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早已经成为他们青春的一部分。
据悉,新一季的西外校园开放日活动时间为2023年4月15日(周六)下午1:00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西外官网、官微上查阅相关信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peixun/402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