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2018年10月13日,在吴晓波频道主办的“让日本看到中国匠”中日新匠人交流峰会上,吴晓波分享了他对中日两国新匠人的看法。笔记达人|蓝光封图设计&责编 | 丽丽第 2613 篇深度好文:9081字 | 20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宏观趋势
本文优质度:★★★★★ 口感:内蒙古牛肉
笔记侠说:
从2016年起,吴晓波频道便开始致力于在中国企业家中寻找和扶持能代表中国制造新生力量的新匠人群体。
这一批企业家执着于打造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和新中产阶层需求的新兴消费品,并因此获得优异的商业成就。
吴晓波频道希望通过帮助和引导这些集聚产业潜质的企业家,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2018年4月15日,吴晓波频道正式创建新匠人学院,发起新匠人加速计划,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新国货,聚合新匠人。
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有超过300名中国新匠人加入到了这个计划当中。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从日本民艺运动到中国新匠人”。
一、“匠人”溯源
中国是一个匠人经济发展特别早的国家,在2700多年前,中国有一位政治家叫管仲,他早年是一个做皮毛生意的商人,后来在山东齐国当了国相。
他当时提出过一个政策,叫做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从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以后,中国进入到了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时代。
他把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四个职业的人分类,认为士大夫农民、工匠和商人,不能混居在一起。
不同职业的人要分住在不同的乡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必须是祖祖辈辈都从事的职业,不能够任意地从事另外的一个职业。
他曾经讲过一句话,“相遇以识,相识以巧”,意思是我们每天在一起,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编竹筐的,所以我们每天都讨论怎么样把竹筐编得好一点。
我们在这里养马,那么就要讨论怎么能够让养马这个事情变得更有意思,能够养更多的马,养更好的马。
当祖祖辈辈都在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你的手艺活,你的工艺就会变得越来越精巧。
“匠”这个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发明出来的。
工匠这个字2700多年来在汉字里面没有任何的变化,它没有繁体字,它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甲骨文开始就是这样写的。
就是一个木盒子里面有一把斧头,讲的就是用斧头做一个木箱子的人叫做匠人。
在全球的经济史上有这样一个观点说:中国的手工业文明在农耕文明时期之所以那么发达,是因为有了四民分业这样的一种制度的安排。
所以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跟欧洲农民比,大概比他们提前了有一千年左右。
二、“匠人”消失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论著《国富论》中阐述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经济怎么能够发展。
第一条的第一章说,需要进行社会化的细腻化分工,四民分业就是中国在很多年前讨论的分工化问题。
所以,中国在匠人经济方面是一个启蒙非常早的国家。
但可惜的是,后来,特别是近代的一百多年,中国的工匠传统几乎完全的消失了。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的150周年,1868年,西乡隆盛北上擒王,日本开启了他的现代化运动。
几乎在同时,中国发生了一个同样的运动,叫洋务运动。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有一批**的大臣,开始推动商业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在1868年,也就是在150年前,上海有一个工厂叫江南造船厂,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铁皮轮船。
过去我们都是木船,用铁皮敲的军舰在150年前的中国开始制造出来。
也就是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容闳的倡议下,清xx在南方选择了100多名18岁以下的年轻人,送他们到美国去留洋读书。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们开始进行工业化运动。
在工业化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可能跟日本一样,日本当年叫“脱亚入欧”,中国也是有个叫“打倒孔家店”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所有的传统,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跟刀q一样要扔掉,要去拥抱**。中国的很多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被坚决地抛弃。
中国以前所有工匠精神都和手工业有关,都和口碑传播及一些非标化生产的模型有关。
而这些东西都跟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形成了巨大的哲学意义上、思维意义上的冲突。
于是,我们把2000多年来手工所积累下来的制度、阶层抛弃掉了。
从制度层面上,中国的工匠经济被彻底抛弃是在1956年。
1956年时,我们曾经办过一个运动叫做公私合营,就是全中国的很多手工匠的企业,包括那些知名的品牌全部收归国有化。
1956年以后,中国有没有一家私营企业,这些工匠传统全部都消失了。
我的家乡杭州有个姓张的人,他在380年前开始做剪刀,叫张小泉剪刀。2019年是他们公司的390周年。
但是,张小泉剪子这个品牌属于国有的。我们家乡还有一个做扇子的,叫王星记扇子,这个品牌现在也属于国有。
中国150年来的工业化运动,以及1956年的公私合营的一些制度性安排,造成了在很长时间里,匠人或者工匠型的公司,在中国是一个被蔑视、被轻视或者跟潮流没有关系的一种职业和存在状态。
三、“匠人”复兴
今天,我们重新提出新匠人复兴运动,在全国寻找那些用匠心精神去做一个特别小产品的朋友们。
今天的中国可能到了一个新的商业文明时代。
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国家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有很多日本的朋友到中国会看到,我们每条街道都在拓宽,楼变得越来越高,工厂越来越多,商品越来越丰富。
其实我认为,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
1978年时,中国是个特别贫穷的国家,当时中国的男生能够穿西装的不到1%,当年上海人为了穿一件西装,就做了一个西装领头套在身上。
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1.“匠人”复兴的时代背景
40年来,中国最大的改变除了物质以外,就是人的变化。
我们研究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业领域文明发展,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
当这个国家由贫穷慢慢走向富足的时候,大家都会想一个问题,我们这部分人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土地上?
在几百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什么东西给我们?那些东西在我们今天的血液中还存不存在?
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9000美金,中国沿海的很多地方,像上海、北京,我的家乡杭州、南京、苏州,沿海地区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了2万美金。
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富足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区域的、这个国家的一个中产消费群体开始崛起。
如果从全球各国来看的话,像美国的1920年代、日本的1970年代,今天中国的2010年代,其实都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整个中产阶级崛起的时候。
这时候我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更加相信一些本土化的东西。
2.“匠人”复兴的思想需求
当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很贫穷状态的话,满足我们的温饱可能是第一件事情。
这时根本不会想到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跟社群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跟历史的关系是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太抽象了,一点都不重要。
但是,可能在今天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这些观念开始变成一种全民意识的时候,2700多年前、几百年前中国的这些古老的、传统的文化和文明就会在一代中国新的中产阶级心中开始复苏。
这些年,我在家里经常读一位日本民艺**柳宗悦先生的作品,他当年在日本上学的时候,是在1960年代,第一批开始倡导要保留日本传统的民间工艺。
他到鹿儿岛,到镰仓这些地方去发掘那些当地的民间艺人。
那时,刚刚是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奥运会以后整个日本的商业文明开始复苏,新干线开始,中产阶级开始。
这个非常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的景象。
这个时候柳宗悦先生这一代人开始思考,我们在东京街头看到的每一个景象,无论是建筑物,女孩子穿的裙子,还是大家看的电影和漫画,到底跟日本文化有什么关系?
那是一个日本民艺复兴的时期。今天中国可能也到了历史发展一个阶段。
3.“匠人”复兴的市场价值
2018年的今天,中国有两个数据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做产品的企业家是特别重要的。
一个是:中国现在14亿人口,另一个则是:14亿人口的52%是居住在城市中,也就是说有7亿多人口是居住在城市中的。
我们的上网人口大概在9亿,在这一些人中有2.5亿左右是中国新的中产阶层。
而且,中国新中产阶层的平均年龄非常年轻,这个可能是中国在未来十年内最大的优势。
中国今天的消费品主流人群是80后和90后。
吴晓波频道“新匠人加速计划”从4月份开始发动到今天,已经有350多个匠人加入到了这个社群。
我们会发觉,那些主流的创业人其实并不是年纪非常大的,就是一些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这2.5亿人,人数还会不断的增加,到2029年前后,中国的新中产阶层大概会达到4亿人口。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
我们今天做的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这一部分人,他们的审美和他们的消费是我们鼓动的,这是我觉得的消费端。
在经济学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需求,一个叫供给。是谁在决定谁?其实是需求决定了供给。
因为有这部分人的存在,所以带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变革。而在中国制造业今天的状况是什么呢?
1978年中国是一个特别穷的国家,当时我们连一个五星级酒店里面一个浴缸的木塞子都生产不出来。
我记得1978年时,当时有一些欧洲、美国的记者到中国的工厂,他们看到的很多机床,很多生产设备都是1930年代、1940年代的设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非常薄弱。
但是到2018年的今天,全世界所有消费品中的60%的产品是在我们中国生产的,中国现在生产全世界最多的汽车,苹果手机100%的都是在中国生产。
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服装公司、冰箱、空调、洗衣机、鞋子、口红甚至一根领带,最大的生产能量全部在中国。
全世界所有消费品的60%的产能在中国。
4.“匠人”复兴的转型困境
可能过去几年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中国制造的主要能力是能够生产最多的商品,然而它的价格非常便宜。
有一位xx经济学家提过一个概念,就是微笑曲线,任何的生产端的要素在三端,左边这一端叫核心技术能力,右边那一端叫品牌和服务,下面那一端叫做制造成本。
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部分和品牌服务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我们只能靠成本优势,办那些微笑曲线最低端的企业。
我想,我们所谓的新匠人的出现就是要改变这个状况,我们希望能够提升更多的技术方面的能力,希望能够形成很多的品牌和服务的能力。
然后,才能够享受微笑曲线两端的制造能力。我们看到的这两个数据的背后,也是未来中国十年、二十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动力。
第一,我们有了很多愿意为美好买单的消费者。第二,整个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危机之中。
其实我并没有特别大的担心,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危机可能淘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产能,都是微笑曲线底端的那一部分人们,两端如果能够强起来的话,中国产业经济的未来,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5.“匠人”复兴的现实机遇
大家知道,在中国创业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有个叫马云先生,有一个叫刘强东先生,还有一个叫马化腾先生,他们很多年来是中国创业者的榜样。
他们做的东西都跟互联网有关,中国是过去20年被互联网改变得最彻底的一个国家。今年是腾讯创业20年,20年前有一批年轻人,一批60后、70后的人开始进入到行业中,用互联网改变中国所有的生产要素,这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 但今天我们会发现,在未来中国,再出现一个马云,一个马化腾或者一个刘强东的概率已经非常非常低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变成了基础设施,那个高速公路已经建完,甚至那些做水泥的工作也已经完成。
未来的机会是在高速公路上那些跑车的人、那些散步的人、那些提供服务的人,这是中国一个新的创业的可能性。
四、“新匠人”出现
2016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奇葩匠人的选拔活动。让人惊讶的是,大概在一个多礼拜里面,全国就有1200多个人来报名。
我突然间发现,原来在中国的创业潮中,除了做互联网以外,还真的有人在做一双鞋子,在做一个灯,在做一个收音机。
他们可能跟一两百年前或者上千年前的匠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给他们做了一个新的定义叫“新匠人”。
1.“新匠人”的时代特点
新匠人的新是什么?我认为大概有三点:
① 新审美
匠人有很多称号,日本叫人间国宝,就是最厉害的一个匠人。
中国有一个叫非遗传人,各个地方还有叫做工艺美术**,或者说中国老字号商标,起码是三种跟匠人有关的称呼,非遗、工艺美术**、老字号。
但我认为,我们所找的新匠人跟这些国家所给予的称号并不是一个同源效应,他们并不完全一样。
今天,无论是做剪刀,还是做扇子,或者是做布鞋都还要考虑中国的2.5亿新中产消费者是否喜欢你。
如果他们喜欢你,那你可以去做新匠人,因为你符合这个时代的新审美。
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话,你是要被淘汰的。
中国今天有4万多个老字号,但我觉得这个数据一点都不重要。
4万多个老字号,我认为可能90%已经没有人再使用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并没有与时俱进,他们并没有跟得上今天2.9亿未来会达到4个亿的中国的新中产消费需求。
我们今天做的所有商品,都是为了这批新中产所服务的,因为他们愿意为美好生活买单。
② 新技艺
我记得我在做中国商业史的时候,曾经很认真的读过360多年前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
他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景德镇的瓷器工序给描述清楚的人,他说,做一个景德镇瓷器必须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够完成。
今天我们到景德镇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景德镇里,大概有一千多个由70后、80后为主的工作坊,他们很多都是一对小夫妻。
他们都不是当地的人,可能是xx工艺美院或者一些对瓷器艺术有爱好的人,他们到了景德镇附近做的小工业窑。
当你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也看过《天工开物》,他们也知道宋应星所描述的72道工艺。
但是,今天他们做瓷器的时候,一定会把72道工艺中的很多工艺彻底删除。
一方面,有可能是为了成本的节约。
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效率的提高。
今天在景德镇做瓷器的人,和很多做彩艺的人,所用到的工艺跟手工所做的完全一模一样的话,一定是他们掌握了当代很多新的技术。
很多工具以及对一个材料和物质的理解以后,他们对祖宗背叛的本身就是一种新继承方式,我们认为他一定需要新技艺。
③新连接
这一次做新匠人运动,我跟我们团队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把任何一个冰冷的商品和一个有温度的名字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做所有推广的时候都是把一个品牌和人的名字放在一起。
为什么?
我在想,这就是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其实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相信品牌了,因为品牌它冰冷。
大家相信的是人本身,当你把你的名字和一个商品结合在一起时,你想,你是拿人格在担保这个产品是美好的,是符合要求的。
所以,这是一种新的连接方式。
而任何的连接,在人类的社会都是人和人的连接,而不是人和商品的连接。人和商品没法产生连接的,人和商品是产生消费的,不可能产生有温度的东西。因为有了这样的人和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你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的柔软,更加的直接。
我们认为,今天所谓新匠人,一方面是继承了我们对产品极致化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新的审美、新的技艺和新的连接方式。
2.“新匠人” 典型
代表一
这是一对父子,一个叫朱炳仁,一个叫朱军岷。他们家做了五代的铜匠,大概200年前他们家开始做铜。
可惜的是,他们家做铜的技艺在1950年就断绝了。
因为1950年我们中国发生过一场战争,战争的时候xx就把民间所有的铜和铁全部收走了,拿去做q炮。他们家的技艺大概断绝了有30多年,一直到1980年代末重新开始。
今天,他们是全中国做铜工艺最大的一个家族。中国大概现在有130多个庙,佛像和宝塔是由他们家来做。
我的家乡杭州的雷峰塔就是他做的。很长时间里面,他们可能就跟日本的金刚组一样,就是为建筑做一些佛像。
做铜,是从四年前开始,他们觉得仅仅只把铜去做一些跟建筑有关的工作,格局还是小了一点。因为中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富足,应该送送礼物。
中国是铜的故乡,因为我们最早的文字被记录在青铜器上。中国很长时间里面,从商周以来,铜的冶炼技艺就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铜的技艺回归到中产阶级家庭本身?
从四年前,他们就开始做一些跟铜相关的技艺。
他们跟故宫合作,做一匹马要8万块钱、9万块钱。后来慢慢的可以做小的,然后进行批量化生产。
所以,今天如果你买他们和故宫合作的那匹马的话,大概2000多块钱就能买得到。后来他们做了很多暖壶。
南方的朋友们,冬天家里有铜手炉,里面放一点炭,就是从这个手炉复苏过来的。
这两天朱先生正在和一位摄影师联合做一些策展性的活动。
大家看一下照片,这是朱家一个独门技艺叫熔铜,制作的梵高的向日葵,这个向日葵大概就一两千块钱,是一个特别好的摆设。
一个传承了五代的家族,重新以新匠人的身份回到产业中,回到了生活中。
代表二
于进江(于小菓创始人)是中国特别著名的产品设计师,今年年初在杭州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讲了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吴老师,你看,我到了杭州,你请我喝一杯很好的龙井茶。
但是摆在我们中间的点心却非常丑陋。中国有很好的待客之道,可是我们却没有很好的点心供应商。
中国人特别好客,中国古代一定有很多好的点心,所以进江在做点心的时候,干的第一件事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全中国搞了7000多个点心的模板。
因为中国以前木匠很发达,很多糕点是需要用两个木板夹一夹。大家如果有机会,到他的公司去,你会看到满地都是模板。
他今年做的一个月饼我也吃了,是用唐朝的花样模板做出来的。大家肯定都不能想象,当年唐玄宗送一块月饼给杨贵妃那个花样是什么样,在这里得到了复原。 7000多块模板可以让中国的一两千年的点心文化继承下来。如果他仅仅走到这里,并不是今天我们新匠人要去的方向。今天我们对食材的要求肯定跟一千多年前的唐人有巨大的区别。一方面需要找到那7000多个木质的典型模具之外,还需要了解今天的80后、90后对健康的要求,对食材的要求。当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进江做出的一个新式的符合当代人的新典型。他一定需要有一些更多、更新的进步。
代表三
曾老(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德钧)是2016年奇葩匠人的第一名。
曾老喜欢收音机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他在收音机里有很多的发明,如果没有这一轮新的消费升级的话,曾老今天也不会来到这个现场。
因为收音机可能跟我戴的手表一样,它今天是被抛弃的一个商品。
曾老做的这个收音机,非常好看,两三百块钱买回去,是买了一个摆设。今天在全中国很多的民宿、酒店,都会发现曾老的一个产品放在那儿。它是收音机,但实际上也是代表了一种审美,一种摆设。在过去三年里,猫王收音机卖掉了一百多万台,就一百多个年轻人买了这个产品。其实这么一个小的产品里,有很多新的技艺,他对木板的要求,对一些零部件的要求都会有很多新的工业技艺性的要求,工业设计的部分,它的蓝牙,它的语音识别系统等等。你会在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中看到很多传统,同时也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的新的中产阶层,很多新的消费习惯和与众不同的一种消费能力和消费模式。
代表四
林依伦唱了一首《爱情鸟》,当年他在中国是一个流行歌手,后来他去做辣酱了。
中国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做辣酱的老太太叫老干妈,他是老干妈的竞争对手。
我曾经在网上查到有一款非常经典的辣酱,是用香菇再加上一些配料做的,网上卖7.9元一瓶,卖得非常的火。
我看林依伦辣酱几乎是同样的配料,要卖27.9元,要比老干妈多卖20元。我觉得多20元一定有20元的理由。
在配料方面,在外包装方面,在品牌定义方面一定有很大的区别。
未来中国7.9元的老干妈还是会卖得非常的好,但是27.9元的辣酱也会卖得非常好。
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价格一定会区隔出另外一个市场空间出来。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7.9元的、27.9元、47.9元,那些买了你的辣酱的人。
他会不会重复购买你的辣酱,为什么要买你的辣酱,他买了你的辣酱后会不会对他的朋友推荐,我买了一款特别好的辣酱,我今天可以推荐给你。
关键是在于,有没有符合中国某一个阶层人的一个审美和食品的需要,有没有在辣酱中那么一个普通的产品中,添加了新的一些技艺和对食物的理解。
以及他有没有和他的用户打通一种新的连接关系,这个是今天所有中国新匠人们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五、中日交流与合作
这一次来日本,举办了这次“让日本看到中国匠”的活动,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诉求:
一方面,学习。
中日之间的文化有上千年的血缘关系,我们讲血浓于水,这两个汉语在中日关系中体现得最明显。
因为日本中产阶级的崛起比我们早很多,柳宗悦先生当年在日本发动民艺运动的时候是50年前,就是我出生那个时候,就是1964年到1975年那个期间发动的。
他们所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对商品的理解,甚至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都可以给我们中国的匠人们提供很多的解释。
接下来,我们会去跟日本很多的匠人做一些交流。
第二是来致敬。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匠人们展示的活动,让中国所有做收音机、做辣酱、做铜制品、做服饰、做家坊、做3C产品的匠人们能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时,也希望双方能够形成更好的交互的关系。
我前天去拜访了日本的一位设计师,是日本80后的设计师,叫坪井浩尚,我让他上来做了一期节目。
他就做了很多的产品,其中很有名的叫樱花杯,体现了日本的产品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平时要喝水,喝完以后,水会溢出,这个水在桌面上形成了很难看的印记。
他27岁的时候做了那个杯子,是一个樱花的花样,当水落在桌面上,你把杯子拿开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朵樱花。他做了很多这样的产品,未来有可能跟他做一些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中国从事一个美好商品生产的创业者们一起进步。
中国未来的十年,就是一个满足两三亿的中产阶级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个商业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符合这个潮流的企业和创业者,都能够获得巨大的红利。如果仍然还在微笑曲线下面,我们日子会过的越来越艰难。
未来十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产业淘汰非常残酷的时期,希望新的匠人们能够在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日本,也非常感谢日本的朋友们对中国的新匠人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
*文章为讲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带领“巴九灵”团队运营的新媒体。
这里汇聚了超过300万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由奋斗、乐于奉献共享、拒绝**丝文化的新中产。
新中产崛起的中国,诞生了一批专门为新中产打造产品的“新匠人企业”。
吴晓波频道关注他们的成长,并从互联网传播、新品牌打造、渠道连接、新营销工具、企业家培训和风险投资对接等六大方向全面赋能加速中国“新匠人”,让世界看到新国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44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