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追求水浒金王婆的不朽传说》



作者:史毅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编撰历史,是个很麻烦的事,若有史实(包括考证和出土文物)的支撑,那是最好。但好多历史时空中缺乏可信度极强的硬货,便只能用推理和演绎来完成。而缺少史实的推理和演绎,在可信度上又要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是,在已有一定证据的支持下,充分展开推理和演绎,形成对历史的认识。



如果唯实证论,历史文论或者写不下去,或者写下去也干瘪无味。对此,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前贤,他的《史记》中有直接证据,有间接证据,也有道听途说,还有神话传说,因而将《史记》写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千古不朽。



但要懂章法,精文笔才可。否则十有八九会弄巧成拙。笔者现在所评的五原县政协编写的《五原古郡文化史略》一书中《五原历史沿革》一文的开头,便出了这样的问题。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引文照录: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引文中“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是个表示肯定的判断,但支撑这个判断的证据却是个“传说”。这就显得不伦不类,因为“传说”只能得出表示或然性的判断,而得不出肯定性判断。这就好比你状告张三是杀人犯,但证明他杀人的证据却是”相传”、”听说”,甚至连听谁说都说不上来,那么这种证据是不予采纳的,但又不能说事出无因。



其次,引文中说”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笔者见到过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就直接写成是大禹看到了高埠处有五个较大的原所,故他将此地命名为五原。



《五原历史沿革》一文的上述引文中只提到了大禹,提到了五个较大的原所,但是谁命名,只字未写,却断定“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既然是“传说”,可故事又编得缩手缩脚,躲躲闪闪,这大概是把”传说”当成”史实”而心里不踏实造成的。



笔者现在根据传说演绎一下:史书中所记载的四千年前天下的那场特大洪水,在今甘肃黄河两岸的出土文物中已经得到证明,确实发生过。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史记.夏本纪》中写道:今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



我们意引这段话的意思是想说明,甘肃地区与河套地区,从距离上看,都进入了”要服”或”荒服”的范围,应属于夏朝的领地。既然是夏朝的领地,则可推测大禹在治理天下九河之一的黄河时,应该到过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考察水状。设若他来到河套,站在阴山之巅,视通万里,看到汪洋泽国中有五大原所,遂命名此地为五原,然后他离开河套,沿着晋陕大峡谷路过壶口,来到龙门,方始发现阻扼河水的瓶颈在于此,于是凿通龙门而泄洪水,解决了黄河的水患。或许有这个可能。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此外,《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所说的那“五个较大的原所”,后来的补充版本小异大同。有一位学者引《地志》中记载,说五原指龙游原、乞地干原、青岭原、岢岚正原、横槽原。这五个原环绕着青山脚下的黄河冲击平原,汉因以名县。



《五原史记事》一书中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率30万众北逐匈奴。翌年取河南地,又渡北河,取北假,于阳山之上修筑长城。与此同时,秦沿黄河设34县(一说44县),今五原县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并建立了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但具体地名已无从考证。”



《五原史记事》中的说法,比《地志》中”汉因以名县”,时间上提前了近百年。



《五原史纪事》中还有一段也值得引录:



“汉武帝为什么要将`九原’一名降格给了五原郡的县?而另取“五原”这一郡名?元代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匈奴入五原”词条作注时云:`宋白曰:五原郡有原五所,故名。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岢岚真原、横槽原也。’意思是说,因为郡辖区有此五原,所以取名`五原’。但`原’应如何理解?这五个原又分别对应什么地方?目前无法知道。”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五原史纪事》中的两段引文,一段说“具体地名已无法考证”,另一段引文说“目前无法知道”,笔法就比较活络,而这恰好符合“严谨”的尺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多少便说多少。”相传”只能得出“也许”、“可能”、“大概”的结论;有书证的,即可用肯定判断立论。



《五原历史沿革》一文的诸多表述不准确、欠严谨。通过对比,高下立判。



其实,五原地名的由来,未必非从“五个原所”的角度考证,比如包头一带战国时称“九原”,难道说非找到九个原所不可?历史学家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河图洛书中的“九”代表边远地区。赵武灵王建立云中郡九原县时,今包头一带是中原的边鄙之地。到了秦汉,边境已跨过阴山,延伸到居延和现在的蒙古国,则九原改称五原,因”五”在河图洛书中代表中心或xx,这样,五原就成了西北的又一个“中原”。



所有这些,《五原历史沿革》一文均未涉及,仅武断地说“五原”其名源于夏朝,这是不能服众的。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该书中的《序》,话也说得很满:



“我们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的挖掘,请史学家、创作者共同参与开发,编著了这本《五原古郡文化史略》,将五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通过文字留传再现,经得起世人评述……”



作序先生何方神圣,笔者不大清楚,但文风不像一个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所言,倒更像一个政客的口气,看不到传统文化中谦敬的礼仪。



历史文论经得起经不起世人评价,那得“世人”说了算,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最后,再指一处微瑕:《五原历史沿革》开头一段中有“繁衍”和“生息”两个词并列使用,这是同义重复吧?



本文纯属学术讨论,如有得罪,敬请原谅。



请方家指教。

五原地名由来一一再评《五原历史沿革》一文中的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550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