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莱水城小海偏北部的葫芦形丫腰处,1995年修起一座东西走向的五孔石拱桥,称之为登瀛桥。其实在这座新建的石拱桥之前,这里曾有过一座木桥,是民国时期修建起来的,这座木桥当时称为天桥。后来水城北面的水门上面的横桥亦被称作天桥,水城小海的港口码头便被称作天桥口。在横跨小海的这座木质结构的天桥之前,这一渔梁津渡上就不曾有过桥了。
横跨水城小海的登瀛桥
在这座由旧时天桥改为今日登瀛桥的过程中,还蕴含着一段颇能引人遐思的趣事。石拱桥落成时,正值初春,万物复苏,艳阳似锦。入振扬门北眺,但见碧蓝的海面上,庄重典雅的桥身与凌空欲飞的丹崖仙阁交相辉映,平添了几许景致。如此美轮美奂的一座桥梁,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日后蓬莱水城及蓬莱阁旅游区域的一大景观,也当然应该有一个与之相谐的名称。当时在蓬莱任职的市委副书记**,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行政官员,为了石桥的命名,他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认为,此桥建在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下,坐落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水城之中,对其要求不单单是实用二字,还应有美饰之意,使其成为一座跨海风景桥、旅游区内的新景点。恰如西湖上的苏堤、断桥,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一样,其名字亦须有个缘由出处,有点考究的掌故,以便游人能够从中知晓缘由,引起遐想,增添一些文化旅游的品位涵量。因此,在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从蓬莱城市的历史沿革、民间传说、地域变迁,以及今后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加以观照,最后拟定了桥名为“登瀛”二字。这“登瀛”二字隐喻着人间登州与仙境瀛洲只有一水之隔,只有凭借这座石拱桥的纽带作用,才能使登州与瀛洲相贯连,也才能使人们借以跨堑而成全从人间到仙境的美意。如果把这“登瀛”二字作动宾结构来想象的话,那意思就是借助此桥,人们可以登上瀛洲仙岛,尽享仙境的奇趣和仙人的逍遥。另外,在取字上,“登瀛”也与见之于当下蓬莱诸多的“仙”字避开,免得相重,不落窠臼俗意。更兼之此桥以东的城门外另有一座“会仙桥”,城南门东侧有一座“迎仙桥”,蓬莱阁前又有“丹崖仙境”坊等,因此这座桥不宜再用“仙”字了。
其实,水城小海上的这座以“登瀛”命名的桥梁,虽然是**的一种独具匠心的创意,但是,从“登瀛桥”这一桥名来说,却是有其前身的。旧时,蓬莱城里就曾经有一座跨在密汾河上的古桥被称作登瀛桥,方位就在今天石岛社区办公楼一带。
清?道光版《蓬莱县志》县城图中标注的县学前面的“登瀛桥”
先说这密汾河,它是蓬莱画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城南乐河村北的泉溪,由小水门入城后向北而后向西汇入画河。密汾河入城后自上而下共有五座桥,依次是弘济桥、龟背桥、密汾桥、登瀛桥、草桥。
再说这登瀛桥。它的北面原来是蓬莱学宫,也就是旧时的县学。因为县学和孔庙是联在一起的,所以,这座登瀛桥也曾叫作洙泗桥。“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两条河流,因流经孔子故里,与“圣脉”攸关,因此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的圣水,并作为孔孟发祥地的代称。而蓬莱离孔孟故里很遥远,却将学府前的一座小桥称为洙泗桥,显然是一种借题发挥了。而洙泗桥又称作登瀛桥,恰恰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登瀛桥,也可以说是登瀛洲的创意转换。
历史上曾有过“十八学士登瀛洲”的美谈,典故源于唐太宗李世民所设立的文学馆。由于李世民善于收罗和使用人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谋臣和猛将。唐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从关东前线返回长安时,跟随他进京的就有尉迟敬德、公孙武达、秦叔宝、程咬金、李世勣等25员大将,铁骑万匹,甲士如流,在朝野上下轰动一时。这年冬天,李世民因军功被加封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并设立天策府及其属官,作为他在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至此,李世民的军事权力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在设立天策府的同一年,李世民又在他的秦王府设立文学馆,以收罗四方的文人学士。经过挑选,李世民吸收了房玄龄、杜如晦等18人入馆,让他们轮流在馆里值班以备顾问。同时,李世民又让著名绘画**阎立本为18人画像,让文学家诸亮作赞,号为18学士,“十八学士登瀛洲”的说法即由此而来。这18学士实际上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组织起来的一个秦王府的智囊团。因为瀛洲是三神山之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当时天下的士大夫无不以能够入选进去而感到无上荣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时的士人们钦羡不已也就不足为奇了。进学馆用登瀛洲作比拟,那么,18学士被视为神仙一般,是非常体面的。如此看来,唐太宗对文化人是非常器重的。如果不是附庸风雅的话,那么,他的文治武功以及大唐贞观之治的出现,恐怕与这种招贤纳士之举总有一点必然联系吧。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旧城的改造,密汾河被全部覆盖到地下,河上包括登瀛桥在内的五座古桥也全部消失了。
水城小海水域上的新桥竣工时,**并不知道蓬莱古城旧时曾经有过一座称作“登瀛”的河桥,因此,他对新桥的命名,完全出于一种新体验、新视角、新灵感、新创意。然而,他与古人对县学前面的河桥命名,在文思和雅趣上,却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所以才出现了这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合,并且给人们对于历尽沧桑的蓬莱古城,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旧时的登瀛桥不存在了,新建的登瀛桥却如同一道彩虹,很美,很雅。它在这飞阁流丹的水城小海岸畔,不但找回了当年汾水河桥的失落,而且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和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同时也留下了一段登瀛桥的前世与今生的动人故事。
明?泰昌版《登州府志》图例中的水城小海上没有桥
作者简介:
蔡玉臻,多年从事蓬莱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主编了《蓬莱历史文化研究》六十多期,另有《蓬莱历史文化丛书》《蓬莱文库》《蓬莱文化丛书》《蓬莱地方文化概要》《蓬莱文化通览》《蓬莱史话》《水城史话》《东方文化?蓬莱特刊》等多种文史书刊面世,获得过烟台市“老有所为楷模”和蓬莱市“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称号。
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
烟台市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
整理发布
蓬莱旅游咨询热线
0535-5612301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706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