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时迈达怎么样,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介绍

新城区文明办 高铁军供稿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现有佛教、道教、**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其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13世纪后期传入内蒙古地区。自16世纪末始,藏传佛教在内蒙古中西部兴盛,建造了数不胜数的寺庙。天下名山寺占多,大青山山清水秀,犹如仙境。大青山地区的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都是过去人们表述当地寺庙密集的俗语。明、清两代的三次建庙**(明代万历至明末建造了内蒙古地区最早的10座喇嘛教召庙,清初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建造了50余座,雍正年间到乾隆年间先后建造了20余座),最终结果是寺庙星罗棋布,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召城。清廷设置归化城喇嘛印务处,其掌印札萨克达喇嘛享有直接向皇帝上奏折的特权。在包头市和乌兰察布市也有许多古刹。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地区幸存的寺庙进行梳理,向大家展示这些集中体现汉、藏、蒙古民族艺术精华的瑰宝。这些散布在塞北的召庙曾经一度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的中心,我们当今做好保护传承寺庙文化工作,与草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明交汇融合,使之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同寻常。
一、呼和浩特市的寺庙
大召寺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大召寺是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蒙古语俗称”伊克召”,即”大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建造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少有的不设活佛(活佛,意为附在肉体上的神,是寺庙最神圣的,居极尊的地位)的寺庙。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大召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 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
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是大召的“三绝”,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大召有明宣德炉,清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皇宫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康熙皇帝的“万岁龙牌”,清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用3万两纯银铸成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 。 当年银佛落成时,xx的**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高约10米的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 。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是佛殿中的精品。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 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
席力图召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面积5000平方米。与大召无量寺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去世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 决定邀请三世**索南嘉措到蒙古右翼各部传教。 为了迎接索南嘉措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造了这座小喇嘛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仍保留较完整。
席力图召内建筑群,是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即从山门到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寺内建筑凡五进,山门前还建有木牌楼。由经堂佛殿组成的大殿,为寺内主要建筑,佛殿已在解放前遭火灾焚毁。经堂大致保持原状,为九间的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屋顶,顶盖绿色琉璃瓦。脊上有鎏金钢宝刹,相轮,飞龙和瑞鹿等装饰,四墙采用藏式结构,筑成带有小窗的厚墙。墙面用蓝色琉璃砖镶嵌,井夹以黄色琉璃砖,以组成各种图案花纹,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的汉白玉石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
在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之际,自治区拨款重修了席力图召,并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殿重新铺上了琉璃瓦,使得古寺有新的生气。并且把民国时烧毁的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重建。
五塔寺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 ,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 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乃莫奇召
乃莫奇召,汉名隆寿寺,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清康熙八年(1669),由淖尔济**主持兴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续修,清廷赐汉名“隆寿”。嘉庆十年(1805)遭火灾,后重修。
乃莫奇召沿用一般汉族佛寺与臧式建筑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寺院凡五进,一进山门,依次往上为白塔、天王殿、过亭、大经堂和九间殿。左右还有东西仓。建筑物除白塔、经堂及东西仓外,均为汉式建筑。“十年动乱”期间,乃莫奇召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剩经堂和东西仓较为完整。大经堂由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前廊面阔三间,饰以四根臧式方柱。 佛殿只一层,高而进深小,内供三世佛。 经堂与佛殿间距一米,屋顶均为汉式,经堂为前后两重,佛殿为一重,均为歇山式。
喇嘛洞召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喇嘛洞召,俗称喇嘛洞,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约7公里处的大青山中,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明崇祯初年道宝迪彦齐赤列札木素喇嘛始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再次扩建,次年御赐名广化寺。是土默特地区黄教发祥地之一。
喇嘛洞坐落在银洞山的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 喇嘛洞东(铜山)、西(狮山)、北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洞沟,光线明亮,视野开阔。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等殿宇,佛像多为铜铸,工艺高超;后部建有佛爷府;西北方建有3座白色的覆钵式喇嘛塔。后寺建在山腰的银洞前, 与洞连成一体,内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有陡直石阶124级。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相传喇嘛洞召的一世活佛博格达(活佛名号)察罕是一位来自xx的高僧 。博格达在喇嘛洞坐禅苦修,收徒度众。 1627年,在禅中坐化。众**后将山洞修为佛寺。
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召座落在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大青山南麓**区攸攸板镇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罗汉寺、广寿寺、茶坊庙、药王庙七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七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
庆缘寺规模最大,位居乌素图召中心,为主寺, 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成;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3年 )重修,又添建殿堂,次年才由清廷命汉名为“庆缘寺”。现存山门、大殿、配殿等建筑。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法禧寺在庆缘寺的东北,其建筑别致,装饰华丽,是最富有特色的一座寺院。 该寺是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建。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廷赐名为“法禧寺”。 院内有一株树龄近300年的郁郁葱葱的菩提树。法禧寺内,曾经珍藏该召三世活佛罗布桑旺扎勒整理的xx喇嘛**师松巴堪布所著《松巴堪布著经》雕板 。这部经共有3,455块版刻,内容包括经、论、医、律、算五种,是一部有价值的藏文著作。藏语谓‘第三’为‘松巴’,称‘尊者’为‘堪布’, “松巴堪布所著经’为“第三尊者所著经’。 其中医学、数学为精华,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乌素图召的几代活佛喇嘛,都有很高的医术,与学习此经密不可分。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长寿寺在庆缘寺的东面。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扎木苏绰尔济所创建。寺院在清代前后修葺六次,寺中殿堂彩画和泥像雕塑还比较完整。寺中有二座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茸年代的石碑, 西为蒙文,东为汉文,碑文的内容相同。
罗汉寺在庆缘寺的正北。也是乌素图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和法禧寺同时所建的寺院,不过规模较小。
广寿寺在罗汉寺北的山坡上,原名叫察哈尔速木寺,由察哈尔禅师呼图克图初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是乌素图召最早的一座寺院。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 康熙帝赐名“法成广寿寺”,简称“广寿寺”。
乌素图召的活佛,在罗布桑旺扎勒以后又传了五代,到第八代明珠尔济在公元1930年去世以后,便没有再寻访呼毕勒罕(活佛名号),从此这个寺院的活佛停止“转世”。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为人称道的“杏坞翻红” 是呼利浩特旧八景之一。召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城墙。
班第达召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班第达召,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班第达召是呼和浩特地区“七大召”之一。 班第达召位于哈拉沁沟内,原建于清朝顺治年间。 该寺俗称“老爷庙”,初称“班定召”。 共有九九八十一间房。前面正中是山门,俩侧为前殿,供奉四大天王神像。由山门入院,院中置一大香炉,东西两侧是廊坊,正面是大殿,外观为跳台式三层楼,内供五位神像,庙院西北角有一座与正殿等高的白塔。由此组成一个基本是正方形的建筑整体。 1662年(康熙元年)赐名“杂雅班第达胡图克图”,康熙36年又赐名为尊胜寺,后来嘉庆10年,道光8年和23年都经过维修。圣主赐名后香火旺盛,常住僧多至300余人,原有廊坊不够用,于是在寺院西面又建起一座大院,供僧侣,香客起居,世称东,西庙院。每年有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庙会,最多时达3万人。东院,西院先后毁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自2006年起,嘉萨格西转世灵童九眉昙空尖措活佛着手恢复“尊胜寺”,大雄宝殿于2007年9月落成,现登寺院山门象征吉祥的198个台阶、四大天王驻守的山门、宗喀巴**金瓦殿、**殿、禅房和总高19.6米的四臂观音铜像、度母殿、文殊殿、弥勒殿、八宝塔现已全部落成。
乾通寺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乾通寺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哈拉沁村西营子西北,该寺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余年历史。哈拉沁沟,历史上有过许多寺庙,七大召之一的尊胜寺和关帝庙、乾通寺都曾经香客络绎不绝。
乾通寺的和玉泉区大召寺一样,主料都是山上的红松木。现寺院为三进院落。寺院的一进院, 两侧建有钟楼、鼓楼。 二进院原寺院古老的山门对面为释迦牟尼佛殿。 墙上的壁画,用矿物颜料所绘, 色泽保持鲜艳, 人物栩栩如生,反映的是佛祖从出生、出家、成道、说法、涅槃的过程。三进院为现代仿古建筑。
莲池净寺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莲池净寺即哈拉更村的龙泉寺, 寺庙初建于明清时期。2007年开始新建,是呼市北郊规模宏大的典型佛寺。寺院以大殿为中轴线,东西配院为辅助建筑,中心线主要建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念佛堂、地藏殿、五方佛殿、珈蓝殿、祖师聚藏经殿,以及配套的大察房等,立有功德碑一座。
红山口摩崖雕刻及庙址
摩崖雕刻,俗称“岩刻”,是古代石雕艺术的一种。在呼和浩特市区以北的大青山中,至今保存着许多完好的摩崖雕刻。其中有不少是古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作品。摩崖雕刻不同于一般随意雕刻的古代岩画,它是古人专门选择在山崖陡峭的石壁上,经过画底打样后,精雕细刻,劈凿而成的石刻艺术作品,雕刻的内容主要以宗教的神佛造像为主,兼刻**、佛塔等。呼和浩特地区的摩崖雕刻主要集中在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南麓地区,其中市区北郊的红山口沟岩刻较为著名。
红山口摩崖雕刻位于呼和浩特北郊新城区成吉思汗街道办事处红山口村北的红山口沟内约3.5公里处。这里环境雅致,中间沟弯水曲,两侧山崖峭立。 在距沟底高数十米的峭壁上,雕有一高一矮两尊佛像,高者8米有余,矮者3米左右,均坐于莲花座上。佛像体态丰满,面目安详,显得古朴庄重,是呼和浩特年代最早的摩崖雕刻之一。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大青山红山沟内的摩崖石刻浮雕佛像是大青山乃至阴山山脉雕刻佛像历史最长、形体最大的浮雕造像,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摩崖石刻佛像。 其雕刻年代在唐辽之间。 如果从唐朝算起,那么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从辽代算起,那么至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 位于红山沟内的摩崖石刻浮雕佛像是研究阴山河套地区唐辽至金元时期的历史和宗教的珍贵资料,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位于摩崖石刻佛像下的寺庙建筑遗址,当年曾是寺庙建筑群,建设规模较大,其建筑年代从唐辽延至元代,历代不断扩建,到元代建成覆有琉璃瓦的寺庙建筑群,这在元代的大青山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寺庙群。对于研究大青山乃至阴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呼和浩特圆通寺
圆通寺,原称甲兰板古庙 ,建于乾隆十九年四月十九日 ,有360年历史。古庙占地面积约625平方米,东西25米,南北25米,只有一进院落,寺院由大殿、山门、东厢房、古戏台组成。古庙大殿面阔3间,总面阔9米,进深5米,硬山顶,大殿前面建平台,平台长9米、宽2.4米、高80厘米。大殿原设前廊,现已改成内廊,门窗以及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彩绘均现代人所为,大殿为彻上露明造,在明间脊檩之上有建庙的墨书题记,题记字迹工整、清晰,是研究古寺庙的宝贵资料。 古庙的东厢房曾经修缮改造, 西厢房被破坏,在大殿的前面有一棵老榆树,枝干茂密,是古寺庙的历史见证。古庙山门面阔1间,为硬山顶,面阔2.6米;进深2.9米,屋面保存较好。在山门两侧有随墙门,在山门的外面两侧现代人建有钟鼓楼,规模较小。  
在古庙的西侧有一座小佛殿, 为千手观音殿,硬山顶,设前廊,面阔三间,通面阔8米,进深5米,大殿前有平台,平台东西长8米,宽3.1米。在该殿院内有半截蒙古文经幢,上所刻内容有待考证。 该小佛殿应为藏传佛教的建筑。 
二、包头市的寺庙
五当召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东北约54公里的五当沟内 ,座落着一处气势宏伟、建筑规模盛大的五当召。五当召原名巴达格尔庙,藏语巴达格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大规模扩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赐名广觉寺。 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
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整个建筑采用xx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殿,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殿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日殿(显教经堂,建于1835年)。苏古沁殿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科尔殿,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殿(金刚殿),另外还有阿会殿(密宗经堂,建于1800年)和日木伦殿(菩提道学经堂,建于1892年)。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科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五当召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五当召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且建筑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画和雕塑,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美岱召
美岱召(蒙古语“美岱”意为弥勒)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是内蒙古地区重要藏传佛教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
美岱召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 院内殿堂还有三佛殿、乃琼庙、八角庙、太后庙、活佛府、公爷府等。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 明隆庆年间(1567—1572),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xx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美岱召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 经过修缮的美岱召城门,古朴典雅, 建筑选址、格局透着黄教韵味。 美岱召作为大明金国“都城”,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又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藏传佛教圣地, 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均有一定价值。
美岱召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pd和骑兵的突袭。革命战争时期,乌兰夫、王若飞等革命家都以美岱召为掩护,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
福徵寺
福徵寺,又名包头召,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北梁高地召拐子街,是自治区、包头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当时包头嘎查(村)的第一座古寺,也是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汉族称它为包头召,蒙古族称它为布特苏木。
福徵寺为藏式结构,分上下两层,青砖青瓦,古朴庄严。楼底为经堂,正中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前堂供奉藏传佛教师祖宗喀巴像,还有可供多名喇嘛诵经的坐床。逢年过节,巴氏家族都要来福徵寺聚会,举办游牧民族的春祭和秋祭等宗教活动。 1925年春,李裕智在该召东大院组建**包头工委,该召曾掩护过李裕智、吉雅泰、奎壁、李森、刘仁等**D员。
三、乌兰察布地区寺庙
红石崖寺
红石崖寺,又名金龟寺,因其主体石崖天然形成似金龟造型,主色调呈暗红色而得名。位于内蒙古红色革命老区卓资县红召乡官庄子村,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中部顶峰,属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南连红召九龙湾山水森林旅游区,西邻大青山烈士陵园,东有红召宝华寺遗址和雷山仙湖, 区位交通独特,山水风光秀丽。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红石崖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时称红石崖庙,一度香火极为旺盛,但由于“十年动乱”在劫难逃,变成一片废墟。由内蒙古兴光房地产公司投资重建,2008年大雄宝殿、天王殿、财神庙、土地庙、黄仙庙、奶奶庙、七星宝塔、斋房、僧房、钟鼓楼、牌楼、蒙古包群等初具规模。同时还配套有特种养殖、牛羊育肥、酿酒、鱼塘、人工湖、淖尔梁草原和地质奇观等项目。
卧佛寺
内蒙古卧佛寺座落在内蒙古卧佛山风景区。卧佛山地处大青山东侧,卓资山西8公里,距呼和浩特60公里,东临大黑河源头,西接梨花镇(唐朝樊梨花屯兵之处),北靠福生庄(亦称佛生庄),南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地带,整个卧佛山远远看去酷似一尊释迦牟尼大佛,卧佛悠闲自在,山峦气象万千。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在此开辟道场,席地而坐,为众生讲经说法。他每天讲道休息时,总要躺一躺,一天,他刚吉祥一卧,刹时出现一座与他卧姿相同的大山,即卧佛山。
大青山地区寺庙文化
历史上卧佛山寺庙众多,香火旺盛,历经 沧桑,遗迹仍依稀可见 。 卧佛山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地形地貌十分奇特,从空中鸟瞰是一尊观音造像,从地上仰望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有的像巨形弥勒,有的像观音拜佛,有的似地藏菩萨,有的似金刚**,还有白象山、骆驼峰、狮子岭、圣虎岭和神龟石等,形象逼真令人惊叹不已。 在汉白玉卧佛落成时,飞来了两只仙鹤,后增至七只,而“七”字又是佛法中最吉祥的数字,这群仙鹤不时飞鸣在卧佛山的上空,呈现出一派“仙鹤峦佛”的景观。现已修建完成的有山南卧佛寺大殿一座,在雕樑画栋的佛殿前是宽阔的朝圣广场,广场西侧是依山而绘制的一幅露天大型飞天壁画,色彩艳丽,飘逸飞舞;山腰间塑有一尊长18米,高5米的汉白玉卧佛。 后山建有三层900平方米的斋堂,可同时容纳800人用斋,一处是四合式两层居士僚房和20余座蒙古包式套房,可供数百人休息住宿。还有三层35间的万佛圣殿, **殿、山神庙、六角庭小巧玲珑,闭关房建在僻静的驼峰山下。近年来内蒙古卧佛寺已名扬海内外,来朝圣拜佛的港、台、藏区和内地的法王、活佛、高僧以及居士,信众络绎不绝。
四、大青山地区召寺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内蒙古地区寺庙众多,见证了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藏传佛教是蒙古、藏两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寺庙则是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这些寺庙的建筑样式,基本上是藏式、汉式、汉藏蒙混合的建筑。尤其是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召庙文化中代表召庙物质文化的建筑艺术、藏传佛教器物艺术和跳“恰木”、晒佛节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无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将召庙文化与草原文化等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促进文化大区建设、维护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品位和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20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