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如上集土壤修复:复盘行业龙头,以窥行业发展所述,传统巨头们并不能代表修复江湖的全部。行业里涌现出的草根明星企业以及跨界巨头更像是修复行业的后浪,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精彩。
本期通过简析其中10家典型企业,试图从企业角度提供一个了解行业的完整视角。
1. 草根明星:大浪淘沙,企业发展路径面面观
相比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的挑战无疑更大,无论是技术、资金、人才、还是商业模式等等。大浪淘沙,部分草根明星企业历经困难,终于蹚出自己的路径,而这也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1.1. 盖亚:场调设备起家,到全产业链延伸,网红公司的**扩张
要说草根明星企业,我想盖亚绝对是行业“网红”,大量的媒体报道及对创始人的专访以至于笔者此处的简述都略显多余。
从研发制造场调设备起家(盖亚机器人,类似Geoprobe),到以核心设备提供场调咨询服务,再到推出相关修复装备(热脱附设备、土壤淋洗机等)进军修复工程,乃至工程总包,盖亚的业务发展线条清晰,发展迅猛。
这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团队具备设备制造背景及修复技术基因(国家千人计划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团队,修复专利180项独占企业鳌头),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及时借助资本助力,获得了包括启明创投等明星投资机构的投资,为公司的装备研发制造及承接工程业务提供了资金保障。
但伴随市场订单释放速度变缓及竞争加剧,公司未来的发展还极度依赖于市场订单获取能力的提高。作为一个典型的区域型环保市场,一个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全国的突破挑战极大。尽管创始人程总利用各种机会为公司竭力宣传,将公司打造成绝对的明星企业,为公司缔结全国优秀合作伙伴奠定了深厚基础,但强敌环伺,要想实现从华东大本营到全国项目的大幅扩张仍需不断努力。
1.2. 大地:引进原位热脱附,专长型选手代表
从名字应该可看出,江苏大地与杭州大地(即现在的中节能大地)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渊源。事实上,公司是由南京益源与杭州大地共同出资设立,因而可以说大地益源也是我国最早探索修复业务的先驱。但真正让公司扬名立万的则是公司14年独家引进美国GEO公司的燃气热脱附技术。
2016年土十条明确规定: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 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 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
因势利导,公司引进的原位热脱附技术由此快速发展,尤其是针对污染深度大或存在于建筑物以下,异位开挖难的大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一方面奠定了其在原位热脱附领域的权威,最新发布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原位热脱附》征求意见稿即由公司参与编制,同时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于2016年获得了中茂节能的投资。
但过于依赖单一技术,其项目获取则面临极大限制。根据上述征求意见稿,从2013年发展至今,我国原位热脱附项目总计也就20来个,其中燃气热脱附共7个项目(同一项目不同标段统计为一个项目,除上海格林曼采用HAEMERS技术的中试项目外,公司都有参与)。尽管这类项目单体金额大,一单吃三年,但项目的可持续获得性受到了挑战。
此外,尽管公司掌握了燃气热脱附的绝对优势,但也越来越面临来自其他原位热脱附技术企业的竞争(例如高能合作的TRS电加热热脱附、建工合作的TerraTherm电加热热脱附、永清合作的加拿大MC2电阻加热、森特合作的HAEMERS燃气热脱附),尤其是森特的燃气热脱附更是与公司形成直面竞争关系(详见森特部分)。
当然,在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当一招鲜难以吃遍天的时候,就要求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技术及市场布局,从而勇立潮头。
1.3. 傲江:做好做精集成分包模式,遭遇外部条件变化的挑战
套用那个经典段子:开金矿的的不一定赚到钱,但给矿主提供周边服务的可能先挣了钱。傲江的发展路径即有点这方面影子。创始人刘勇总早期通过代理芬兰Allu设备优势,进军修复行业。在人才及设备匮乏的行业发展初期,傲江凭借设备+施工队的配套服务,为各大企业提供专业分包服务而快速发展。
这种模式,一方面为公司提供了大量一手项目的实战经验,完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项目、不同技术路线、以及客户渠道的原始积累,为公司后期进一步发展,做全领域精细分包乃至总包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土壤多为复合污染,需要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掌握多种技术分包是傲江竞争力之一)。但另一方面,这种业务模式要求公司前期租赁或购入大量固定资产,占用了大量资金。
一般而言,只要维持设备和人员的高周转率及分包款及时到账,公司的这种开放式分包服务(与各大总包企业不构成直接竞争)就可滚雪球式发展。
但一旦外部环境变化,这种商业模式就极为脆弱。2019年以来,包括市场融资条件的变化,市场订单情况(2019年市场订单增长放缓、传统龙头企业减少非必要分包,提高毛利),项目结算周期及回款情况(验收结算周期变长、业主没钱+背靠背条款)等,傲江的业务及现金流就将遭受极大挑战。
从傲江发展来看,一方面公司在加大全国布局及推广,提高一般修复分包业务的周转率,另一方面公司也在提高自身技术实力,更好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同时提高分包门槛。受内外因素双重影响,未来发展,我们且拭目以待。
1.4. 设备制造销售+分包:来自西玖环保与山东杰瑞的探索
严格的说,上述傲江的模式除了早鸟红利及其由此积累的优势,其他壁垒并不是太高,而直接挑战这种门槛的就是传统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这类企业设备多为自己生产制造,极大降低了公司资金成本,同时还可通过设备销售带来直接现金流,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这其中又以综合性的西玖环保及专一的杰瑞为代表,可以说分别对应了傲江在加大推广及提高技术门槛的两个努力方向。
西玖环保出身于环保之乡江苏宜兴,尽管公司进入市场相对较晚,但凭借公司早期为修复企业提供污染土挖掘之后的尾水、尾气处理而与行业结缘,随后在龙头修复企业本土化装备、降低成本的过程中,与龙头修复企业共同研发制造相关装备而快速切入修复市场。
目前,公司已完成土壤淋洗、气相抽提、化学氧化还原注入等5大类工艺装备,一方面为各大龙头企业提供装备,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装备+分包服务,实现两条腿走路,从而大大化解降低了傲江模式所面临的外部风险。
而位于产油大省的山东,油服大佬杰瑞则在更专一而精深的热脱附设备及分包领域构筑了自己的护城河。从2013年拿到加拿大西山公司授权生产热脱附设备,到2018年公司热解吸附等 3 种技术装备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2019年杰瑞环保修复了百万吨的污染土及废弃物,杰瑞这种自带核心装备的企业在承接业务过程中优势显著。
2016-2019年杰瑞环保业务收入(包括油泥、土壤、水处理等)分别为 8266、 19420、 33761 、38864万元,毛利约 30%-40%。
当然,杰瑞的专注是有其自身特性原因的,公司专注的热脱附设备不光着眼于土壤修复,更着眼于公司在油服领域的油泥处理、石油石化土壤修复。根据宝航环境统计(如下图),石油石化污染场地项目已开始初步显现。对比美国土壤修复发展路径,石化系统的污染场地未来将是修复产业的重要一支力量。
当然,市场远不止上述企业,包括优秀的地方龙头,例如河北的煜环、湖南的新九方及恒凯等,结合了传统国企优势与专家团队的宝航环境,传统环保+修复业务双轮驱动的卓锦环保及航天凯天更是已经在上市辅导阶段。
2. 跨界新贵:含着金钥匙的机会与压力
相比土十条出台前后,大批跨界巨头举着大旗进军修复,如今来看,真正留下来的并不多,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本文分析其中5家典型企业,可见:
整体而言,环保领域的巨头跨界目前发展较为稳健,且公司修复业务与其他环保业务具备协同效应基础,因为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其他领域跨界巨头则稍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目前修复业务均仅占跨界巨头的一个零头。这意味着,这些巨头的修复业务一方面享有公司品牌、资金、渠道等资源的支持,但同时如果不能快速做大做强,则在母公司层面恐难以立足,从而难以获得公司进一步资源支持。一旦在2-3年不能实现显著跨越,巨头的修复业务则恐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1. 光大绿色:首年过亿,次年翻倍,收购上田,业务协同可期
早在2014 年左右,光大国际内部即成立土壤修复课题组,开展市场调研。2017 年光大国际(拆分后隶属于光大绿色)斥资 1亿元在南京成立了光大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
从2017年的零起步,到2018年公司修复业务营收港币1.17亿(人民币约1.07亿),净利润港币1987万元,公司第一年即交出过亿成绩单!
2019年公司新增7个项目,合同额1.13亿,2019年修复营收港币2.87亿(人民币约2.6亿),EBITDA约港币5545万元,较2018年大幅增加126%,净利润港币3068万元(人民币约2800万),较2018年增加54%。
可见无论是营收增长,还是项目利润率,公司均有不俗表现,这其中除了自有项目的稳步推进,更得益于收购。2018年底公司依托资本优势及区位优势,以人民币2.22亿收购上田环境修复88.88%股权。2019年进一步收购上田余下股权。自收购以来,上田贡献收入港币2.05亿,盈利港币2688万元。
今年2月,公司以1.42亿中标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一标段),拿下开门红。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承接环境修复项目27个,总合同额7.25亿。
一直以来,作为国内环保的标杆龙头企业,光大国际的三重身份(央企、外企、上市公司)赋予了公司极强的生命力。而近两年的业务表现也直接证明了公司的实力。在大环保及综合环保服务的趋势下,令人期待公司修复业务与其他环保业务的协同。
2.2. 上海环境:环境院咨询起家,快速拓展至工程进入亿元营收
早在2015年,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挂牌成立,该中心的挂靠单位即是上海环境旗下的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院)。2017年上海环境院还作为“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技术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可见,上海环境进军土壤修复并非一时兴起。可以想象,依托设计院起家的上海环境进军修复业务自然是以场调等咨询服务为切入点,但要想快速做大业务,增厚业绩,在公司的宏伟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必然走向工程扩张之路。
2019年公司修复业务实现1.4亿营收,其中修复工程业务收入1亿元。2019年公司新增土壤修复合同额3.07 亿元,同比增长 195%,其中工程类项目 16 项,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司订单额逆势大涨,实属难能可贵。
但作为上海城投旗下的环境公司,上海环境业务一直以来以服务上海为主。尽管伴随2017年底公司分拆上市,上海环境开始显著加快拓展沪外市场。但作为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修复业务,近两年仍以上海市业务为主,其中以中标的上海桃浦智创城核心区 603 地块污染治理项目最为典型(修复工作量包括21万立方污染土、13万立方污染水,最大污染深度达14米,是目前上海地区污染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
从未来发展来讲,如同资本市场对上海环境的预期来自于全国市场,修复业务也是如此。从公司战略定位上,土壤修复已被公司列作与危废同一层次的两大重点发展业务,但要想支撑起与危废业务同一体量的业绩,一方面还依赖于公司沪外市场的开拓(毕竟上海市场有限,且上海市场项目质量好,对本地企业格外友好),另一方面则着眼于修复业务与固废业务的协同发展。例如当前围绕老港污泥暂存库区域开展的场调及修复工作,即是结合了公司污泥业务与修复业务,又例如未来修复业务与填埋场业务的协同等。
2.3. 上海建工:引进英国技术+ 工程基因建工厂+生态环境修复协同
与上海环境类似的是上海建工,旗下市政总院早在2015年即一同参与成立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心”。
但建工显然更有工程基因。2017年建工成立琸域环境,引进英国洛尔环境修复技术,正式进军修复工程领域。例如正在开展土壤修复的上海桃浦603地块中,即引进英国洛尔的大型高速异位土壤处理设备(药剂混合自动添加,最大处理量400t/h)、地下水抽提处理设备等。
同时在这个项目中,建工还建立起内设两座修复大棚的“修复工厂”,专门用来接收桃浦工业区内多个污染地块的污染土,进行集中管理处置,从而节省了成本,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国内治理模式的先河。
2019年琸域环境实现营业收入1.54亿元,净利润150万元。
除了传统狭义的土壤修复,建工其实在更广义的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建树更多。从园林集团世博后滩、崇明东滩、新江湾城生态保育等生态修复,到琸源生态山西长治漳泽湖东岸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西湖大学生态水系建设、长三角路演中心湿地修复等。2019 年集团共新签 238 亿元的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了其他水处理、污泥处理项目。
从未来发展来看,与上海环境类似,一方面看沪外市场拓展,另一方面业务协同。
2.4. 森特:雷厉风行引进国外技术,大单模式可否持续?
森特股份成立于2001年,2016年底上市,传统主营建筑金属围护及声屏障业务。2017年公司雷厉风行跨界上车,进军修复。
基于公司与德国旭普林长久以来的高铁声屏障合作基础,2017 年5月森特与德国旭普林签订了一份为期10年的《技术转让合同及许可协议》,获得修复技术,授权范围为京津冀地区;2018年5月签订一号补充协议,补充扩展至江苏与山东之外的中国全部区域;2018年12月签订二号补充协议,有效期至2028年底。
2018年5月,公司中标了备受瞩目的首钢园区焦化厂(绿轴)污染地块修复工程一标段(5.25公顷污染场地,中标价6950万元,治理成本约1000多/方),吹响了修复市场的号角,当年实现营收4186万元,但毛利仅7%。显然,低毛利与跨界要立起来的第一个标杆项目以及引进国外技术的学费直接相关。
据披露,公司此次授权合作费包括:
其中年度绩效报酬根据年度合同总额大小而定(500-1,000 万欧元为 2.0%;1,000-2,500万欧元为 1.5%;2,500-5,000 万欧元为 1.25%)。按照公司合同额2.5亿测算,公司支付的技术授权费总计则约600万/年。
但刚刚吹响号角的森特,2019年却并未迎来爆发。除了上海桃浦 606 地块-土壤建堆热处理等项目,主要还是靠去年项目支撑业绩。2019年公司修复业务营收3237万,同比减少23%,但好在公司毛利显著提高,达到15%。
显然,这距离董事长刘爱森提出的 5 年内,环保收入占到公司总营收一半以上的目标(15-20亿)还相距甚远。好在2020年5月,公司中标运河集团杭钢遗址公园地块修复工程项目,中标额1.33亿。
基于上述发展脉络可见,公司以原位热脱附为核心技术招牌及引进国外技术的成本奠定了公司将重点关注大项目的市场基因,只是从个人角度,未来市场大单的释放速率及竞争情况可能并不容乐观。
2.5. 理工环科:收购下半场,业绩持续下滑,高毛利传奇依旧
2016年9月,作为电力高压设备在线监测龙头企业的理工环科以3.6亿收购湖南碧南,进军土壤修复。2017 年 2 月,理工环科与中南勘测设计院联合中标《湘潭市竹埠港滨江商务区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总投约 50 亿,但**息却再无下文。
2019年公司土壤修复营收9168万,同比下降25%,这是公司自17年修复业务达到巅峰之后的第二次显著下降。结合公司18年订单可以发现,2019年营收应主要来源于2018年9月与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体中标的台州市三化化工和经纬化工场地修复项目(1.32亿),这意味着2019年公司在新订单获取方面表现乏力,由此让人进一步担心其今年业绩表现。
但值得一提的是,与修复业绩持续下降相比,公司毛利却持续上涨,2019年修复业务毛利达到60%,可以说傲视环保圈。
3:结语
有人悲观于我国修复市场的钱景,但我想,更悲观的其实或许是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在两山论的基调下,相信未来整个土壤修复市场会更加热闹。
所以,奔涌吧,后浪;奔涌吧,土壤修复;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笔者2017年写的《中国土壤修复从业企业完全手册》,报告筛选出 115 家产业链各环节的典型企业进行了深度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生态修复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600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