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播火者
■栗振宇 王含丰
2022年10月16日晚,京西宾馆。
时间已是深夜,D的二十大代表、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俞红合上电脑,活动活动肩膀,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窗外,光彩夺目的中华世纪坛,在这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里,更显诗意之美。这一天,从清晨到晚上,俞红的心一直被难以抑制的情感包围着。而此刻,她内心更多了一种坚定与踏实。
俞红教授是全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库专家,也是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以下简称“星火”群体)的带头人。有人把他们誉为“播火者”,因为伴随他们的宣讲服务,D的创新理论如星星之火,不断播撒在人们心田,不断点燃新的战斗**,不断催生新的奋进篇章。
2022年11月22日,在学习宣传贯彻D的二十大精神的火热氛围里,这个群体被xx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一
在“星火”群体的先进事迹展上,有一本《xx强军思想学习纲要》教材。这本教材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习心得。已经被翻得皱起的书页,仿佛在诉说着它与主人的无数次心灵对话。
这本教材的主人,是“星火”群体中的郭幼茂教授。
“这么小的字,您能看得清吗?”
“还好。在书本上作备注,主要是为了方便。讲到哪个地方,就可以把备注上的内容,自然链接上。写在别的地方,还容易找不到。”郭教授扶了扶眼镜,微笑地说。镜片后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一位学者特有的专注。
郭幼茂教授现年59岁,在思想政治教育讲台上已经耕耘了30多年。当年在学生时代,他曾因为在学习生活中特别严谨认真,常常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被冠以“老夫子”的外号。
而今,多年的军旅历练,反倒很难让人感觉到他身上有多少“老夫子”的气质。言谈举止间,更多的是老兵特有的**,是师者的随和谦逊,还有不经意间透出的那股专注劲儿。
那天,在他办公室,我们又见到几本类似的教材,有前两年出版的,也有前段时间刚刚出版的。在这些教材里,同样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在他看来,这只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理论宣讲关键看效果,而效果首先决定于宣讲者本身的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D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怎样才能提升素养,什么叫学习紧迫感和理论敬畏感?这些问题的答案,仿佛都蕴藏在那一本本写满备注的教材里。
去年,郭幼茂教授作为全军D史宣讲团成员,先后在各战区、军兵种的机关和部队宣讲30多场。生活中,郭幼茂教授有个习惯,每次坐飞机,他都要把登机牌留下来作个纪念,就像我们很多人记日记一样。去年一年,他竟保存了50多张登机牌。
“他仿佛一直在路上,这条路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路,而是他用热情铺就的学习研究之路、宣讲传播之路。”这是青年教员王晶对郭幼茂教授的感受。
“一直在路上”,可谓一语中的。对于一位理论宣讲者来说,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思维脱节、观念陈旧、方式老套,让听课者感觉味同嚼蜡。一直在路上,意味着方向正确,能够第一时间学习D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始终活跃在理论学习研究的最前沿。一直在路上,意味着能够持续吸纳现实生活的新鲜养分,让科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一直在路上,还意味着很多很多。
D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的第一个周末,在陆军工程大学某学院,郭幼茂教授为官兵作了一场题为《凝心聚力擘画复兴新蓝图,团结奋斗创造历史新伟业》的宣讲。课后,他告诉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政治理论教员,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所讲的理论,能够被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现实所印证。我们所讲的理论,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可知可感,更可信。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那一刻,他镜片后的眼神,除了专注,还透出一种敬畏感。
诚然,这就是科学理论的魅力;这是时代的馈赠,更是时代赋予宣讲者的使命。
三尺讲台,使命如山、责任如山。也许是基于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在采访中明显感到,在这个涵盖老中青、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员群体中,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相近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会在与你交谈时的眼神和情感里流淌出来,也会让你在办公室、学习室、资料室乃至走廊里,不经意间察觉到。这种精神面貌是什么?我们想到了那句话,“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二
今年中秋节,正好是教师节。这天清晨,陆军工程大学博士学员刘一鸣早早发了两条祝福信息,一条是发给自己的导师、“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另一条就是发给政治教员俞红教授的。
在很多人眼里,刘一鸣无疑是个幸运儿。
刘一鸣本科期间曾在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赛后,有赞助商找到他,希望他毕业后到公司上班,并许诺高薪。
“老实说,他们开出的条件,对当时的我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回忆起那段往事,刘一鸣笑着说。
最终,因为内心的军旅情结,刘一鸣没有去那家公司,而是选择到陆军工程大学读研。那时的刘一鸣虽然已进入部队,但内心依然有些迷茫。专业有前途吗?未来的军旅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刘一鸣因为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开始与俞红教授等“星火”群体的教员们有了接触。
“确实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俞教授的课讲得很有亲和力,她会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去解读很多看似深奥的理论。很多话都说到我心坎上去了。”课后,刘一鸣主动找到俞教授,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
“我觉得,她很重要的是让我走出了‘小我’的空间,感受到自己在军营里发展的广阔天地。”后来的时间里,刘一鸣一直把俞红教授视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俞红教授的支持鼓励下,他的视野和心胸都逐步打开,并如愿考取钱七虎院士的博士研究生。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还荣立了三等功。这其中,让刘一鸣尤其感恩的是,俞教授在自己选择研究课题时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对于我们从事科研的学员来说,课题方向的选择很多时候跟人生选择一样重要。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当时,很多人不建议我选择目前的研究方向,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困难很多,远不如我原来所学专业得心应手。”刘一鸣再一次找到俞红教授,征求她的意见。
“她告诉我,她不懂我的专业,但选择的标准要着眼长远,着眼部队建设的前瞻需要。这样的选择,才是有价值的选择,也是值得为之拼搏的选择。当时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的刘一鸣已经接近毕业。经过不懈努力,他在某研究方向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得到多方认可。
刘一鸣只是陆军工程大学的一名普通学员。这些年来,在这所知名高等学府里,不知有多少学员像刘一鸣一样在这样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中,跨过一道道难关,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学员都很阳光,很可爱,在学习生活中多数都非常努力,但是他们同样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思想上的难题。我们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缺什么、担心什么……”说起与学员的互动,“星火”群体成员佘颖颖的感触非常多。这些年来,她面对的学员主要是军士学员。她感觉,正是因为自己积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带着问题去教学,才更准确地找到了发力点,让学员们产生了共鸣。
“我们D的创新理论,从来都是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D的创新理论的魅力所在。政治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很近,很近。”说这些话的时候,佘颖颖放慢了语速,仿佛略有所思。“生活总是由矛盾问题构成,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可能接踵而至。我觉得,我们‘星火’群体有个特点,就是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上把课讲好,帮助大家解决当时的思想困惑,更重要的是,在学员们毕业后,我们还跟他们保持着联系,大家一起交流探讨问题,一起学习进步。”
佘颖颖所言不虚。这些年来,“星火”群体中的教员们在开课时,就会留下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和办公地点;学员们在校期间,他们坚持每人挂钩一个学员队,在D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学员学训的重要阶段、思想心理倾向性问题凸显、毕业岗位分配等重点敏感时期,下沉到学员队,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学员们毕业后,他们还会跟踪了解部分学员的工作情况,为他们及时搞好思想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播火者”是在灵魂深处默默耕耘、点燃梦想与**的师者。在与陆军工程大学的师生们交谈中,我们深深感到,“星火”群体之所以能打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虽然立于讲台,但身心深深扎根于军营沃土。因此,在他们的宣讲实践中,D的创新理论从那些经典文字化作可感可亲的智慧,化作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化作激扬青春热血的慷慨豪情。真理之火,也因此穿透火热的现实生活,燃烧在官兵的心灵世界。
三
每年秋天,处处飘香的桂花,总会让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氤氲在收获的味道里。紫金山下,陆军工程大学校园里此时也会较往日平添一份新的活力——又有一批学子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老实说,每年这个时候,看到新生们的身影,我心里既开心,又隐隐增加了一些压力。”“星火”群体成员秦岩教员坦言。
秦岩至今记得,10年前自己第一次独立授课时,站在讲台上那种紧张发怵的感觉。这些年来,她尽管在业务上已经轻车熟路,但是这种紧张感并没有减轻多少。“主要是因为新东西太多了。我们要教授的内容、学员们的状态,还有全社会的各种变化,几乎每年都是全新的。每一次开课,几乎都是全新的起点。”
一个“新”字,对于以传播D的创新理论为己任的“星火”群体来说,饱含着太多意蕴。
近些年来,D和国家持续加大思政课教学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国内建设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新技术运用层出不穷,学员们接触外界信息更加便捷、思想更加活跃……所有这些,都让“星火”群体的教员们必须围绕一个“新”字,持之以恒地做文章。唯有“新”,才能不辱使命。
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很多学校都不得已开始实施线上教学。“星火”群体的教员们开始加班加点打造自己的线上课程。没过多久,全新的线上课程就正式登录“陆工在线”平台。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学员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选修不同课程。
当时,很多人也许意想不到,这次线上课程开发,成为“星火”群体打造“智慧教学”的一个新起点。
2020年12月,在一次陆军召开的关于院校建设工作会议上,“星火”群体向会议代表展示了以《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守意识形态“上甘岭”》为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示范课。当弹幕、抢答、投稿等交互功能开启,当抗疫英雄通过视频连线到课堂分享自己的感想……这堂课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与会代表眼前一亮。随后,这堂课又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联席会上作了展示。
目前,“星火”群体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门课程,都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起多维立体的铸魂育人格局。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在全面推进“智慧教学”的创新之路上,“星火”群体走得扎扎实实,更走得紧锣密鼓。
“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在打造线上课程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因为‘智慧教学’代表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对我们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很大。老实说,是疫情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倒逼我们加快了步伐。在创新这方面,很多时候,你不能满足齐步走,必须永远比别人快半步。”回忆起那段历程,俞红教授深有感慨地说。
创新是有目标的创新,而不是“跟风”式的创新。比别人快半步,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创新的真谛。事实上,对于“星火”群体来说,这个“快半步”并非仅体现在用好信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创新上。这些年来,从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他们在传播D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在争取思想理念快半步、精神状态快半步、落实行动快半步。由此,他们的教案是动态更新的教案,他们的课堂是动态交流的课堂,他们的目光总是从三尺讲台延伸到四面八方。持之以恒的创新之举,不断点燃星火,而星火又将点燃更多的星火。
四
可能在不少人印象里,教员就是“教书先生”;“教书先生”,无非与教室、讲台、黑板、粉笔相伴。可是,当你走近“星火”群体的教员们,就会很快改变这种看法。
在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有一座白色二层小楼,这是军政基础系政治工作教研室的办公地。“小白楼”二楼东西两侧,有两间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这两间办公室的房间号是223和203,分别属于两位正高职政治理论教员:曹二刚教授和张伟教授。
两位教授都是“星火”群体的骨干成员,也是大家眼里的“能人”。2021年,两位教授带领的团队提交的科研成果双双获得军队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他们也是长期活跃在理论宣讲服务一线的主要成员。
在D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曹二刚教授刚刚获得“全军优秀政治教员”荣誉。说起这些年的部队之行,他告诉我们:“多年来,我们其实是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比如到部队去,我们是既送宝,也淘宝。每次到部队与基层官兵在一起,都是受教育的过程。我觉得,我们课堂的源头活水在部队、在基层。基层官兵关心的问题,就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和重点讲授的内容。”
是的,“星火”群体成员都是一身戎装的“教书先生”,但他们的学生不仅在学校,他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他们教授的内容也不仅在课本里……
2021年,已年过40的女教员李暄再次赴新疆军区某团代职,并主动请缨到边境一线与战士们一起执勤训练。在这里,结合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她动情讲述基层官兵忠诚戍边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尽管每说一句话都让李暄感到呼吸困难,但是为了拉近与战士之间的距离,保证授课效果,授课时她坚持不吸氧。官兵对李暄的授课由最初的好奇变为期待和敬佩,每当她讲到动情处,战士们常常湿了眼眶。
回到学校后,每当李暄行走在草木葱茏的校园,她的内心常常闪过一张张可爱的脸庞。那天,她在课堂上朗诵了自己为高原官兵创作的一首小诗:有一群最可爱的人/矗立在巍峨昆仑/守护在冷月边关……
“你只有走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有了这些了解,你才能将讲课变成一种心灵交流,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电脑旁的李暄,一边给我们翻看她在高原留下的珍贵瞬间,一边给我们讲述着高原的故事。
李暄的话,让我们听起来感到有些熟悉。我们突然意识到,离官兵近些、近些、再近些,其实已经成为“星火”群体多年来形成的经验和共识。而且,很多年轻教员对此感受颇深。
这些年来,“星火”群体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在西部边关,秦洁教员先后登上红其拉甫、卡拉苏等高海拔边防哨所,与官兵讨论“新时代的好战士是什么样子”;在青铜峡部队演训点,陈聪教员和战士们畅聊“怎么看幸福生活靠奋斗来实现”……“理论宣讲服务,要想在短时间里抓住官兵的注意力,打动他们的心,很重要的是,要把讲课内容同官兵所处的情境密切关联起来。”教员李智告诉我们,结合不同的授课情境,宣讲不同的理论主题,这是“星火”群体这些年来总结的一条经验。
那年10月,李智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智和同事们前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跨越5000多公里,为当地多所中学和大学开展理论宣讲服务。
当时的大西北已是冷风瑟瑟,干燥的天气让李智嘴唇裂了口子。在西宁海拔3000多米的一所学校,一堂《让刀锋凛凛》的主题讲座结束后,学校礼堂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西北的那些日子里,这掌声让他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员的价值和幸福。“当时自己身体不是很好,在海拔3000多米就有些胸闷头晕,可看到课堂上那一张张泛着高原红的面孔、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所有的不适也就抛之脑后了。”李智现在仍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也把这段经历当作自己宝贵的财富。
从院校向部队辐射,从部队向地方辐射,近年来,“星火”群体经常应邀出现在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熟悉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今年“五四”前夕,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宣讲团、南京理工大学“红话筒”政治理论宣教团、山东科技大学“青春·知行”宣讲团,开展“青春向D、不负人民”主题联学活动,合力打造了“军地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平台。“星火”群体的教员们相信,这个平台将为他们在未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宣讲质量、扩大受众群体,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
虽为一点星火,也要努力照亮一方梦想的天空。这是星火的魅力所在,也是星火的价值哲学。
D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俞红教授作为全军学习贯彻D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专家,开始为北京、福州、广州、湛江、南宁等地部队宣讲D的二十大精神。与此同时,在南京、重庆、武汉、石家庄、徐州等地,在陆军工程大学各校区,在部分机关和基层部队,在地方学校、街道等单位,“星火”群体其他教员也迈开了理论宣讲的脚步。
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前方。这路上,播火者传播理论之火、思想之光;这路上,播火者点燃青春热血、奋进**;这路上,播火者已如星星之火。(中国军网-**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yuanxiao/756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