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九浴池怎么样,漳州大工厂





《往事》68







旧时漳州是个相当繁华的小城市,周边土地肥沃,农业高产、物产丰富,都在漳州城里集散和交易,九龙江水路航运畅通,也早就开通公路,交通便利。城内商业发达,沿街都是店铺,遍布各种各样的小商店和手工作坊,也有为数不多的大商行,少有空闲的店面。



老漳州记忆33:旧时漳州工厂的印象



旧店窗的石槽,可嵌入门板



老漳州记忆33:旧时漳州工厂的印象



旧商铺的“店窗”已成文物







当年店铺没有卷帘门,而是用一种叫“店窗”的活动门,由十几片长约一丈、宽约一尺的厚实杉木门板一片一片地顺槽嵌入,店伙计每天早上开店要从门槽拆下扛走叠放边上,晚上关店再逐一闩上,够麻烦的。漳州最热闹的生意集中在道口街与东铺头(现新华西路),马坪街(延安南路),市仔头(北京路中段),东门街(新华东路)和双门顶(香港路)以及新桥头、南市头一带。







旧时漳州城虽商家繁多,但却缺少工业,几乎没有现代工厂。小时候放学后常登上老鼠亭(芝山,仰止亭)玩耍,一眼望去,满城都是矮房和绿树,就找不到那年代学生最喜欢在作文里所描写的烟囱林立和天上飘着“黑牡丹”(浓烟)的美丽景象,觉得我们漳州好落后。







上世纪50年代初,漳州工厂还很少,印象只在东门街有几间织布厂,从街上走过,就能感受到临街车间震耳欲聋的织布声,不知那些长年住在边上竹篙厝里的人,是如何适应这种高分贝环境的,后来的国营织布厂、丝纱厂好像也在这一带。在北京路靠东闸口有一家生产“牛奶膏”的炼乳厂,估计是漳州罐头厂炼乳车间的前身,小时候家里买过这家炼乳厂的副产品——牛奶“鼎痞”(锅巴),特别好吃。后来炼乳厂搬走,旧址上建了总工会办的带有澡堂的工人服务社。







马坪街(延安南路)汽车站对面有间霜条(冰棒)厂,店面和车间相连,车间里制冷管道纵横,结满白霜,工人们在白铁制的分格容器浇上糖水,斜插上小竹签,开动机器,就可制冷变成霜条。霜条厂门口常有小贩在店前面焦急地排队等着进货“霜条”,贩往大街小巷和郊区,手摇小铃铛叫卖,也算是当时的一景。延安路靠近孔庙的还有大华蜜果厂,也都是前店后厂。厂子周围的孩童时常纠集在附近,因为收来的果子常在厂外场地上晒。



老漳州记忆33:旧时漳州工厂的印象



圆圈,最早的电厂就在附近



老漳州记忆33:旧时漳州工厂的印象



旧社会漳州东门街




















漳州上世纪20年代就有电灯,仅有的一家发电厂,就在新华东路圆圈附近。从东门街经过,就会听到里面隆隆的发电机声响,水沟里流着内燃机的冷却水,记得直到60年代初这里还在发电。后来这里改为供电所营业所,市民都要到这交电费,再后来发电厂旧址建了供电所的职工宿舍。50年代初在市郊南山路的小梅溪路边,新建了一家小型内燃机发电厂,去圆山远足可以见到一座红砖外墙的厂房。







漳州还有几家老牌小厂。修文西路有家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是由漳州出名的“同善堂”、“天一寿”等药店联合组建,生产国药片仔癀和“乌鸡白凤丸”“川贝枇杷糖浆”,小时候见过在厂外街上披晒枇杷叶。“张源美”等几家老茶行合营后成了漳州茶厂,成了茶叶出口定点企业。位于市仔头梨园戏院隔壁的张源美老店50年代曾遭火灾,现场火烟浓浓兼有茶香飘逸,后来成了新华书店。旧漳州新桥头有家闻名的中谦烟厂,后来在苍园建了漳州卷烟厂。漳州火柴厂在洋老巷,产量不小,家家户户都靠它糊火柴盒挣小钱,它是胶合板厂的前身。1956年合作化后整合了龙眼营一带的鞭炮作坊,在石**建了叫做九一九厂的民用zy厂,又将分散的各家糕饼作坊合并成了地方国营漳州糖果糕饼厂。全市零散木匠组成木器社,再转成国营木器厂,厂址在北京路。大马路还有一家玻璃厂,后来搬到小坑头。







海外华侨热心祖国建设,华侨资本的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在漳州创办漳州罐头厂和大华蜜果厂,是漳州现代食品加工工业的开端。漳州罐头厂早期主要生产糖水荔枝、糖水菠萝罐头,后期为主生产海外热销的蘑菇罐头。50年代初,国家调整工业布局,从四川搬来了一家机器厂,在漳州成立了龙溪机器厂,这应是漳州第一家机械厂,专门生产柴油机。据说它原来是四川的兵工厂,老工人有很多是四川人。当年常说产业工人最先进,所以过后这里的运动最轰轰烈烈,龙机厂“主力军”响当当,还制造过用于武斗的土坦克。







1958年大跃进,漳州工业大发展。国家新建了龙溪轴承厂,漳州糖厂,漳州麻纺厂,与龙溪机器厂一起构成了漳州工业的基础。轴承厂建在北门,因应大跃进时代的“车轮化”。麻纺厂是华东最大的麻袋生产厂,麻袋供应全国,大家俗称“牛奶袋”。漳州糖厂,创办时叫做漳州糖纸联合企业,制糖、造纸、发电。家姐有个同学,是糖厂炼糖车间技术员,我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带我去糖厂参观,现代大工厂规模浩大,让我这小孩子大开眼界。甘蔗经过机器压榨成了蔗汁,制糖罐蒸汽加热制成糖浆,再结晶成白砂糖,蔗渣去造纸,废糖液提炼酒精。还有一个热电车间,除了为糖厂提供蒸汽和动力,也为漳州提供电力。糖厂还自己专用的小铁路、小火车。







漳州工厂多了,就需要大量的工人,有到农村招工,有安排复员军人,更多的是城里年轻人。进厂当工人成了当年的时髦,劳保发的工作服工人都舍不得上班穿,下班穿成了让大家羡慕的时装。有些在校学生也赶紧辍学报名进厂。当时学徒工月工资15元,三年后才转正一级工32元,过一年晋二级工38元,这种工资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而中专毕业分配转正后工资38元,大专43元,本科55元。因物价便宜,这小把工资还是能买不少东西。1960年国家经历了困难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建设项目纷纷下马,工厂生产紧缩,只得动员工人”暂时“回家,但后来大部分被辞退工人并没再召回。







之后工作就很难找了,偶尔有招工的机会,只有“临时合同工“这种编制,既不同于正式工,又有别于季节性临时工。合同工每月工资24元,很多工人一领十几年,到七十年代末才逐渐转正。街道小青年要先去街道当义务工,过段时间才能有机会领到招工表。负责招工的市劳动局劳力调配处在青年路天主堂附近,只有领到表格的人才可以排队等候安排工作。除了介绍进工厂,也有安排去南二水库等建设工地当施工员。但1966年5月16日以后招工的,进厂几年之后,遇到了1969年上山下乡**,说运动期间招工的不算数,都要清退,这些人被戏称为“516分子”,也要和老三届生、社会青年一起去农村接受“再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95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