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用品怎么样,复兴传统手工艺与文化自信
文/玉箫苒
编辑/玉箫苒
前言
中国思想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始终处于国家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探讨之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之后的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将“传统”与“现代化”相对立。
今天,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进行再一次的认知和确认的时候,有什么新的思考?
是否能够通过对传统的改造,推动一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从而推动一种新的绿色文明,从而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生态文明?
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就是从人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再认识,由人的日常生活向传统的回归,以此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新“生活样式”为起点。
所以,它的复兴形式主要体现在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上,而这一复兴,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从自身的文化角度上,浅谈传统手工业的复兴和中国的生态之道
关于“遗产资源说”的思考
2001年,在费孝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承担了“西北人文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和“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国家重点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带领十个分项目组一百余名成员,在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了八年的调研,搜集了大量的西部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资料,完成了70个余案,并编写了《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的总汇报。
在对西方的考察中,发现与景德镇的情况如出一辙:一方面,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消亡,另一方面,它们又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复活”,即手工业的复兴,民俗表演的复兴。
这种复苏的现象,起初是由于旅游,之后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但是它们最终将展现怎样的创新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反思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尽管我们总是在强调“遗产”的保护。
但是,在这个时代,“遗产”已经不再是一个消极的过去”,它已经从一个“社会的行为者”进入了现代社会,它既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用于重建今天和将来的社会。
因此,本文提出了“文化遗产资源”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从人文角度还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很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生物演化与群落演替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个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次,当原始群落被破坏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机质幼苗,为生态演替奠定了基础。
因此,总体上来说,原生演替的持续时间更长,次生演替时间更短。
从文化生态角度审视这个生态演替的进程,是否可以将全球化、因特网、工业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视为人类文明的另一次进化。
在这种演化中,原始的文化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有机质,即“遗产资源”,其实就是原始社区遗留下来的“种子”与“遗传因子”。
所以,传统不会消亡,它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以前曾担忧的文化多样性在新的生态社区中会被解决,这就意味着,未来的社会不会像欧美那样发展,而是会有更多的新的发展模式,从而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自九十年代以来,对德镇发生的巨大变化,自2001年起到2008年,虽然作者对景德镇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但是,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复兴的故事却是了如指掌。
经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景漂”的出现,使景德镇工匠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们,是以艺术和传统的语言为基础,设计、制作了各种具有艺术特色的陶瓷制品,如茶具、香器、花器等。
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手艺,他们只是在利用自己的手艺,而不是抛弃自己的手艺,而是和工匠们一起工作。
将自己的手艺和现代的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既有古典的味道,又有现代的味道,在各个大城市都很受欢迎。
这些来自海外的青年艺术家,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他们的到来,也给景德镇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其中也包含了各种新的技术。
没有一种产品是单向的,它是一种双向的需求,它给景德镇注入了一股勃勃生机,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所需的陶艺技艺和原料,景德镇又一次成为了世界陶艺的中心。
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消极的、甚至是被迫的状态。
但是,在新一轮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能否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落后”到“领先”,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不仅是xx要有此意识,科学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学学者也要有此觉悟,认识到在这一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新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新的理论,正如欧洲的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最频繁,新的理论和新的观念也最多地出现在美国,美国就成了新的前沿理论的发源地。
当今中国社会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世纪以来,非西方社会首次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
就像费孝通说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不是学习国外,而是要自己摸索。
笔者认为,“绿色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它既是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之路,也是全人类的必由之路。我们期望中国能够在这条道路上领先。
参考文献:
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艺术探索》2016 年第 4 期
方李莉;《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走出生态文明之路》,《中国文化报》2017 年9 月 27 日
方李莉:《生态文明时代的“文艺复兴”3,《人民政协报》2016 年6月27 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10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