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通讯员 李科锋 丁超
2022年10月15日《河南日报》第05版
作为去年汛期暴雨灾害全省8个重灾区之一,巩义市一次性开工农房集中安置项目49个,安置受灾群众8566户,占河南省和郑州市集中安置受灾群众总户数的54.2%、72.2%,重建任务艰巨复杂。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该市灾后重建跑出“匠心”速度,修缮加固、分散安置任务已全面完成,25个新村模式、24个社区模式207栋楼已全部交房。
突出“三个坚持”,用干劲保障农房重建有厚度
“暴雨可以冲毁我们的家园,但绝不会冲垮我们的斗志。”巩义全市干群坚持把农房重建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以“尊重自然、系统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原则,用十足的干劲全力以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民生福祉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谋划农房重建项目49项34.68亿元,其他水利、交通、教育等重建项目434项103.16亿元,确保重要基础设施及时恢复,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坚持尊重规律,科学重建。立足镇村实际,合理编制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房建设规划方案,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块,坚持科学选址、安全选址,所有农房安置区坚决避开河道行洪区、地质灾害易发点、临崖临坡临水等区域。同时按照居民生活习惯、家庭人口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实现社区模式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新村模式有**、有阳台、有院落。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谋划农房重建集中安置项目和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程,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邀请北京土人设计院等国内知名院所进行规划设计,投资5.4亿元对汜水河进行整治提升,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河道从灾前的60米拓宽到90米,同时将受损严重的G310米河段东移50米并将路面由16米扩宽至25米,河道行洪能力、道路质量和抗灾标准远超灾前水平,确保受灾群众住得既安心又顺心。
攻克“三大难题”,用韧劲保障农房重建有速度
巩义集中开建的49个安置项目数量、投资额度、建设规模均打破全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录。工程建设从开工就面临着不少难题,家园亟待重整、群众急需安置,全市上下咬紧牙关、保持韧劲,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昂扬斗志迎难而上,连续攻克“选址、施工、筹资”三大难题。腾挪迁转,克服“选址难”。坚持条块联动,按照“三避让”原则,克服沟壑纵横、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逐个项目现场踏勘,因地制宜采取“见缝插针”分散安置模式,通过“腾、挪、迁、转”等方式腾地清场,先后**企业厂房30家、民宅419处,协调电力、考古等相关部门迁改新建电力线路109条、塔基(杆塔)574个,保护性发掘古墓500余座。科学施策,克服“施工难”。实行“亮赛比”机制,抽调40名科级干部负责49个集中安置项目,先后开展“亮赛比”活动20余次,分包项目科级干部坚持吃住在工地,一线督进度,确保问题不过夜,工作不断档。工程建设期间先后克服开挖土方多、地质环境差、桩基施工难度大、缺工少料等复杂情况,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多工种错时交叉施工等方式,缩短桩期龄期、水泥凝固期,实现了冬季施工4天建设一层楼的超强推进速度。49个集中安置区累计开挖回填土方1009万立方米,完成7类桩基施工总长287公里、2.4万根,仅康店镇焦湾安置区单个项目开挖土方260万立方米、耗时2个月。经过11个月的努力,49个集中安置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陆续交付群众。多措并举,克服“筹资难”。集中安置项目投资规模34.68亿元,资金压力巨大,巩义市在利用好国家、省补助资金和群众缴纳的部分购房款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亿元,完成部分项目先期启动资金的筹集。同时,不断创新模式,与中国五冶等央企、国企合作,最大限度用足用活央企、国企资金,实现了资金不断、工程不停的良好效果,保障了农房重建有资金有速度。
立足“三个聚焦”,用亲劲保障农房重建有温度
为让受灾群众早日回迁,巩义市让受灾群众充分参与到项目施工、监管、验收全过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严把房屋质量关,强化政策宣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后续金融服务,用亲劲确保回迁安置“进度条”持续刷新,群众安居“幸福感”不断提升。聚焦群众“安置困惑”。规范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鼓励群众全程参与监督,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做好政策宣讲,累计组织开展政策宣讲256场次,发放政策汇编、口袋书10万余份。同时通过镇级动员、村级夜谈、乡贤动员、入户板凳办公等方式,深入沟通交流、解疑释惑,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认同。聚焦群众“放心居住”。围绕回迁群众水、电、气、暖、路等实际需求,在严把房屋质量关的同时,坚持配套设施与农房重建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积极整合资金4250万元,支持15个集中安置区道路、供水等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回迁后的后续生活保障问题。聚焦群众“后顾之忧”。协调金融机构定制首年xx贴息、纯信用发放、额度5万至20万元、低利率的“安置贷”,减轻群众资金压力;对于集中楼房安置的,拆除危房后,可继续保留宅基证,并将宅基地交村集体使用、享受入股分红,符合分户条件的,保留新立户申请宅基地资格;对于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内灾毁住房户,统筹考虑此次灾后重建和未来**安置诉求,及时调整政策,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图片素材来源:巩义市摄影家协会 王向阳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596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