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镇3部曲 怎么样,红旗插上总统府意义

壹| 国军江防部署



淮海战役结束后,校长和国防部决定放弃淮河防线,将军队撤至长江以南地区,在“和谈”掩护下,加紧部署长江防线,以阻止**渡江南进,确保江南半壁河山,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1949年1月25日,校长在溪口召见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人,讨论研究长江的防御问题,决定将长江防线划分为两大战区:







上海至江西湖口间800余公里地段的防线,由汤恩伯率部担任;







湖口至湖北宜昌间近千公里地段的防线,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部担任。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校长的企图是:“用海、空优势,与长江天险之利,拒止匪于长江以北,争取适当时间,重新整备新生战力,企图再举”。(《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6册,xx“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版,第 41 页)







校长等人认为:只要坚持半年,国际形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到那时,即能在美国xx的支援下举行反攻,消灭人民革命力量,重新恢复其在全中国的统治。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李宗仁上台后,也积极督促加紧组织长江防线。







在校长的命令和李宗仁的督促下,汤恩伯、白崇禧积极部署长江防御。







至1949年4月,国军在上海至宜昌间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白崇禧集团(时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40个师约25万人。







另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共有军舰15艘、炮艇62艘,分驻于芜湖、南京、镇江、江阴等地江面,支援汤恩伯集团作战;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九江、武汉、宜昌江面,支援白崇禧集团作战。以空军第4军区第1第3第5第8大队,以南京、上海、武汉为基地,协助陆海军防守。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历来称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公里,虽河道坡度不大,平时水流平缓,但在4、5月间水位即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桃花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浪高达50厘米,如遇大海潮,则入海地段江水倒流,使航渡更加困难。长江流域广阔,两岸支流其多,江中沙洲交错,地形复杂,给防守带来一定困难。反之,进攻者则易于寻求空隙或弱点,争取主动。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长江两岸土质均为沙土结构,虽容易构筑工事,但抗力不强,尤其是江南雨季,江水沙滥,工事多易崩塌,给攻防双方都增加不少困难。江南地势平坦开阔,铁路、公路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大部队机动,惟沿江各省多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长江芜湖至江阴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成弓字形,并有沪宁、宁芜铁路与之并行,有利于守军横向机动兵力。但也有利于攻方实行钳形突击,切断交通动脉,限制守军机动,迅速达成对南京、芜湖、镇江地区守军的分割包围,并隔绝这些要点的守军与纵深地域机动兵团的联系。







国军统帅部“鉴于长江江防过于宽广,处处设防,绝难周全,为保持作战弹性”,决定“以京、沪、杭三角地带,为江防之重点,而淞沪地区,又为其核心,以战略持久之方针,在xx支援策应下,最后必须坚守淞沪,以为尔后反攻之跳板。”(《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6册,xx“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版,第41页)







汤恩伯依据上述方针,制定了具体的防御计划:







以一部兵力前出长江北岸,控制江北三江营、瓜洲、十二圩、浦镇、浦口、裕溪口、枞阳等主要据点和若干江心洲,作为警戒阵地,阻止**迫近江岸,掩护南岸主阵地的安全,保障海军舰艇在长江中往来巡弋,并破坏**的渡江准备。







以主力沿长江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兵力,在**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配合下,大量杀伤**于长江江面,或将其消灭于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至上海及浙赣铁路线组织新的防御。同时规定,如**由镇江、南京地段渡江时,以控制于丹阳、句容地区的机动部队,趁其半渡而歼灭之;如未能奏效,守军即由镇江沿公路及铁路线,迟滞**前进,并逐次向上海撤退。







如**由皖南一带渡江时,守军应独立作战,以机动部队适时反击,确保江防的完整;如不奏效,则适时向南撤退,确保浙赣铁路;但此时南京以东部队仍应确保长江、钱塘江三角地区,不得已时退守上海。如**由南京正面渡江时,各部队应依据上述两项要领,指导作战。海军应避免作放哨式的分散使用,将主力集中于南京两侧地区,以击沉**渡江之船只,阻止其南渡为主,而以支援北岸桥头堡阵地作战为辅。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汤恩伯集团的具体部署是:







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长江南岸布防,其中以淞沪防卫司令部石觉部第37、第52、第75军和淞沪警备司令部陈大庆部交通xx第1、第5、第7、第11、第18总队,防守金山卫、吴淞、白峁口段和上海地区;







第1绥靖区丁治磐所属第4、第21、第52、第123军和江阴要塞部队,防守白苑口至镇江以西桥头镇段;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第6兵团李延年和首都卫戍总部张耀明部第20、第28、第45、第96军,防守桥义镇至铜井地段,置重点于南京地区;







第7绥靖区张世希部第66第88军防守铜井至铜陵段;







第8兵团刘汝明部第55、第68军,防守铜陵至湖口段。







另以机动部队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句容地区,随时准备支援第1绥靖区作战:第99军位于龙潭,下蜀地区,准各支援第1绥靖区和南京地区的作战;







第17兵团第106、第73军集结于泾县,宁国、献县地区,准备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作战。







以战车指挥部所辖4个营又1个连计各型战车136辆155口径榴弹炮20门,控制于上海地区,以炮兵指挥所辖5个团于南京、上海地区,随时准备机动作战。







以海军海防第1视队一部,支援上海地区陆军作战;;以海防第2舰队计舰艇52艘,支援第1绥靖区和第6兵团等部作战;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37艘,支援第7绥靖区和第8兵团部队作战。







此外,以第12、第18、第67、第73、第74、第85、第87军位于浙赣铁路及其以北地区及浙江东部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







对于汤恩伯的部署,国府国防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的主要渡江点,可能先为皖南地区,次为江阴、镇江地区,其他地区则为助渡及佯渡,因此,皖南与南京以东地区同样重要,汤恩伯集团的江防部署,不应过于偏重于南京以东正面,应将上海及宁沪间控制的一部分部队,移往芜湖、安庆间地区,以阻止**主力的渡江。







但汤恩伯在校长的支持下,认为:芜湖以西及江阴、镇江正面,均是**渡江地段,国军主力无论集中任何方面,皆难以长久阻止**渡江,一旦江防被突破,皖南交通不便,部队转移困难,宁、镇地区则较容易组织撤退,这样,则可保存军力,以图后策。因此,其主力应配备于南京以东地区,不愿意抽调南京以东的部队至皖南。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经过激列争吵,汤恩伯才同意将第96军由浦口调青阳,归第8兵团建制;第20军由南京西调芜湖,归第7绥靖区指挥,以加强皖南地区的防御力量。这一部署,到**渡江前夕尚未完全调整好。(《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6册,**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版,第44、45页)







汤恩伯在确定江防部署的同时,积极构筑江防工事,不断派遣高级将领到江边视察。从1949年2月起,即封锁长江交通,禁止南北通航,在北岸的入江口和港口码头沉船布雷,在镇江、南京、芜湖、铜陵等江面敷设水雷,江滩埋设地雪,并在南岸沿江地段增筑公路,加强部队机动能力。同时,加紧“清剿”江南游击队,以求巩固后方。







汤恩伯集团的部队,除第54、第4军等少数几个军尚未遭**歼灭性的打击,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余部队都系被歼后重建或新建的,兵员仅为编制数的1/2,且训练不足,装备残缺不全,战斗力不强。由于防线长,兵力少,汤恩伯只能采取一线式的防御部署,将主要兵力置于沿江一线,纵深十分空虑,在沿江**中,又只能将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以确保南京、上海地区。对于这种部署,刘伯承在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国军的长江防线,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前进配备,同时,因兵力少、江防宽,及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进行后退配备。因此,就只能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做好。武汉以下长达2000余里的长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国军战史在检讨江防作战时也承认:由于“各部队均直接配备,缺乏打击兵力,致使匪一旦渡江成功。国军江防全线即告溃决。”(《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6册,**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版,第84页)







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直接担任江防,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地区。



贰| 渡江任务和时间



渡江南进是xx和军委长期以来周密筹划的战略决策。早在1947年7月和1948年1月,军委曾两次提出由华东野战军一部渡江南进作战的计划,但均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施。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1948年10月11日,xx军委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中向华野指出,在淮海战役(当时的计划是歼灭国军第7兵团和海州、淮安、淮阴地区的部队)结束后,华东野战军







“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并指示:”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12月,辽沈战役早已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平津战役也已开始。根据上述战争形势,军委于12日就今后作战方针致电淮海战役总前委,指出:







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休整两个月(分为四期,每半月为一期),并大致准备好渡江作战所需诸件(雨衣、货币、pd、治疗药品、汽船等),及初步完成政治动员。”“在江淮现有诸敌未退至江南的条件下,两军协力以一个月至两个月时间举行江淮战役,歼灭江淮间诸敌,占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平汉以东、大海以西诸城镇。主要是安庆至南通-带诸城镇,控制长江北岸。”“然后再以相当时间,最后地完成渡江的诸项准备工作,即举行渡江作战。其时间大约在明年五月或六月。”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电报要求总前委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渡江作战计划。12月下旬,刘伯承、陈毅在赴xx参加政治局会议期间,汇报了两大野战军联合举行渡江作战的初步方案。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残存的国军纷纷退守长江以南,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据此,军委于12日电示中原、华东野战军领导人邓张,粟陈,规定两野战军从1月15日起至3月31日止,分5期进行休整,并完成渡江作战诸项准备工作,待命出动。2月3日,xx在《关于军事形势和准备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中指出:







在总前委主持全局的邓陈接到xx上述电文后,于4日回电表示,决定于3月初行动,向南进军,并认为,如果东北野战军于3月10日以后出动,则与中原、华东野战军出动会相距1个月以上。这样就会给敌人以抽调武汉兵力转用于南京、上海的机会,不利于中原、华东野战军的渡江作战。







因此,建议先抽派东北野战军一部提前南下,在中原、华东野战军实施渡江作战时,及时包围武汉、牵制白崇禧集团,使其不敢增援,以利于中原、华东野战军渡江和夺取南京、上海等地。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2月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了渡江作战的有关问题,并于当日将讨论结果电告军委,建议渡江作战的时间“以在三月半出动,三月底开始渡江作战为最好”,因为那时**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在军事部署上,尚在守沿江南岸和宁,沪、杭诸点,或将主力撒至浙赣路沿线两策之间徘徊,这时渡江较为有利。在季节上,4月初雨少长江水小,更便于作战。虽然准备工作较仓促,但只要前后方加紧努力,当可成行。如推迟到4月出动,4月底5月初渡江,虽然准备工作方面略较充分,但**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更多准备,特别在季节上,已届春雨桃汛时间,渡江作战困难增多。如提早在3月初出功,3月中自过江,虽在政治、季节诸方面更有利,但许多必要的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并建议,东北野战军即以3个军约20万人迅速南下,于3月底进至武汉附近牵制白崇禧集团,保障中野、华野的行动。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2月11日,军委复电指出:







“同意你们三月半出动,三月底开始渡江作战的计划,望你们按此时间准备一切”。为加强渡江作战的组织指挥和接管江南,xx军委还决定:“刘伯承、**、张际春、陈赓四同志参加华东局为委员”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xx。”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12日,军委又致电林罗聂并告刘陈邓,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







“为配合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三月半出动,三月底渡江之行动,决定林罗先出两个军约十二万人左右,于三月二十日以前到达郾城、信阳间地区,于三月底夺信阳、武胜关,四月十五日以前夺取花园、孝感地区,迫近汉口,休整待命,钳制白崇禧部不敢向南京增援,以利刘陈邓夺取南京。为执行上述任务,该两军应于二月十八日以前完成出发准备,二月一九日由平津线出发。“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根据军委指示,四野领导人决定:由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率第40、第43军和炮兵第1团、后勤部第2分部及2个工兵营共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南下,执行牵制白崇禧集团的任务。3月20日,军委进一步明确了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任务:是协同桐柏、江汉、鄂豫三军区力量牵制白崇禧部,使白部不能向东增援,妨碍第二、第三野战军之渡江。为此,先遣兵团受刘邓指挥,一切依刘邓意旨行动。







3月中旬,xx决定与**xx进行和平谈判。3月17日和19日,军委分别电示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领导人:国共谈判决定于4月1日开始,大约在4月5日以前即可判明谈判有无希望,第二、第三野战军可以在4月6日左右实行夺取江北岸国军据点之作战,“于四月十日渡江,向着湖口、芜湖、南京、镇江、上海之线及其以南地区**军六十个师举行攻击”,迫使对方或者签订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协定,或者破裂和谈担负继续战争的责任。并规定,总前委的电台须昼夜密切联络,不使稍有间断。







第三野战军领导人在接到xx军委上述电报后,于3月19日致电xx军委,认为:如4月6日发起攻占江北各据点,需4至5日才能完成任务,然后又需一周时间疏开港口,将内河船只拖至长江出口处。因此,建议正式渡江作战,延至16日为宜,3月20日2时,xx军委复电指出,可提前于4月2日开始攻占国军江北岸据点,4月5日或6日完成此项任务,再以一周时间开辟港口,布置船只,4月13日或14日开始渡江,这样对谈判有利。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3月26日,陈邓谭致电xx军委,认为4月13日正是阴历16日,月光通宵,我军渡江作战无法隐蔽,不能求得战役战术上的突然性。因此,建议推迟至4月15日黄昏发起渡江,因那时止值阴历18日下午9时前,昏夜有利我平渡江。3月27日,军委复电同意于4月15日发起渡江作战。







至此,实施渡江作战的任务和时间基本确定,即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1949年4月15日黄昏开始,在湖口至上海段实施渡江作战,消灭汤恩伯集团。以第四野战军一部,位于武汉正面牵制白崇禧集团,保障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的侧翼安全。







4月1日,国共两D代表团在北平开始和平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在**渡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军委就推迟渡江时间问题与总前委进行了反复磋商。4月10日1时,军委致电总前委并第二、第三野战军领导人,指出:国共两D和谈代表团的和平谈判已有进展,可能达成一个全面和平协定,签字时间大约在4月15日左右。如果此项协定签订成功,则原先准备的战斗渡江即改变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时间势必推迟半个月或1个月。关于江水情形究竞如何,推迟渡江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决策。







4月10日13时,总前委复电指出:每年5月初开始大水,而且5月的水比7、8月还大,两岸湖区均被淹,长江水面极宽,届时渡江作战将发生极大困难。同时,我百万大军拥挤江边,粮食、柴草均极困难,如过久推迟,则必须将部队后撤就粮、就柴草,所以我们意见只有在能保证和平渡江的条件下,才好推迟,否则亦应设想敌人翻脸,大江不易克服时准备推延至秋后过江。按目前部队情况,立即渡江把握颇大,先打过长江,然后争取和平接收,为更有利,第二、第三野战军首长也向xx军委反映了推迟渡江的各种不利条件,主张按原计划于4月15日发起渡江作战。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根据上述情况和谈判进展情况,xx军委于4月11日5时决定:渡江作战推迟一星期,即由15日推迟至22日,并指出,这样做,充分体现**对南京**xx的仁至义尽,对方如有反悔,曲在彼方,我则理直气壮。4月11日12时,总前委复电表示坚决按照军委的指示,准备在22日开始渡江作战。同时建议:如能比22日更提前两三天更好。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签署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8日,军委致电总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战军领导人:







渡江作战发起时间的最终确定,充分体现了**对**xx的宽大为怀和仁至义尽,但**xx却最后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充分暴露了**xx假和平真战争的真面目。



叁| 渡江作战的部署



(一)总前委的部署







如何进行渡江作战,是总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战军精心筹划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xx军委的意图和**军的江防部署,渡江战役总前委全面分析了实施渡江作战的各种困难和有利条件,认为:渡江作战是**的一个新课题,参加渡江作战的指战员大部分是北方籍,不习水性,对长江情况了解不多,存有各种思想顾虑;各级指挥员缺乏组织指挥大兵团强渡江河的经验,而且又无现代化航渡器材,只能以木帆船为主要运载工具。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在上述情况下,要突破国军以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困难将是很大的。但是,总的形势对**十分有利,防守长江下游的汤恩伯集团,战斗力不强,缺少骨干力量,且战线长,兵力不足,防守漏洞很多;长江在5月桃汛之前水流平稳,利于航渡;南京以西江面较窄,国军防御薄弱,更有利于**组织渡江;芜湖、江阴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沪宁、宁芜铁路与江平行,利于**对南岸的国军实施钳形突击,迅速达成对南京、镇江地区国军的包围,并在渡江后可立即占领控制铁路线,使国军无法利用铁路进行机动。







根据上述分析判断,总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对渡江作战的部署进行了详细而又周密的研究。在2月9日召开的总前委会议上即初步确定,以第三野战军的4个兵团,第二野战军的1个兵团为渡江作战的第一梯队,其中第三野战军的4个兵团分别在汇阴至扬州段、南京东西段、芜湖东西段和铜陵至贵池段实施渡江;第二野战军以1个兵团在安庆东西地段渡江,其余2个兵团除以1个军进至黄梅、宿松、望江段实施佯动外,其余5个军作为总预备队,紧随着第一梯队渡江。预定将渡江突破的重点置于芜湖至安庆地段。







3月下旬,总前委在蚌埠南郊的孙家圩子再次召开了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研究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于4月1日上报xx军委。《纲要》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全部,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于4月15日18时发起渡江作战,歼灭国军汤恩伯集团全部或大部,“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反动xx的政治经济中心”。(《**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30页)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纲要》对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成功后,汤恩伯集团可能采取的行动作了如下的判断:







“(一)收缩兵力于宁、沪、抗三角地区和南京、芜湖地区,控制南京、上海、杭州、芜湖、镇江、无锡诸要点,并图于我东西两军相距尚远之际,集结兵力与我突进至京沪线上之东线兵团实行决战,而以芜湖以西各部退至浙赣线上,以保障其退路。







(二)向后撤收,一线在无锡、南京、芜湖及其以南地带布苦防线,利用浙赣铁路迅速转运兵力控制浙解沿线,确保南京、芳湖两要点,并求得割断我东西两军之联系,然后再视情况,或在宁、沪、杭三角地区与我决战,或退至浙赣线上与我决战,或沿浙赣线作战略之撤退。







(三)主动放弃武进、镇江、南京、芜湖地段,沿江各敌全线向南退集浙赣线上和无锡、上海、杭州沿海地带,以便利用铁道和海口作顽强之抵抗,或作有秋序之撒退。







(四)在情况不利于撤退的时候,分别固守宁、沪、杭诸点,以图顽抗。”







《纲要》强调指出:“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30~第131页)







据此,《纲要》规定,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1方案,则应集结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的主力,甚至全力于宁沪线上的决战方面,而以第二野战军之1个兵团进至衢州及其以北以西地区,截断浙赣线,第二野战军主力应沿江东下担任攻占芜湖及准备攻取南京之任务。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2方案,则可改以第一野战军主力出浙赣线,其余同第1方案。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3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一部接替南京警备,主力解决浙赣线之国军,第三野战军全力负责解决上海、杭州、无锡地带之国军。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4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解决南京,第三野战军解决上海、杭州。在整个作战步骤上,宜将上海放在最后解决较为有利,如国军完全混乱,则依实际情况临机处置。







《纲要》着重指出,战役的准备,应以能够应付上述第1、第2两种情况为出发点,要充分估计到东线集团渡江成功后,可能遇到严重的战斗,因此,西线集团应给以及时有力的支援。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西线之三野第七、第九两个兵团,除留必需兵力协同二野歼灭当面之敌外,主力应与东线三野之第八、第十两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此着成功,既可使东线兵团不致孤立,使东线主力作战有必胜之把握,又可做到打乱敌人作战体系,达成割裂包用敌人之目的。故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







《纲要》预定将战役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行战役展开;第2阶段,达成割裂和包围国军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切断国军的退路;第3阶段,分别歼灭包围的国军,完成全战役。







《纲要》确定第1阶段的作战部署是:







以第三野战军第8、第10兵团共8个军,3个独立旅35万人,由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2副政委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组成东突击集团。其中以第8兵团指挥之第34、第35军以积极佯攻的手段,吸引和牵制浦口、浦镇地区的国军,并伺机渡江。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口岸、京口段及张黄港至龙稍港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当面守军,主力迅速向宁沪铁路挺进,控制该路一段,力求先立稳脚跟,调整态势,巩固阵地,巩固后方联络线。然后扩张战果,对国军作有后方的,有秩序的进攻。如条件许可,应派部队向西发展,截断宁杭公路,如国军进攻,则求得在野战中逐步予以歼灭。如力量不足,则继续巩固阵地,以待中突击集团赶到后歼灭之。







以第三野战军第7、第9兵团7个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野战军第1副政委谭震林指挥。由裕溪口至姚沟段及由姚沟至枞阳镇(不含)段渡江。成功后,以足够兵力歼灭当面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与东集团会合,截断宁杭公路,完成对宁、沪、杭地区**军的割裂包围,尔后会同东集团歼灭宁、镇地区之**军。







为求得中、东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宁、镇地区守军,中、东集团归粟裕、张震统一指挥。







以第二野战军第3、第4、第5兵团9个军及地方部队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镇(含)至望江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歼灭当面守军外,以1个兵团以最快速度迅速挺进至浙赣线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确实控制浙赣铁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切断国军退路。主力则应迅速东进接苦第三野战军留置部队的任务,歼灭芜湖地区守军,并准备参加攻取南京的作战。







《纲要》最后要求:各部队于渡江成功后,应派队接引左右友邻兵团渡江,各部队应与友邻部队切取联络,互通情报,密切配合,并积极主动地支援友邻作战,为将国军的注意力吸引到芜湖地区,有利于东、西集团渡江,以及估计到东集团在渡江后可能遇到严重的战斗,总前委随后又决定中集团较东、西集团提前一天渡江,以便能尽快有力地支援东集团作战。







4月1日,总前委书记**和陈毅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的瑶岗村,统筹全局,指挥整个渡江作战。4月3日,xx军委复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肥东瑶岗总前委旧址







4月17日,总前委根据皖南地区的道路和粮食情况,为便于部队展开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对第二野战军渡江后的部署作了一些调整,以2个兵团并肩直出浙赣线,1个兵团沿江东进,首先接替第三野战军一部监视包围芜湖地区的任务,尔后准备参加攻取南京的作战。18日,军委同意上述调整。根据总前要总的部署,第二、第三野战军结合自己和当面守军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二)第二野战军的作战计划







第二野战军首长认为,该野战军渡江地段为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结合部,当面守军第8兵团刘汝明部仅3个军7个师4万余人,战斗力较弱,因此决定以3个兵团并列在贵池至马当间宽约100公里的正面,同时实施渡江,将重点置于安庆东西地区并于4月8日和4月17日相继向军委和总前委报告了实施渡江作战的具体安排:







以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指挥第10、第11、第12军。除以第10军以佯攻手段包围安庆守军,并封锁安庆及其东西江面,掩护主力渡江外,主力第11、第12军由安庆以东至枞阳镇段渡江。登陆后以一部兵力巩固滩头阵地,第11军向殷家汇、灌口、吴田铺地区攻击前进,攻占该地区,并以部经唐镇出张溪接应第5兵团渡江;第12军向贵池以南前进,接替第7兵团监视并歼灭贵池地区守军的任务。尔后第11军经**、黟县、休宁向屯溪攻击前进,割裂、包围并视机歼灭歙县、屯溪守军。第12军经青阳、石埭、太平向歙县攻击前进,并以一部进击绩溪县城,截断徽杭公路。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由望江至马当段渡江。其中第13军附第14军第41师和第15军为第一梯队,第14军主力为第二梯队。登陆后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监视芜湖守军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指挥第16、第17、第18军,由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其中第16军为第一梯队第17第18军为第二梯队。突击登陆后,以一部兵力控制滩头阵地,主力包服并相机歼灭东流、至德两地守军,接应第4兵团渡江。尔后沿浮梁、婺源、景德镇向浙赣线攻击前进,控制衢县、江山段铁路和衢县、歙县段公路,切断守军退路。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40、第43军和江汉、桐柏、鄂豫军区部队,共20万人,由萧劲光统一指挥,第一步先遣兵团进至广水,河口、黄安、中馆驿一线及其以北地区集结待机;江汉、桐柏、鄂豫军区部队进至应城地区集结待机。第二步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时,分别进至武汉以东、以北地区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野战军渡江。







(三)第三野战军的作战计划







第三野战军为了更好地发挥各部队在渡江作战中的特长,对各兵团的序列临时作了一些调整,将熟悉苏南情况的第23军和第20军,由中集团第7、第9兵团分别调归东集团第8、第10兵团指挥;将熟悉苏浙边区和皖南情况的第24第25军分别调归中集团第7、第9兵团指挥。2月20日,第三野战军即下达了《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随后,根据总前委的意图,于3月30日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规定了各部队的部署和任务。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指挥第21、第22、第24军及特纵炮兵第2团、骑兵团,由枞阳镇(不含)至姚沟段渡江。其中第21、第24军为第一梯队,第22军为第二梯队。登陆突破后,以一部兵力向两翼扩张,攻占铜陵、顺安、大通、观前,扫清沿江防御的国军,控制有利阵地,接应友邻渡江,另以一部包围并相机歼灭贵池、青阳地区守军,主力沿南陵、宣城、十字铺之线以南,泾县、宁国之线以北之间地区迅速向长兴、吴兴、安吉地区挺进,截断宁杭公路,并在该地集结待机,同时派部队向德清、杭州方向搜索。尔后视情况或协同第8第9、第10兵团歼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或夺取杭州。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及特纵炮兵第4团和第1团1个营,由姚沟(不含)至裕溪口段渡江。除以一部兵力在当涂、芜湖正面牵制对岸守军,并视机渡江外,第25、第27军为渡江第一梯队,第30第33军为第二梯队。登陆后,以一部兵力围外繁昌、二山街、日县地区守军,控制有利阵地,接应友邻渡江,另以一部兵力监视芜湖守军,主力沿南陵、宣城、十字铺之线以北,经郎溪向溧阳、宜兴地区疾进,切断宁杭公路,堵击南京、镇江地区可能南逃的国军。尔后协同第8、第10兵团聚歼守军。并准备在东集团和第4兵团有攻击南京时,东进无锡地区,对上海方向警戒,待命配合野战军主力夺取上海或单独进占上海。



红旗插上总统府(上)











第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及警备第7旅、特纵炮兵第3团和第1团1个营,除以第34、第35军和警备第7旅位于乌衣、全椒、仪征、扬州地区,逐次歼灭浦口、浦镇、瓜洲地区守军,封锁长江江面,牵制南京、镇江地区的国军,并视机白南京、镇江正面渡江外;第20、第26军由三江营、口岸、京口段渡江,首先歼灭扬中、大港等地守军,尔后进至武进、丹阳间,协同友邻兵团围歼南京,镇江地区的国军,或夺取南京。







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警备第6、第8旅及特纵炮兵第5、第6团、第1团1个营,由龙稍港至张黄港段实施渡江。其中第23第28第29军为第一梯队,第31军为第二梯队。登陆后,首先攻歼江阴地区守军,控制沿江阵地。继而第29军沿江阴、无锡公路向南挺进,相机夺取无锡,阻击可能由常熟、苏州西援之国军;其余各军向宁沪铁路挺进,攻占丹阳、武进段铁路。确实控制江阴、无锡、武进三角地区,坚决歼击国军的反击,并视机乘胜扩展,开辟镇江、无锡段南北广大战场,以利野战军主力尔后作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720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