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拉美文学,你会想到哪些代表名家?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略萨、富恩特斯……
在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外,拉美文学的世界里还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冷门小众”,他的知名度不高,他的作品中文版译介数量也屈指可数。
但是,他也是西语文学最高大奖塞万提斯奖得主,是马尔克斯作品原稿的第一读者,是影响了《百年孤独》命运的人。
阿信今天要强烈安利的,就是来自哥伦比亚的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
他是拉美文学领域内一个近乎导航者的人物,他的作品,值得人人都读上一遍。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为他赢得塞万提斯奖的作品——《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已经由中信出版·大方引进出版。
这部花了六年写作、由七部小说组成的作品,故事从始至终围绕着同一个主人公展开——“瞭望员”马克洛尔。
摄影/胡桑
马克洛尔,他没有身份,没有固定居所,常年漂泊在海上,在不同的港口停靠做不同的工作,总会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又好在最终都能化险为夷。
这位主角的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无论在哪里生活,无论怎么样生活,他总是一个流亡者。”
每个人都能在小说主人公马克洛尔的身上,找到相近的困惑,相似的固执与决心,或者感同身受的孤独与漂泊感。
正如书封上印着的那一句:“去往世界的每一个港口,用不断失败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
可以说,这是一本每个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人生之书,正如马尔克斯所说,“我们都是马克洛尔”。
阿尔瓦罗·穆蒂斯:一生都不是职业作家的作家
穆蒂斯19岁就以诗人的身份成名,但他并非一位专职写作的职业作家。
相反,他从事过各种各样奇怪的行当,当过记者,做过电台主播,还主持过电视购物,他常常遇险,但又享受其中。
他是外交官之子,从小乘坐半载货半载人的小船往返于欧洲和哥伦比亚。
十八岁那年,他在国家电台当主播,节目中随口胡诌了几句,被一个爱吃醋的丈夫听成给他妻子打暗号,提着q在街角埋伏。
穆蒂斯还经常做出一些“不靠谱”的行为,有一次慈善晚会上,他把原本应该播放的一部反映孤儿生活的纪录片,放成了一部修女与士兵乱搞一气的**。
阿尔瓦罗·穆蒂斯?摄影师LM Palomares
挚友马克尔斯曾回忆起和穆蒂斯一起去巴黎旅行时的趣事,大谈这位好友的”不着调“。
穆蒂斯在等待夫人们购物时,往咖啡馆门前台阶上一坐,仰面朝天,翻出白眼,大手一伸,作乞讨状。
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用地道的法国方式尖刻地对他说:“穿羊绒衫讨饭,脸皮真厚。”可他还是给了一法郎。不到一刻钟,穆蒂斯就净挣四十法郎。
穆蒂斯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但穆蒂斯和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交往,还是关于那本拉美文学巨著的,可以说,穆蒂斯真实地影响了《百年孤独》的创作。
当年,是穆蒂斯给了马尔克斯一本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并让他“学学吧”。
结果就是这本书,马尔克斯读后大为震撼,深深启发了他的写作。
穆蒂斯能够成为马尔克斯终身的朋友,除了友情本身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对文学共同的热爱和相近的价值观”。
马尔克斯毫不吝啬地向世人展示穆蒂斯对他创作的影响:
“从那以后,他总是我作品原稿的第一个读者,见解犀利,忠言逆耳。因为他,我最起码将三个短篇束之高阁。我也说不清我的作品里究竟有多少他的成分,但一定不少。”
我们都是马克洛尔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是资深文学读者们翘首以盼多年的一部作品,它由7部单独成篇的小说组成,围绕同一个主人公瞭望员马克洛尔的人生故事展开。
“瞭望员马克洛尔”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他1953年创作的诗集《灾祸的元素》(Los elementos del desastre)中。
而真正以马克洛尔为核心创作小说,穆蒂斯是在忙完了自己各种事业,退休之后才开始的。
他用六年时间,一口气写了7部,塑造出20世纪西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形象之一。
瞭望员马克洛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像是一个冒险家,没有来处也没有归处的人,没有身份,没有固定居所,没有明确的国籍。
他常年漂泊在海上,在每一个港口短暂停留然后又出发。
运输木料、开酒吧、开妓院、走私军火、挖矿淘金……他做过无数荒唐的工作,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拨开索然无味的缕缕时光,不让他滑向那即将战胜他的虚无。
在第一篇故事中,马克洛尔在苏兰朵河上逆流而上,目的地是雨林尽头的一座木材加工厂,但没有人知道,这厂子究竟存不存在。
他没有专门要去寻找一个秘密,也没有肩负一个任务,他只是去谋生,带着漂泊者的一颗好奇心。
“登上这艘船时,我曾提起那座林间空地上的木材加工厂,但却没有人能说出它的精确位置。他们甚至都不确定它是否存在。这样的事常常发生在我身上:奔赴的行程总是谜一般不确定,总是经受着随意变更的厄运。”
马克洛尔像是一个“无根”的人,他的孤独是虽然不会被限制在一个地域中,却也无法停留在一个地方。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实拍图,摄影/寻找哥本哈根
但永远流浪的马克洛尔,又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他在七个故事里有深爱的女伴,也对朋友的孩子贾米尔有着父亲般的柔情与爱。
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渴望,对贾米尔的爱,或许是马克洛尔的救赎。
在《贾米尔》篇里,当与他短暂生活了一年的好友的私生子贾米尔,被他的母亲带走时,马克洛尔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而他对贾米尔的爱又不仅仅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这中间或许还有一层他对儿时的自己的爱。
“但我知道,他长达一年的陪伴对我来说有种救赎的意味,即使没有把我变成另一个人,至少也让我成为一个隐忍的观者,默默观看我们与黑暗的斗争,它唯一尊严的来源是,努力保守我们曾是的那个孩子。”
长久的漂泊,时刻面对孤独和危险的生活,让他没有时间去回忆自己的童年,而在和贾米尔相处的时候,他可能“忽然想爱自己,去爱小时候的自己……但是他后来意识到那是不可能的,那孩子不是早期的他自己,那种补偿是无法完成的,过去的已经不存在了。”(作家赵松语)
马尔克斯曾说“我们都是马克洛尔”,马克洛尔也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人的原型。“我们都是被我们的童年、被我们自己的生命放逐的人。”
他的命运就是每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人的命运。他永远在漂泊,在流浪,“既没有地方可以归去,也不想归去任何地方”。
拉美文学世界的遗珠之憾,中文版首次系统引进!
虽然穆蒂斯与马尔克斯、奥克塔维奥·帕斯、博尔赫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文学名家保持着深厚而真诚的友谊,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交往颇深,但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穆蒂斯确确实实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译者、学者范晔惋惜地评价道:“很可惜好朋友的光辉对穆蒂斯的文学成就多少有一些掩盖”。
而这一次,我们决定郑重地把这位拉美文学世界的遗珠作家,推荐给你。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是穆蒂斯作品中文世界首次系统引进,这部作品有着《荷马史诗》的气势,《堂·吉诃德》的精神,它有着诗意的语言,和“詹姆斯·邦德”式的讲故事的方式。
摄影/寻找哥本哈根
第一次接触穆蒂斯的读者,必然要从马克洛尔的故事读起,因为这位永远流浪的瞭望员是穆蒂斯的“另一个自我”,是他花了一生时间在创作的人物。
这部小说虽然由七个部分组成,但每一篇都可单独拿出来阅读,也可以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把它们放到一起时,就构成了一个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长篇,或者说是“小说群”。
穆蒂斯的叙事具有强烈的氛围感,节奏并不快,语言如诗,始终有种声音和气氛萦绕徘徊,极具代入感。
摄影/寻找哥本哈根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好友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
他的书,随便挑一本,读上一页,你就会明白:阿尔瓦罗·穆蒂斯的全部作品,连同他的一生,都在确信无疑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失落的天堂再也无法找回。马克洛尔并不是一个人,这显而易见。我们都是马克洛尔。
作家,诗人马里奥·贝内德蒂曾说:
马克洛尔还是一个想象空间,由再熟悉不过的微小和巨大的现实片段创造出来的。
大名鼎鼎的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同样不吝赞美:
穆蒂斯是西班牙语里最罕见的那一类诗人:丰盈却不炫耀或滥用。有着说出一切的需求和懂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理智。热爱词语,也在词语面前绝望。
而穆蒂斯本人,则这样介绍自己倾注一生心血创造的这位主人公:
“马克洛尔是我已成为、未成为和未坦白的一切。是我想成为、应成为但不曾成为的一切。马克洛尔是我的一个写照:是我的荣耀。”
是时候认识一下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了,翻开这本新书,和他笔下的马克洛尔一起,在桅杆旁眺望,在大海中航行,忍受浩瀚的孤独,经历冒险与奇遇,一次次溃败又一次次继续追寻幸福,对抗生命的虚无。
参考资料:
[1]加西亚·马尔克斯1993年在穆蒂斯70岁生日宴会上的演讲文章《我的朋友穆蒂斯》,李静 译
[2]作家,文学评论家赵松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联聘教授、博导金雯,于中信出版集团直播间进行的主题对谈(9月24日)
[3]《拉美文学的“隐秘船长”穆蒂斯:他启发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者 张引弘,原文刊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9月2日专题《阿尔瓦罗·穆蒂斯:隐秘的船长》B02-B03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01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