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卡地区旅游攻略 如何在纳卡体验最佳旅行体



文 | 侃叔



全文3800字,阅读约10分钟







2018年2月,我曾短暂访问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纳卡地区)。那是地处西亚高加索,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之间的一片争议地带。尽管两国自1988年起的战火,从来没有在法理上平息,但那时候的纳卡地区,依旧是个让我感到平静祥和的地方。





一条或许永远无法再通车的公路





当你翻开所有的世界地图,它们都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濒临解体,一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间的惨烈战争,便在这块土地上打响。战争的结果是:这块曾经被苏联有意划拨给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族飞地”,连同周边若干临近亚美尼亚的阿塞拜疆土地一起,落入了亚美尼亚的控制。



那场战争,从未在法理上平息,纳卡地区(亚美尼亚占领区)与阿塞拜疆其它领土间,仅仅存在一条所谓的“停火线”,被两国军队严加把守着。



因此,尽管世界各国仍承认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的第一部分,但没有人能从阿塞拜疆一侧进入那里。一直以来,进入纳卡地区仅有的方法,是经由亚美尼亚的两条公路。



北侧的公路,始于亚美尼亚境内的瓦尔代尼斯(Vardenis),止于纳卡境内的马塔凯特(Martakert)。相对于南侧的公路,这里距离亚美尼亚核心区更近,因此曾经是纳卡地区连通外界的主要通道。



纳卡地区停火协议示意图(**),协议完成后,亚美尼亚将仅保留对纳卡核心区(图中粉色部分)的控制







而另一条南侧经由拉钦走廊(Lachin Corridor,图中紫色部分)的公路,将自此成为纳卡地区亚美尼亚控制区连通外界的唯一通道。而拉钦走廊本身,也将不再由亚美尼亚控制,而是交由一支近2000人组成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把守。



拉钦走廊过境处,飘扬的亚美尼亚国旗和纳卡地区旗帜。今后,这两面旗帜或将被俄罗斯维和部队的旗帜所替代。

夜宿过的农户,是否现在已是残垣断壁





进入纳卡的第一夜,我们为了方便第二天访问附近的修道院,决定就近在边境附近住一晚。可我们很快就发现,这片田园乡村里,根本没有任何酒店或接待设施。起初想付费借宿在村民家,可当他们看到陌生的外国脸孔,脸上都写满了自己的担心。后来,终于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说服一位慈祥的奶奶,以大约14块人民币的价格,允许我们在她家院里睡车过夜,并借用她家的洗手间和厨房。



如果说有一个意象可以象征“纳卡”,那一定是斯捷潘奈克特郊外山顶的一座巨型雕像:“我们是我们的山(We are our mountains)”。这座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奶奶爷爷(tatik-papik)”的雕像,内容是两位传统打扮的纳卡亚美尼亚族老人。



有趣的是,它其实揭幕于1967年,那时纳卡依旧在(前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统治下。据说参与揭幕的阿塞拜疆官员曾问:“为什么雕像只有头,没有身体?”当地人的回答也很耐人寻味:“因为他们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

舒沙,被战火摧毁的教堂





距离斯捷潘奈克特不远的舒沙(Shusha),是纳卡地区最早的统治中心,也是目前的第二大城市。每个路过舒沙的游客,一定都会去看一眼那座美轮美奂的亚美尼亚教堂。



建于1868年的教堂,历史不过100多年,却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在1920年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中,它被阿塞拜疆人(土耳其人的近亲)几近摧毁;1988-1994年的纳卡战争中,它一度成为过阿塞拜疆军队的弹药库;而这最近一次看到它,却竟是它在今年战争后的残垣断壁:



**视频截图(公有领域)



身为原纳卡自治区的一部分,按照停火协议,舒沙本不应交还给阿塞拜疆。但阿塞拜疆早已攻占了这座城市——这同样在停火协议中得到了确认。这意味着,这座教堂,以及整座舒沙城,都将从此再次归于阿塞拜疆统治之下。



舒沙街景

硬币的另一面——阿塞拜疆人眼中的纳卡





在今年战争前,几乎整个纳卡地区都在亚美尼亚控制下。访问纳卡地区的游客,也只能听到代表亚美尼亚一方的声音。然而身为冲突另一方的阿塞拜疆人,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在阿塞拜疆旅行时,我曾被动接受过许多“阿塞拜疆爱国教育”。几乎每一个遇到的热情当地人,在带我游览过本地的名胜古迹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话题转移到纳卡问题上。在首都巴库,曾有一位大学老师带我去了当地的烈士陵园,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每一座墓碑上烈士的事迹。在小城舍基,一位中学生竟把我带去了当地图书馆,只为从一本历史文献中告诉我:纳卡地区自古以来属于阿塞拜疆。



在最近的新闻里,我们看到许多亚美尼亚人,因战争失败而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但别忘了,纳卡地区其实在法理上依旧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同样悲伤的故事,在1988-1994那场惨烈战争中,又何曾没有发生过?在阿塞拜疆,曾遇见过好几位自称父母长辈是纳卡战争难民的年轻人。我不确定他们说的是真话,还是只是对游客的“统战”。但我确实曾经在阿塞拜疆的长途大巴上,看到过窗外一排排破旧低矮的棚屋,旁边的阿塞拜疆人特意提醒我,那就是当年逃离纳卡的难民至今的住处。



自1988年至今的冲突,让两国、两族就这样从此变成宿敌。而唯一的例外,竟是亲历战火的人:BBC一档讲纳卡战争的记录片,采访过一位就住在停火线上的阿塞拜疆人。他的家,跟对面亚美尼亚占领的纳卡地区只隔了一座小小的山谷。战争前,山谷对面的那家亚美尼亚人,尽管民族不同,信仰也不一样,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每到各自宗教的节日,甚至还会互送礼物。



这样的关系一直维系到战火来临的那天:那个深夜,亚美尼亚邻居冒险穿越火线,来到他家,竟只是为了在战争前,还上先前借的钱!“那天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一家人。”当年的阿塞拜疆青年,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可言语中还是难掩心中的失落和怀念。



或许对平民百姓而言,战争与冲突,从来就没有过胜利者。自古以来都是一样。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请勿转载



这几个月憋在家里,是不是特别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职业旅行4年,去过90多国,曾经开着自己的车穿越亚、欧、非、美四大洲的侃叔,会给你带来一场“网上旅行”的图文盛宴!



我的游记,会让你看到最美的风景,最善良的路人,最奇特的风俗。而我的自驾游攻略,会让你下次开车出行时如虎添翼!



快来关注我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734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