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设计一款带摄像头的盲杖或者鞋,代替盲人的眼睛?”如何解决盲人出行难题,网友们的头脑风暴可谓脑洞大开。9月10日晚,本端偶然记录下一位盲人回家的艰辛,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思考,大家纷纷为盲人出行难献计献策。
以科技手段釜底抽薪成为解题的新思路。但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能找到的相关辅助手段,大多不尽如人意,手机软件、辅助设备的设计理念中,往往是噱头大过功能,对盲人来说,既不方便也不实用。
盲人回家路“步步惊心”
9月10日晚高峰,记者途经东城区和平里三区时,发现一位老人正拄着盲杖回家,记者用视频记录下了他从小区门口到家门口的艰辛。这段平淡无奇的小路对普通居民而言并无不妥之处,可对盲人来说可谓险象环生,如无人施以援手,太多险情一触即发。小区里正在移动的各类车辆、临时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甚至是突然滚到路面上的一个足球,对他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
视频加载中…
视频发布后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有网友提出,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改变他们的生活,比如研发有摄像头的盲杖或者鞋,帮助盲人躲避障碍物;还有网友提问,现在手机软件功能众多,能不能用手机帮盲人更好解决出行难题?
不少网友都将目光投向了科技手段。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现在的技术手段能达到吗?研发和设计又该由谁来完成?
空中障碍物最令他们担忧
梳理近一个月内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有关盲人出行的诉求,总量超过了800件。在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数据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与盲人的实际诉求有出入。这是怎么回事?
数据显示,超过70%的投诉针对盲道。这其中,机动车、共享单车占压盲道的问题首当其冲。但值得注意的是,反映问题的人大多不是视力障碍群体。记者梳理发现,普通人投诉盲道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们感同身受,为盲人的出行担忧;二是担心自己反映的便道被占难以解决,借提盲道问题,使相关部门更加重视。
在大量诉求当中,也有一些市民明确提及了自己是盲人。令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目前,最让盲人头疼的地方已经不是盲道被占,反倒是各种空中障碍物的出现,才最容易让他们受伤。他们说,现在城市里车多人多,道路变化快,走在盲道上如履薄冰虽然是普遍现象,但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依靠盲杖,路面上的险情大部分是可以化解的。但是,车辆未收起的反光镜、电线杆斜拉的导索,或是横在头顶上的树枝,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提示,他们也寄希望于借助科技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问题。
比起地面占压盲道的物品,悬在头上的障碍物更让盲人担心的。
不少盲人提到了“最后一百米”难题。在老旧小区、胡同里,不能指望盲道一直铺到家门口;用手机导航软件,语音提示最多只能把自己带到目的地周边区域,比如到了超市导航就结束了,可超市的门在哪,仍然不知道。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是细枝末节,但对盲人来说仍是大问题。
调查 | 所谓的贴心设计不过是噱头
网友的思考、盲人群体的期待,各方都把目光投向了科技手段。调查中记者发现,带有相关辅助功能的手机软件、硬件设备在市面上其实已经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解决盲人出行难题的并不多。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以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助盲APP不下十款,但大多数软件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已经超过半年,评论中使用者提出的不少问题仍未解决。记者随机挑选了其中五款下载,测试还未开始便发现其中两款服务器已停止运营。
一款导航软件,标榜着助力盲人出行,洋洋洒洒的介绍看着很贴心。但实测发现,导航功能实际与车载导航没有实质区别。记者随机标记目标点,总路程为430米,走着走着,直至偏航50米后,导航才开始有语音提示。重新规划的路线更是“不走回头路”,新生成的绕行路线比原路线要多走500米。
一款物品识别软件,其功能看似强大,但躲避障碍物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记者测试多次,路面上大多数物体,软件都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
除了手机软件,网络平台上相关的辅助设备也有不少。比如,一些带识别功能的盲杖,能够自动识别三至五米范围内的障碍物,发现障碍物后自动报警,功能相当强大,但原理只是在盲杖上加了倒车雷达。一位盲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盲杖根本不切实际,在车多人多的路面上,迎面走来的人、离自己还很远的树都会触发警报,是不是真有障碍物根本分辨不清。而且盲杖的探测功能只限于地表以上的物体,路面上的坑、下行台阶等都没有反应。
支招 | 加速市场化进程或可破题
盲人出行难题是否能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交流中发现,记者前期调查结果与北京市盲人协会目前掌握的情况吻合。而目前各类手机软件、辅助设备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各相关部门谨慎推广的主要原因。曹军表示,通过科技手段为盲人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从技术层面上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现在面临的是市场空白。很多厂商持观望态度,担心研发、系统更新成本高、盲人购买力不足等各种问题。
曹军介绍,目前北京市范围内,盲人大约有6万人,如果算上没有办证的以及白内障疾病的视障人群,总人数早已突破十万。谈及视障人群出行,很多人的想法可能仍停留在盲道是不是好用上,但实际上,盲人需要的无障碍辅助手段既多且杂,从根本上解决盲人出行难题,依靠科技手段是可行之道。
“近期,我们也在和一些厂商讨论研发电子导盲犬的课题,虽然技术上能实现,但商家的热情度普遍不高。”曹军说,关于增强科技手段,北京市盲人协会也和很多厂商进行过座谈,就拿研发盲人导航这一领域来说,很多商家对于无障碍点位抓取量大、信息更新频繁等问题望而却步。而一些正在探索这一市场的创业公司,也存在着“闭门造车”的现象。辅助软件或设备研发过程中缺乏盲人的参与,造成了研发的产品存在功能单一或与实际需求不符,盲人不能用,企业的积极性也容易被打击。
曹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在变化,认知也在变化。过去谈及盲人出行,最先联想到的是盲道。现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都不断完善成熟了,识别、躲避障碍物都是最基础的功能。所以,用科技手段解决盲人难识别障碍物的出行难题并非遥不可及,加速市场化进程,填补这一空白,从根本上改变盲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大势所趋的。
记者手记
在电影《天使爱美丽》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给一位盲人引路,一边走一边给她介绍街边的景色,这条路盲人走了大半辈子了,却第一次在主人公的引导下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幸福感顿时爆棚。
现在的技术手段能让盲人实现这样的幸福感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为盲人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出行环境,是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值得思考的课题。能突破壁垒,完善市场,为盲人提供更优质的硬件、软件,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这可能比再多铺一段盲道更有意义。
由xx积极引导,甚至对相关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各相关企业大胆探索,合力填补市场空白,把服务和利益的关系摆正。由此让视障人士群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此之外,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有了科技手段的保障,无障碍设施的探索之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旦思路打开,少了拘束,无障碍设施更完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空间布局也会更完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676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