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银行怎么样,建行董为





《建设银行报》记者 黄晋晋



董希淼:建设银行的大银行、大普惠、大服务之路











问:我国银行业向来信奉“门当户对”,大银行服务大企业,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而今包括建行在内的大型银行纷纷发力普惠金融,您怎么看待这一转变?2018年,建行在金融业率先推出普惠金融战略。在您看来,有哪些做法或特色留给您比较深的印象?







答:管理学**德鲁克说过:战略不是研究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从原来的“三大一高”战略向发展普惠金融,我认为建行的战略转型审时度势,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新金融的趋势。建行将普惠金融上升为三大战略之一,引领了整个银行业前进方向。在实际成果上,建行普惠金融业务总量、增长速度首屈一指,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成效非常突出。我很早就关注到建行“惠懂你”,也多次在讲课中将“惠懂你”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在普惠金融业务上,建行大中小客户一起抓,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并进,可以说是做到了“三全”即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彰显了大行风范。比如,普惠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现在建行一直在推动经营重心下沉,甚至开始面向自由职业者、小摊贩等群体提供服务。从渠道看,建行有覆盖全国的线下网点,有深入农村的“裕农通”服务点,线下触角丰富。而挖掘大客户上下游,服务大中小微全客群,有助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另一方面,建行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经营模式上,对普惠金融有了很多创新。对小微企业服务不止于信贷,而是基于其生产经营场景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实现了新的“三大”,即大银行做大普惠、大服务,开创了大型银行普惠金融的新路径,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董希淼:建设银行的大银行、大普惠、大服务之路











问:当前普惠金融可以分为线下人工作业模式和线上数字普惠模式。其中线下人工模式以国外格莱珉银行和国内“台州模式”为代表,数字普惠模式又分为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微业贷模式”)和大型银行(如建设银行“五化模式”)两类模式。请问您怎么看这些模式?







答: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挑战,主要包括获客成本高、风控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物等。归结起来,主要是信任和效能两大问题。而金融科技,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PJ信任和效能的问题。







不论是格莱珉银行的“五人小组”,还是台州模式的“三品三表”,都是侧重于解决信任的问题,即通过区域内的关系链条、熟人圈子,掌握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小微企业主的人品情况等,进而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种走街串巷式的服务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特别是能有效地防范欺诈风险。但这种方式与特定区域的信用文化、团队素养、内控制度等密不可分,一般局限于区域本地,且金融机构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







近年来,建行在数字普惠模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在我看来,建行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是在做真小微、真普惠。建行的“五化模式”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技术,既扩大数据覆盖的广度,让小微企业的画像“面面俱到”;又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深度,让小微企业的画像“入木三分”,使金融机构能够在零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而既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也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能,降低运营成本。







建行确立普惠金融战略后,先人一步,机制灵活,更加市场化,也更早关注到客户全面的需求。目前有些同业重点关注的仍是贷款余额、增速,而建行已经开始关注客户结构优化以及综合化服务,其创新推出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惠懂你”手机App,突破原有银行办理业务的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依托互联网引导客户自主下载申贷,实现开放式无接触服务,大大提高市场触达和覆盖能力、客户服务效率以及客户自助办理便捷性。通过开发运营APP,聚焦了全链条需求,搭载财富管理、法律咨询等多元化功能,提供全套餐快捷服务,构建了更加完整的小微金融服务生态。







实施线下模式的这类银行,其实更多是通过线下去搜集信息、了解客户,通过非典型的替代数据来进行判断。从调研看,我发现他们现在也开始探索线下“软数据”获取与线上“硬数据”的结合,比如建立地方性小微企业征信平台,从平台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建行模式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但对中小银行来说,确实面临缺乏数据、没有数据等问题。我一直呼吁地方xx,建好地方性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支持。这也反映了大银行做大普惠、大服务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和领先性。



董希淼:建设银行的大银行、大普惠、大服务之路











问:您曾经提到,PJ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题,解决“最先一公里”比“最后一公里”更重要。近年来,建行积极履行大行责任,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信贷投放,特别是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强化首贷户服务。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







答:小微企业贷款难,首先在“首贷难”。首贷为什么成为一个难题?主要是因为存在“双向信息不对称”现象。目前,我国产业环境、征信服务与担保体系等尚不完善,使得金融服务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一方面,银行难以收集和甄别中小企业有效信息并据此进行信贷决策;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未全面了解银行产品和服务,难以迈出建立银企关系的第一步。







首贷是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的起点。有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后,后续再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而且贷款利率有望下行,贷款速度也将加快。因此,“首贷难”问题是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最先一公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重点和难点之一是PJ“首贷难”问题。







建行这几年坚持首贷、续贷两手抓,将PJ“首贷难”问题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成效十分明显。截至目前,建行小微企业首贷户已经达到9万户,居四大行首位。另外,从信用贷款情况看,建行普惠小微贷款新增中占比达30%,在人行通报的24家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总额中占比也达30%。可以说建设银行通过数字普惠模式正在努力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



董希淼:建设银行的大银行、大普惠、大服务之路











问:您曾提出个体工商户这类“小微中的小微”是普惠金融短板中的短板。目前,建行也正在聚焦个体工商户客户群体进行研究探索,着力开辟普惠金融第二赛道,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好的建议?







答: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一直是小微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截至目前,全国个体工商户约1亿户,占各类市场主体三分之二。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冲击,部分个体工商户不仅既面临“费用多、成本高”,而且还遭遇“订单减、需求降”,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较大困难。2022年10月,国务院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明确要求“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和覆盖面”。







要落实《条例》精神,满足个体工商户“短频快急”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特点,研发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一是要通过设立专项额度、加大内部激励等措施,着力提高个体工商户“首贷”比例,打通金融服务“最先一公里”;二是要完善制度安排、简化业务环节,创新更多的便利续贷、随借随还等产品,持续做好个体工商户续贷工作,降低续贷成本;三是综合运用金融科技、线下调查等多种手段,降低对抵质押等担保方式的依赖,推出更多方便灵活的信用贷款。此外,还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及时响应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需求。对开户、结算、担保等方面的费用进行减免,切实降低个体工商户综合负担。我认为,现在建行普惠金融“第二赛道”探索值得肯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更拓宽了服务边界。目前,服务个体工商户还可以与新市民服务结合起来。







当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还要把控好风险。在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不断降低、客群日渐下沉的当下,建议多关注资金流向、贷款用途等问题,要防止资金被套利、挪用。(原载2022年11月4日《建设银行报》第五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497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