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插莲花技巧:学习如何倒插莲花创造美丽的

披肩长发或是卷曲烫发是现代女性最常见的发式,但是如果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出现在古代的话,那她一定会被认定是一个疯子或是犯人。自从周代《礼记》中明确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后,披发就被视为不守礼法的不齿行为,而束发梳髻才是封建社会最规矩、最普遍的发式。
再加上古人传统观念中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之,为此,留发结鬓是古代男女的习俗,这也就催生了种类繁多的发髻式样,其中发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发式中独领**,而为了让高髻更加高耸妩媚,各种簪钗头饰也就相应而生,不过,古代的头饰并不只是衬托女子容颜的单品,更重要是头饰是区分身份、地位,体现时代发展变化的标志。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古代头饰概况
01 步摇
步摇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其名的由来也是趣味十足,“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由此可知,之所以名为步摇,是因人走动的时候,缀着的垂珠随着摇动,一步一摇。
步摇的制作材料较丰富,有金银、玛瑙,及各种珍珠,工艺精制,造型也“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其上缀以珠玉点缀。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2 花钗
钗也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或是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缀有流苏吊坠。
花钗是一种钗头錾刻、镂空成不同纹样花行的发钗,可用来绾发,其安插的方法多样,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的多少也因发髻需要而异,有人在发髻左右各插一支,有人喜好插数支,一般情况下,一幅花钗纹样相同、两两相对,分别左右对称地插在发髻上。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3 花钿
花钿是一种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自魏晋以来,还有一种说法为“金钿”。《说文》中有“钿,金华也”。因为古代“华”通“花”,所以金钿又名“金花”。不过金钿大多以花卉为造型,所以也称花钿。
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的。
唐代女性喜欢在高高的发髻上点缀花钿,有的还喜好簪插数百枚花钿,这样的场面也是让人叹服。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4 发梳
唐代中后期,女性们对高大的发髻情有独钟,这也就导致了插梳之风的盛行。最初的时候,女性们只在发髻前单插一梳,之后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还有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妇女,到宋朝后,妇女插梳的数量更多,甚至出现了满头插梳的形象。
当时的发梳大多是一种由银片镂空、錾刻而成的银梳。此外还有由和田玉制成的玉梳、象牙梳、白角梳。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5 巾环
巾环是古代男子头戴头巾或帽子上系束用的一种环形饰物。多见于金人服饰中,因北方金人统治者无论日常还是礼仪场合都习惯头上戴头巾,甚至金主完颜晏都是“头裹皂头巾,带后垂”,所以巾环就成了金人头上的装饰重点。
而对玉的喜爱,又让金人沉迷于巾环上的精雕细琢,如以金箔錾刻打造成竹节形的中空巾环,还有雕刻精美纹样的玉质巾环,又称“玉屏花”。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6 头花
头花是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的发饰,大多以珍珠、宝石为原料。头花是在簪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改动,如“将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草枝叶、鸟兽虫鲽、吉字祥符等的底托,再在其上前缀珍珠、宝石等物,然后按照设计图形摆好集中固定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最后扎牢在针梃顶端的十字交叉点上”,这样就形成怀抱簇拥的头花。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07 花冠
以花为冠,戴于头上,对于古人来说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一种祈愿,如汉代以后道教盛行,魏晋之后佛教盛行,而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莲花对他们来说都是圣洁之物,这也就促成了莲花冠的流行。
唐代时,唐人将冠帽做成花形戴于头上。到宋朝后,宋人戴花冠的风气更为盛行,如南宋《女孝经图》中身穿鞠衣的皇后头上戴着莲花冠,除了完整的花朵形状的花冠外,宋人还用许多朵小花簇拥成冠。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头饰的簪戴仪式取决于自身的身份地位
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贵贱尊卑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以等级制度来区分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等级地位的不同又要求人们遵循不同的礼仪制度,大到国家法律制度,小到人们头上的簪花风俗、头饰佩戴都有地位和场合之别。
在汉代,步摇是属命妇礼服范畴的首饰,也就是说步摇是与礼服相搭配的,并且制作材料昂贵,如皇后谒庙、助蚕时,头戴的步摇“以黄金为主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花钗也是地位等级的象征,在唐代,妇女佩戴花钗的数量根据其自身的地位而定,“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七等”。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当然佩戴花钗者也是贵族阶层,大众百姓只是观赏者。而为了彰显身份的高贵,花钗的制作工艺和纹样都极尽奢华,如花钗通体鎏金,钗头采用錾刻、镂空工艺,最重要的是在錾刻镂空之前,工匠们必须先绘制出粉本,通过粉本进行形态的**,从而使钗头两两纹样一致。为了体现等级尊卑,可谓是让人们费尽心思。
此外钿钗礼衣上的钿钗数目的多少也取决于身份地位,钿钗礼衣是唐代命妇的一种礼服,只有在庄重的场合才穿,如朝见皇帝或接待贵宾、嫁娶场合,“钿钗礼衣,外命妇朝参、辞见及昏会则服之”,钗钿数目的具体标准为“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在古代,无需额外的修饰装扮,一件钗钿礼衣就是妇女的门面。
随着社会发展,步摇开始在民间流行,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可簪戴,“清晨插步摇,向晚解罗衣”,此后花钗也开始在民间流行,如庶人的女儿出嫁时也可簪戴花钗,不过因条件限制,她们只簪插工艺简单,外层涂饰金银琉璃的简朴花钗。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虽然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风尚的盛行,各种头饰不再局限于宫廷、贵族,开始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并被广泛使用。但头饰的制作工艺和材质还是**裸地昭示着不同的等级地位。
头饰的纹样和佩戴方式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大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如此的繁荣盛世无疑促使头饰文化有了更新的突破,并达到了富丽与雍容的顶峰,尽管唐朝中后期政治日趋腐朽,各个腐朽阶级穷奢极侈,但此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时代化,这也导致了头饰走向更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到宋朝后,妇女的头饰承唐代之遗风,依旧崇尚华丽,且花样更新颖、时尚,可谓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在唐代,贵族妇女的头饰不仅日益华美,并且为了适应花样百出的发式,头饰的形状、尺寸也随之发生改变,当时妇女追求高之又高的发髻,而为了追赶时尚潮流,社会上开始流行长达30-40厘米的发钗和如手一般大的大梳,如陕西博物馆收购的实物唐代鎏金菊花纹银钗,其长29.8厘米,最宽处7.5厘米,重30克,如此之大的发钗和当时妇女的三寸金莲搭配一起,显然是一幅“头重脚轻”的新奇之景。
到宋代后,步摇花钗逐渐演变成女性发髻两边展开的博鬓。而此时,插梳之风更盛,并且簪插的数量和奢华程度达到了历史巅峰,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制梳行业的独立发展,进而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如《梦梁录》中记载:“官巷万梳行”、“官巷内飞家牙梳铺”。就连冠梳、木梳、象牙梳染色等小本买卖都生意兴隆。
但是这样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为了防患于未然,宋太宗不得不发禁令加以整肃,宋仁宗也明文规定:“梳、冠最多阔一尺、长四寸,其质地也改用鱼脑骨、象牙、玳瑁等制造”。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工笔绘画的精进,宋朝的玉器达到了空前发展,妇女们又开始着迷以玉制冠,事实上,以玉制冠在唐代就有先例,当然与唐代豪奢的生活密不可分,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喜爱奢侈首饰,曾命工匠做了一顶冠,以玉为饰,称“玉叶冠”,在当时称的上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把花朵簪戴在发髻上,也是古代妇女喜爱的一种装扮,不过清代妇女更喜欢一种“金银花缕”的头花,然而好景不长,到清朝晚期,由于国家财政窘迫,制作头花的材料也随之转为价低的镀金、包金、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一朵花,一只钗,一众金银翡翠,细微处,华丽处,无不充满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无不述说着古老的历史风雨。
中国古代头饰文化:满头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结语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假若佳人一味的“满头翡翠,环鬓金珠”,则“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李渔认为女子日常生活中,有一两件做工精细、工巧别致的首饰,做些适当的修饰就足矣,切不可日日戴珠顶翠弄巧成拙,“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
显然,无论是妆容还是首饰,只需做些适当的点缀搭配皆可,毕竟美人之美在于内在的质的闪烁,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修饰美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39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