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古石城隐藏在阳朔西北部葡萄镇的梅岭之间,历史悠久,是广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
古石城方圆近1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城门,城墙和城里的建筑都是用石块砌成,不用灰浆和任何填充物,仅依靠石块间的契合力支撑。
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神奇的古石城,却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古城为何而修?是谁所建?何时建成?至今都是一个谜。
就连有些本地人也说不清这个石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的人就一直住在这里。然后,等家族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就开始搬到附近的村子里。
至于古城,现在大多没有再住人了。一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就在外边起了新房子。二来,石城里的道路和交通并不方便。
人们搬离了古石城,也没有人去拆它。最后,只留下一道道断墙残垣。
话说回来,虽说城内建筑和石墙已经破旧,但大多数还依然挺立,原因就在建房屋的材料上。
无论是城墙还是房屋,用的都是大小不一,规则的长方体青石。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并没有用任何填充物,只依靠石块之间的契合来承重,这种建造方法有点类似古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的是,如果建造金字塔的难点是搬运巨大的石块,那么建造古石城的难点则在于如何让这么多小的石块契合而稳固。这些青石墙能够历经风雨而不倒,体现出了建造工匠的高超技艺。
另外一个体现工匠们高超技艺的地方就在城墙的城门上,每一个城门的圆形拱门上都有一块巨大完整的镇门之石,光是这块镇门之石,就重达几吨,立于拱门之上。要知道拱门也是由石块砌成的,他们就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把几吨重的石头垒上去,难度可想而知。
到底,这座古石城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最早的记载资料是在一块墓碑上,写着:“明嘉靖由兴坪迁居大冲”。也就是1522年到1565年这段时间。是廖姓人家从兴坪迁过来的,而他们迁过来的时候,古石城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古石城的建造年代一定早于这个时候。
至于文字上的记载,没有。
在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群山之间,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城呢?而且还没有文字记载,
如果我们拿这座石城和桂林市另一座古城对比,就会发现这座石城的“低调”了。位于永福县的永宁州古城,那是一座官方的古城,什么时候扩建,什么时候遭遇破坏,文字都记载得很详细。
相比于永宁州古城,阳朔古石城的位置更加偏僻,建于群山之间,并且依山势而建,易守难攻,格局上是典型的军事城堡,从石城的建筑特点可以看得出来。
城墙的厚度近4米,在古代,这样的城墙可谓是“固若金汤”,完全可以用来防备大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当地人说,1944年日本鬼子到了对面的村庄,见古石城门居高临下,雄奇险峻,望而生畏,不敢前行。
此外,城内还有几处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周边的漓江、葡萄镇、白沙镇、兴坪镇。可以掌握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这是官方的石城,为什么要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因为这里并没有太多的战略意义。古石城看上去更像是有一股非官方的力量据守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
如果不是官方建造,那么谁能够建造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城?据一些专家学者的测算,要建造这样一座石城,如果是1000人左右的建造队伍,大概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谁又有这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有人专门对此作了研究,他翻看了明嘉靖年之前的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事件吸引了他的注意:侬智高反宋。
1052年4月,侬智高起兵反宋,朝廷数次对其进行征剿。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大将狄青,然后流亡于大理,不知所终。
当年,侬智高反宋时活动的地方就是广西一带和广东西部。他大胆猜测,古石城很可能就是侬智高的一支后勤保障部队所建。侬智高的叛军属性,正是没有任何书面记载的原因。
这里地处偏僻,进可借由漓江运输物资,退可守一方安宁。正是这样的军队性质才有能力建造这样一座工程浩大,布局精密的石城,也正是后勤保障部队才有这样的财力。
从侬智高反宋到他败走至大理,期间不到一年时间。这支后勤保障部队很可能在得知侬智高败走逃亡至大理后,就在葡萄镇的梅岭之间建起了这座石城,以躲避朝廷的锋芒。而且,很有可能,这座城寨的寨主就是侬智高的夫人,也就是大理国的公主。
至于这些猜测准不准确,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历史的真相究竟怎样?还等待进一步的探索。
现在,这里是一个免费的旅游景点,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此游玩,其中不乏许多外国游客。有兴趣的,还可以找一个本地的导游带着游览。此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也会来此参观和研究。
如果你就在桂林,你会去这样一座古石城游览吗?对于这样的猜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88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