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这个好看又温柔的女孩,我猜你也会喜欢的。

这个好看又温柔的女孩,我猜你也会喜欢的。
转自公众号:维安记
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的那位朋友么,五月初的时候她来广州,我带她在广州转了一圈,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我和维安一开始都是在简书写文章,后来又一起做了公众号,可以说是走相同道路的有缘人了。
她也很喜欢旅行,现在她就在新疆玩呢。
还记得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跟你们提过那个进行了一年gap year之后要去英国留学的女孩么?
今年9月份她就要开始她的留学生活了。
维安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用心做内容的博主了,她的内容因为要做电台,而且要出版,所以她每篇文章都会当作写书一样去写。
今天要把这个好看,文笔又特别温柔的正能量女孩推荐给你们,这是她的公众号,你们一定会喜欢的,今天还会分享她写的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给你们。
“崩溃其实是一种新的开始。”
《大学里总要经历两次内心崩溃》
这几天忙着第二款周边的七八琐事,加上忽然的出差任务打乱了计划,凌晨一点多的时候好不容易钻进被窝。初春的南方室内空气冰凉,我手脚微凉,戴着一次性的发热的眼罩,希望借助那点儿温暖快速放下手机睡去。
手机在枕边嗡嗡作响,以为是工作上的缺漏,不耐烦地拿起来,是读者半夜发来私信。
那个女孩子不带逻辑地把自己贬损到体无完肤之后,把所有的失望都倾泻在了我这个陌生人的手机上,她说自己一个人在宿舍的被窝里偷偷哭,打完这些字之后,脸上刚涂的水乳都化了。
我猜她一定明天早上还是按时起床,带着微微红肿的眼睛独自去上课,避开人群,塞着耳机,就这样一个人走着,别人问她你怎么了,会微微笑说没事,没睡好。
对于昨晚的难过,她什么都不会说。
??
我没有回复她,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关上手机闭着眼睛躺着,我好像做梦了,梦到自己走在我大学时宿舍通往教学楼的那一条长长的柏油路,去十足(超市的名字)买个三角饭团加一罐咖啡,穿过宿舍铁门,路过那些山茶花树,踩着阳光底下带着斑驳的影子的砖块,塞着耳机夹着日程本和书,背着挎包去图书馆自习。
最寂寞的那段时间,我听lana del rey 和Leonard Cohen,有时候会听agnes obel,他们的声音让我放松,让我有时候减少了一些焦虑。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常常坐在第二排或者第三排最左边的位置,那样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可以和老师互动,也可以偷偷玩手机看闲书。
很多时候我的左右并没有其他同学,我的舍友三个人坐在一起,最开始我会觉得这样有些奇怪,被人看见不太好吧,后来也习惯了。上课嘛,一个人的事情。不过有时候老师让分组讨论的时候也会有些不安,毕竟我常常需要临时找人“搭伙”才能避免落单的尴尬,好在那时候班上同学待我不薄,总会主动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
失去了几个人的情谊,换来了其他人的善意,现在想想也挺不错。
这些平常不过的场景曾日复一日地发生,如今闭上眼睛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因为那时候的我看上去表面每天平静稳定甚至活泼开朗,但内心却常常陷入一种自卑迷茫和手足无措的悲伤。
这样说可能有点儿矫情,但我想大多数人会明白。
进入新环境,遇到新的人,我们开始用新的事物来反观自己,忽然发现这个自己是如此的不好,就像那个女孩的“自我控诉”:
“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开心的值域变得好高,觉得自己属于那种不喜欢不讨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遇事总是摇摆不定,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平庸至极,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会跳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东西。
希望得到关注,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又会不自然。不好意思问爸妈要生活费,感觉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但又赚不到那么多钱,很多时候只能憋着哭,还不能哭出声。”
自我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开始慌乱,于是手足无措,于是被种种压力逼到某个境地,内心无处求解,外界无从找到救援发泄的地方。内外都堵塞的时候,内心开始崩塌。
??
我很能理解她。
因为我大学里经历过两次“崩溃”,说得好听点,叫做“打破了对自己的固有认知”。
第一次崩溃来自于失败的人际关系,一场失败的宿舍关系直接让我重新解剖了自己,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把所有的湿漉漉的心情晾晒洗涤干净。
具体的老读者应该知道我不加赘述,总之是关于宿舍矛盾,让我在一段或被动或主动的孤立状态里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我是否需要维持关系的稳定违背自己的直觉和脾性。”
没有人和我站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我觉得我是对的,那我只能和我自己站在一起。
第二次的崩溃来自于自己的软弱,其实是很具体的事情(这样说来竟有些好笑),那时候我们学校的电台正在招聘新一批的干部,其实我是对电台抱有巨大热情的人,但我害怕去竞选,因为我非常害怕与人产生冲突,哪怕是竞争关系都让我非常不舒服。
但不服输的性格又不允许自己一直呆在原地毫无作为。纠结再三,放弃一切,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后来我就开了公众号,做了电台,做了许许多多我以为我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东西看上去让人(包括我自己)有一种我过得很好的错觉,但只有自己知道,拿gap year换按部就班的读书,拿自由职业换找稳定工作,其实我在铤而走险: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出轨,一步一步地在开垦里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需要生活在“规则”之外的人。
规则是什么,规则有时候不是正确的代名词,而是大部分人选择的**。
我们其实不一定要活在规则之内,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规则。
但这个过程很辛苦,因为我们不仅要抵抗种种变数,还需要克服“违背规则”带来的压力和心虚。
??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没有为什么。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能够坦然地为自己所有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成功自洽,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
我在大学的时候做不到这些,我反复犹豫,反复地在想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应该按照他们希望的样子生活着。
我发现我做不到。
那就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未知变数吧。
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去逛圆明园,我们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晒太阳,几只眼疾的流浪猫在草坪上打滚小跑,我们并排坐着,望着远处的居民楼顶发呆。她说:
“维安,你是一个在大学里忽然自我意识爆棚的人。而我是到了大学毕业才忽然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我望着远处的云,眯着眼睛思索“自我意识”这个词。
“对”,我说,“是这样的。”
??
前几天在豆瓣里看到用户愚小姐的一段话:
“我们或早或晚都将有意识的察觉到自我的存在,我觉得它是我们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发现自我。
成为真实的自我而迈出的第一步,是我们第一次愿意接纳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愿意在自我与集体冲突的时候,跟从自己真实的感受的选择的力量。”
就像山本耀司那句广为流传的“自我”定义: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大学阶段是很神奇的四年,每个人都可能在这段时间遇到一些事情,是具体的人事物,他们或许不会惊艳,甚至给你带来痛苦和纠结,但一定可以帮你了解到你自己是谁,你需要什么,你要往哪里走。
如果没有企图出逃的野心,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那条捆绑着我们的绳子的存在。
那些绳子一直在那里,一定有一些时刻被我们无意中碰到,最开始我们会隐隐觉得不舒服,后来觉得痒痒的,再后来勒得我们有些疼,直到最后,会有窒息的感觉。
要么选择做一个从未意识到绳子存在的人,要么去剪断它,与他们对抗。
内心崩溃不可怕,真的,崩溃其实是一种新的开始。
你在重建你自己。
– End –
她会在自己的公众号“维安记”分享自己的成长生活感悟,也会定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展览和音乐、还有漂亮的衣服和配饰推荐哦!
(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可以在维安记后台回复“运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463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