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视频讲座

世界水平领导力研究分享
[原文]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 系辞上》)[释文] 无形的法则、 规律叫做 “ 道” , 有形有质的具体事物叫做 “ 器” 。 敷化裁节叫做 “ 变” , 依据变化之理加以推行叫做 “ 通” , 把变化之理应用于天下的人民叫做 “ 事业” 。[点评] 这里似乎只是阐释了几个概念, 但其中却有着丰富的哲理。 此处最主要的是变化之理。 把稳定的规律与变化的事物结合起来, 灵活地应用于社会管理中, 是这段话包含的主要思想。[原文] 通其变,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周易· 系辞下》)[释文] 精通各种变化, 使民众不厌倦; 予以神妙的转化,使它适合于民众。 “ 易” 的方法: 穷尽了就变化, 变化了就能通达, 通达了就能持久。[点评] 管理是一门艺术, 需要有各种奇妙的变化, 时时出新。 这样, 被管理者就不会感到厌倦。 当企业出现困难时,不要拘泥于传统方式, 必须求变以适应新的情况。 这就是《周易》 告诉我们的: “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 这样, 企业就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说以行险, 当位以节, 中正以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 节以制度, 不伤财, 不害民。 (《周易· 节》)[释文] 人情欣悦就勇于蹈艰赴险, 居位妥当就能自觉有所节制, 处中守正而行事必将畅通。 天地自然正是有所节制而一年四季才能形成。 君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 就能不浪费钱财, 不伤害百姓。[点评] 这段话着重强调“ 节制” 的重要性。 万事有了节制才能循着正道发展, 否则为祸无穷。 管理中规范、 制度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只有依照制度办事, 才能保证高效率, 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原文] 天地交, 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周易· 泰》)[释文] 天地相交, 安定通达。 君主以此顺应自然规律,辅助天地万物的生成, 以此支配民众的生产活动。[点评] “ 财” 通常解释为“ 裁” 。 这里似在讲上下沟通的方式, 主要在于君主以合适的方式把 “ 天地之道” 传输给民众, 并以此来支配他们。[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义。 (《周易· 系辞下》)[释文] 自然界的最大功德是滋养万物; 当权者的最好宝贝是权力地位。 怎样保住这地位呢? 只有依靠爱护老百姓。 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呢? 只有依靠物质利益。 管理好财政, 制定出合理的法令, 制止少数人肆意妄为, 这才是当权者最适宜、最合理的事。[点评] 《周易· 系辞》 中的这几句话是常被儒家典籍所引用的。 在这里, “ 义” 有了特定的解释, 实际上也就是对经济活动加以管理。 这段名言在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而其中以财来聚人的思想, “ 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 的管理内容, 对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义以生利。 (《国语· 晋语一》)[释文] 人们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才能够产生利益。[点评] 义和利是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范畴。“ 义以生利” 是早期义利关系主张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提出这一主张, 是要求百姓按统治者所规定的道德规范行事, 以获取利益, 从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另一方面, 道德规范又反映了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要求, “ 义以生利”也说明义是使人们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的道德保证。 不过, 这种主张把利说成是义的派生物, 也就歪曲了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的真实关系。[原文] 过犹不及。 (《论语· 先进》)[释文] 超过分寸跟达不到分寸是一样的。[点评] 这句话是孔子在评价两个学生时说的。 这两个学生一个聪明过头, 一个则不够聪明, 孔子认为两人实际上是一样的。 这提示了在管理过程中要掌握分寸, 做得恰到好处。这是儒家对 “ 中庸之道” 的一个注释。[原文]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 子路》)[释文] 思想原则不确定, 理论就解释不通; 理论解释不通, 政治举措则不成; 政治举措不成, 文化事业就难以发达;文化不发达的社会, 法律、 制度就会混乱; 法律、 制度一旦混乱, 人民群众就会手足无措, 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 国家领导人确定的思想原则一定要在理论上解释得通, 理论上能说通的也一定可以实际奉行。 国家领导人对他的理论言谈, 决不能随便马虎。[点评]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 如果卫灵公让你从政,你先干什么? 孔子回答说要先“ 正名” 。 子路笑老夫子过于迂阔, 于是孔子讲了这一大段话。 “ 名” 的含义十分复杂。 “ 名正言顺” 涉及的既是一个哲学问题, 又是一个管理的方**问题。 孔子认为, 国家管理系统要有基本的思想原则、 基本的文化精神。 在此基础上, 通过理论解释(舆论导向) 、 政策措施、 文化活动和刑罚实施等不同层次的管理方法, 达到系统的综合管理目标, 维护管理系统的稳定。 在微观管理中, 如把 “ 名” 看作是管理目标, 这一大段话也有参考的价值。 对于高明的管理者, 确立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 再辅之以其他手段, 也是不可缺少的。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上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老子· 二章》)[释文] 天下都认识到美是美的, 这本身就不美了; 都认识到善是善的, 这本身就不善了。 因此有和无相互转化, 难和易相互对照, 长和短相互比较, 上和下相互对应, 音和声相互调和, 前和后相互伴随。 所以君王做的是无为的事情, 开展的是不说话的教育, 万物都各自生长而不去创立。 生养万物而不去占有, 辅助万物生长而不自恃有恩, 功绩建立而不以有功自居。 正是因为不居功, 所以功劳也不会消失。[点评] 老子的这些话含有深刻的哲理, 值得反复体味。高明的管理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经营之道不在于随从世俗; 经营管理应当顺从人与物的本性; 管理者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名言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正因为不贪图功劳, 所以管理才能搞好, 管理者的地位也更牢固。
P5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peixun/438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