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胡桢
整理:黄国华、周庆
第十二章 建设三门峡水库
佛子岭工程告成后,xx水利部调我到北京,担任北京勘测设计院的总工程师。
那时北京勘测设计院在院长须恺同志领导下,正在勘测设计太行山脉及燕山山脉中的山谷水库。我曾前往十三陵水库及密云水库参加勘察工作,详细视察了官厅水库。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科学院聘我为技术科学部的学部委员,又派我去印度两次。一次由钱端升同志领导,参加印度科学会议。一次由郭沫若同志领导,参加和平友好会议。在印度,我由印度水利电力委员会的赛因主任及劳总工程师接待。
这两位先生都在1931年到淮河上参观修复施工,故和我是旧相识。我参观了正在施工的勃克拉坝,又乘小飞机视察科西河水源,深入尼泊尔国境。那时科西河中游正在召集大批民工建筑堤防。因两岸及河中沙洲上有虎,故我在跨越一个河滩时,看到丛莽中有一稚虎,随行的士兵对空放了一q,使虎群闻声远避。
我又参加再次由郭沫若同志领导的科学界访日友好参观团。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第一次派出的民间友好团体,由日本学术会议招待,双方握手言欢,气氛十分和谐。郭老用日语讲了话,我也作诗表示中日两国应永远和好不再战争。
为了治理黄河,xx设立黄河规划委员会,作全面考察。苏联xx也派专家参加这项考察工作。最后拟出黄河治理计划,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在这计划中,要把黄河水资源分成46个梯级发电、灌溉及防洪。在这规划中,三门峡水库被推荐为第一个议题,旋即委托苏联的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担任设计工作。
水利部与电力部合组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以刘子厚为局长,王化云为副局长。任命我和李鹗鼎同志为总工程师。我决定把全家4口人(按:指夫人陈蕙珍、孙女大同和孙子大江)一起迁往三门峡,以便专心进行三门峡施工工作。
三门峡水库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完全由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负责设计。一切水文、泥沙资料及供试验用的泥沙样本都由三门峡工程局提供。初步设计完成后,我们按照这个设计,要在三门峡黄河峡谷里建造高105米、长1公里许的混凝土重力坝,坝的下游方面设水电站和厂房,厂房里设置发电能力为1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8台,总共发电能力为120万千瓦.坝的左岸坝身里设导流底孔8个,待围堰建成后,黄河来水由此导往下游。
初步设计经我国xx同意后,我们就建筑围堰,并开始清基。我们把大批优秀技术人员组成施工班子,向苏联、捷克及国内工厂订购了施工所需的混凝土拌和楼、龙门吊车、运输工具及栈桥,又设立了施工所需的许多附属企业。
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也派专家陆续来到工地,帮助我们进行施工工作,并有一组工程师作为设计代表常年驻在工地。
施工图纸陆续送到后,工程即迅速展开。那时还在“大跃进”运动时期,故士气高涨,工程进行非常迅速,力争每天浇筑混凝土的数量一天比一天多,称为“放卫星”。因为抢工,甚至振拙器还未移出,即被混凝土埋没。我和副局长觉察到这种情况,在工地现场会议上提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才在大“放卫星”的同时,注重了工程质量。
根据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在设计文件上所提的施工要求,大坝施工采用了柱状浇筑法,分仓浇筑坝体,必须经过繁琐的建立木模、埋设冷却水管、接缝灌溉等工序。但在三门峡许多能工巧匠的手中,仍然在3年的时间里,把混凝土量多达200万立方米的大坝完全建成,第一台机组同时安装完毕,为我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当我们在按照施工计划堵塞8个导流底孔、水库开始蓄水的时候,水利部调我到北京去担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我离开三门峡工地时,依依不舍地巡视大坝一次,又到刚安装好,但尚未发电的第一台机组的厂房里,与安装工人握手告别。
底孔堵塞后,水库开始蓄水。不幸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的规划与设计中都未提及的泥沙淤积问题发生了。黄河泥沙不但很快使得潼关以下的河身淤湍,并在渭河入库处造成拦门沙,尾水位高涨,航道阻塞,陕西人民大哗。
国务院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把已堵塞的导流底孔重行打开,使水库的水位最高不超过潼关高度。在拦门沙中开一小沟,渭河来水迅速地把拦河沙冲掉,航运复通。周总理又召集专家会议,决定在坝侧开挖泄水隧洞两道,又把4条发电引水钢管改装为泄流排沙管道,作为紧急处置。还决定把已安装好的第一台机组拆下来,运往丹江口水电站安装使用,已运到工地的第二台机组也拨交丹江口水电站。利用降低的水库水头改设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4台,把发电能力由120万千瓦降低到20万千瓦。
我在1964年12月的专家会议上指出,按照发展黄河水利规划,全河应建46个梯级水库,现在只建三门峡一个水库,使它承受全河流下来的泥沙,当然会发生泥沙淤积问题。如果在山(西)陕(西)峡谷里建一拦沙库,便可使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为之缓解。周总理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到在山陕峡谷中建造拦沙库还无具体计划,不能立即施工,应由汪胡桢院长率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师生前往山陕峡谷中制定拦沙库的具体计划。
因我知道在山陕峡谷中的碛口水库已由北京勘测设计院选定比较坝址3处,都做了钻探地质工作,地质良好,适宜建筑高坝。水文资料则在碛口下游有吴堡站积累了多年的水文观测资料,故决定首先设计碛口拦沙水库。
1965年春,我偕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的教师朱厚生、张镜剑、黎保琨等以及应届毕业生一班前往碛口,利用所有地质及水文资料进行了拦沙库的设计。黄河水利委员会也派一地质钻探队到工地补钻地质,派技术人员多人帮助作出工程费的概算。我们又委托天津勘测设计院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碛口拦沙库淤积过程。大约只费时100天,计划图纸已大致定局。
那时,我国正在酝酿“四清”运动,“四清”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曲,学院的一位D委委员到碛口吹风鼓动,一些D员教师即不安心工作,纷纷把计算记录及图纸交给了我,全体师生就整装回校。
我返校后,马上把计算记录与图纸加以整理,制定出《黄河碛口拦沙库设计方案》,由水利部排印成书。因“四清”运动已经进入高峰,故我只可用个人名义把《方案》分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我又以一份直接送交周恩来总理。这个任务总算完成,能向周总理复命了。但不久就发生“文化大革命”,全国建设工作为之停顿,碛口拦沙库也无下文。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yuanxiao/821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