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平民
徽州世家大族多从中原迁来,其中有韩氏。提到韩氏,人们往往想到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思想家,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氏有“南阳”“昌黎”“颍川”“夏阳”四系。韩愈及其后属“昌黎”系。其他三系与昌黎系同宗近支。迁徽韩氏,多为南阳、昌黎二支。
韩愈画像
徽州前身为歙州。迁歙州韩氏多为韩愈之后,最早是在唐乾符年间,迁徙原因是避黄巢兵乱。上海图书馆藏宋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歙人江贺勉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五月撰写的《韩氏源流谱》,他在谱序中说:歙州之韩氏,“出自黄墩,乃唐叔虞裔孙、曲沃桓叔之子名万食采韩原,其后以国为氏”。该序有明确文字记载:
吾韩世家自先由邓州南阳,又迁许州,徙閠州丹阳,东北七里许曰马家充。唐乾符间因黄巢大掠渡江南,迁避地于古歙黄墩。兵散后,子孙有因仕宦游商,见山川秀丽卜地散居,不一其流,但不能遍述。今以本枝家传谱派而集之,其韩氏居歙州篁墩之祖则祯公,迁居婺源西坡岭之祖则惠公、西隅之祖则善公,居星州之祖则蓬公,居千秋乡之祖则义公,赘居青山吴氏徙沙田县南溪头之祖则万二万三公。黟之桥岭、婺之上田坑、嘉善都浮梁、绩邑、庐州各派,皆吾始祖韩泰伯而下分派详矣,泰伯墓在二十四都星州,风水太盛,土名水竹塔。泰伯公生二子:元、德。长子元,名惠,字宣之,迁婺源弦街。
上海图书馆藏宋歙人江贺勉手抄本《韩氏源流谱》书影
记载提到的韩氏**均为韩愈裔孙。韩氏迁徽州主要分布休宁、黟县、婺源三县。
以下将节选的韩愈家训,分享于读者:
[勤学]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名联)
上海图书馆藏宋歙人江贺勉手抄本《韩氏源流谱》书影
[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自立]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符读书城南》)
[知足]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示儿》)
上海图书馆藏宋歙人江贺勉手抄本《韩氏源流谱》书影
韩愈《符读书城南》中的“木之就规矩”等20句中的“符”,为韩愈长子昶,小名曰符,全句意为:木材能按圆规曲尺做成器具,就在于木工和轮匠、舆匠的勤奋劳动。人之所以能够成才,就在于他饱读了诗书。诗书中的千般知识只有勤奋才能获得,不勤奋肚子里就会空空的。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学习能力是差不多的,并没有贤愚之分。由于有的后来不能勤学,所走的门径也就不同了。两家各自生下来的小孩,小的时候是一样的聪明。年岁稍大一点的时候在一起玩耍游戏,就像一个鱼群队里的两只鱼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各人表现出来的才智就稍有不同了。等到二十岁的时候,差别就变得很大了,就像污渠和清沟对映一样泾渭分明。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人已经长成,区别就会如同龙和猪一样。
韩愈《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段,意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上海图书馆藏宋歙人江贺勉手抄本《韩氏源流谱》书影
韩愈《符读书城南》中“时秋积雨霁”等8句,意为:城南入秋,阴雨初停,凉爽的天气已遍布村野郊外。正好可以趁着灯火,打开书卷来读。从早到晚我都顾念着你,只望你能珍惜光阴好好读书。孩子,我深爱你但我必须教你对的东西,写这首诗是为勉励徘徊不前的你。
“始我来京师”等20句,意为:当年我刚来长安的时候,只带了一捆书。辛勤奋斗三十年,才有这样的房和屋。房屋并不是很华丽,但对我来说却足够了。正房高大又新修,一年到头有荤素。前庭宴宾客,家眷后边居。庭院无它物,高树八九株。葛藤缠高树,春天开花夏荫覆。坐在东屋可见终南山,云浮风吹相交住。松果之树连南亭,院外还种瓜和芋。西厢偏房屋不多,槐树榆树罩空虚。
韩氏曾迁居的休宁星洲村
韩愈自幼丧父,由兄长韩会及寡嫂郑氏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刻苦读书,一生道路坎坷,不仅童年困苦、科举艰辛(七次参加科考六次落榜),而且入仕后屡遭贬谪。韩愈为文“发言真率,无所畏避”,“鲠言无所忌”,敢讲真话,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为文大凡论及人材,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他为文不仅率真大胆,慷慨激昂,而且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
韩愈正直坦诚的个性,坎坷跌宕的人生,塑造了他刚正不屈的人格、社会责任感与文人的使命感伴随他一生,体现在勤学上进、自立自强、清正廉洁、达观自足的家教中。韩氏家范最显著的特点也正在这里。
明末黟北韩氏修《南阳韩氏宗谱》手抄本书影
[韩愈迁徽裔孙多好样]
韩愈四世孙泰伯公韩仲阏(名洛,字旋珠)迁徽州最早。他初任节度使,再任南阳令,后任歙州司田参军,继官休宁,甚有政治声,始迁休宁星洲寺,死于任上,葬休宁二十四都土名“水竹塔”。迁休城韩家巷韩氏后人韩惟远、韩惟道在南宋第二、三、四任皇帝(孝宗、光宗、宁宗)当国时期,奋力开拓,在韩家巷创造过“业盛家肥”的奇迹。宋理宗时,韩氏千十一、万一、庆六、庆七兄弟四人,更是创造了南迁后的辉煌。庆六,“幼敏慧,十岁能属文,甫长,博极诸书,星历、兵律俱精晓,国学上舍将有大用,齎志未就”。元至治年间(1321—1323),休城南断石村韩氏始祖庆七及其后人,克承祖训,精于一艺,成名贾巨商。后人韩梓、韩林、韩钦三兄弟,衍成“天地人三支”。韩钦死得早,其妻金氏有韩愈寡嫂沈氏之风,“冰蘖守节,抚三孤子成立,家业过前,乡人咸称‘女中君子’”,其后人韩廷秀,少幼丧父,事母至孝,为人好礼下贤,刚直果断,为乡邑人望,别号“石台渔隐”。
《南阳韩氏宗谱》中的韩如愈小传
韩愈14世孙邦光由乐平迁婺源,与弟那邦像同登南集建炎二年(1128)进士,仕终吉州安福令。其10世孙伯观,继承先世唐末抵御黄巢之乱之风,于“元年集乡兵于太阳山,有保护障功能”。
韩愈21世孙万一公,宋时自休宁韩家巷迁黟排岭。元末,万一公子仲俊继迁黟南簥岭,其子德成、德茂,孙友常、友闻、友信、友义、友善,俱守家风,以孝顺行闻,有隐德。
[明代黟北有个韩如愈]
明代黟北桃源里宗韩信为显祖韩门,出了个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叫韩如愈,字弗如,号唐山,他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他取名取字,可谓独具匠心,取名在韩愈名讳中加一“如”字,而取字却称“弗如”。“如”,同也;“弗如”,即自愧不如。
婺源韩村
据清代续修黟县《南阳韩氏宗谱》记载,韩如愈因父亲韩德新经商扬州,他也入了江苏兴化县籍。明天启元年即1621年,而立之年的韩如愈入学邑庠,崇祯三年(1630)中乡试117名,次年会试第116名,初授贵州思南府安化县知县,清介有殊政,被抚按交荐于朝,称“思南府安化县知县韩如愈朗识有若渊澄,严守无愧屋漏,执法惩奸,开田禁耗,当此极瘠极悍之地,而痌瘝切身利害两忘。遇难明之事,每单骑入乡,务得其情,遂豪强短气,孤弱吏生循良,实政清华卓品久,宜照边俸例行,取超擢者也。”任未满三载,母亲去世,回里守孝。服除,补任山西榆次县知县,“居作廉明仁心,宽徭简讼,吏服其威,民怀其德”,崇祯皇帝钦擢其为工科给事中。父母先后受封赠。在任,先后劾罢大员多人。弹劾都给事时,有人说散员不当劾都谏,如愈正色说:“都谏贤则敬之,不贤则劾之,敢优僚谊。”起初,为稽查冒名渔饷之案,拒绝山东总兵刘泽清贿赂。崇祯十七年(1644),奉命出京督查江浙军饷,被刘泽清派伏兵剌杀于山东桃花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641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