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锦绣江南,如诗如画,千年以来一直是中国的腹心之地,和无数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在这片大地上,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山水风光又分外突出,两省各有一张全国人民公认的金名片:黄山和西湖。
安徽人民和浙江人民,少不得也有争强好胜的,想要给这两处人间绝境分个高下。
西湖山水空蒙,淡妆浓抹;黄山”四绝”毕聚,气盖五岳。两地的自然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
若是要论人文,西湖有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黄山也有李白的”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又是一场半斤八两,难分仲伯。
这个时候,西湖却偏偏有一项特殊的指标,能够力压黄山一头,让安徽人民不得不甘拜下风: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一生50多次莅临西湖,在湖边住过的日子总计超过三年;可直到他去世,也从来没有登上过冠绝天下的黄山。
**胸怀全国人民,他当然不是出于什么偏见独爱西湖,黄山的景色底蕴也足以值得伟人一游,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件本该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相逢,最终失之交臂呢?
两件一生只做一次的事
要解开毛主席不登黄山之谜,我们先来看另一座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别联系的名山——五岳之首,山东泰山。
新中国改天换日,革去了封建礼仪,但凭借**”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的吞天气魄和伟大建设成就,他要是登上泰山,必将成为又一段历史佳话。
奇怪的是,**一生之中,登上泰山也仅仅只有一次。
不过那还是在1920年四月份,当时他只是一个20出头、默默无闻的青年小伙子,在一趟从北京前往上海送人的旅行途中,利用参观曲阜孔庙的机会登了一次泰山,远不是后来的身份可比。
在那之后,**再也没有登过泰山——他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条件。
山东是解放战争时期xx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这里的人民对改变他们命运的毛主席奉若神明,如果**想再次登山,这不仅是泰山之幸,更是山东老百姓的大喜事。
泰山脚下的小县城叫做泰安,1952年,1955年,1958年,1959年,接连四次,**以各种事由路过这里并短暂停留,其中最后一次还停留了长达一天的时间。
地方领导人出于朴素的爱戴之情和乡土自豪,抓住难得的机会,想要劝说主席再次登上泰山,看看日新月异的泰安县城、山东大地。
令泰安人民深深失望的是,**最终还是下令开车,直回北京。
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止**登上这座神圣的山峰。除了登泰山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一生也只做过一次。
1925年夏末秋初时节,对于利用**xx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身份,却在家乡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秘密建立中国xx的韶山支部、发动农民平粜除米,阻谷出境,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湖南军阀赵恒惕已经忍无可忍。
幸亏赵恒惕的亲家、**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刘武当时是长沙xx厅厅长,他想方设法通知了自己的学生及早躲避。
8月28日这天,**假扮江湖郎中,韶山乡亲们抬着轿子把这位未来的开国领袖送出险境。
我们不知道当时**在轿子里的具体想法,但他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坐过轿子。
从1934年长征到1949年进北京城,**一路都是用自己双腿走来,最多用一下拐杖或者骑一匹马,但他坚决拒绝任何人力运输,就连生病,他也不上要人抬着走的担架。
**不仅自己不坐轿子,还把轿子当作反面工具,用来开展D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1958年,**经过泰山而不登之后,南下到了杭州,在车站对专程前来迎接的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和大小领导们说起了一件往事:
1939年秋的一天,**要前往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领导张启龙、范文澜派出邓力群、安平生、马洪、韩世福四人,前往杨家岭迎接,中途在延河一座桥上迎面遇到了**。
**一见他们的面就知道了来意:”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不等大家开心一笑,**又接着告诉他们:”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
我们是xx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
小小轿子,在**的眼里,俨然和”官僚”、”旧制度”这些xx最深恶痛绝的东西画上了等号。
张治中失算
新中国建立前夕、代表**主持国共和谈,破裂后又留在北平起义的**”和平将军”张治中,是安徽巢湖人氏,对于家乡天下闻名的黄山,那是深为自豪的。
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张治中,自然想要极力促成伟人登上黄山,完成一桩能够流传历史的美谈佳话。
正好,1954年一天,张治中终于获悉毛主席的出京考察行程要经过安徽,于是他立即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商量好,这次一定要让毛主席登上黄山,他本人也赶来和毛主席同乘一列班车,不厌其烦地”推销”黄山美景。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千变万化,鬼斧神工,张治中正忘情描绘,山势如何险峻,景色如何雄奇——冷不防对面的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这么陡,你总是叫我去,那怎上得去呢?”
1954年,黄山还没有我们今天在景区见到的宽阔平坦高级公路,美丽的景色都要经过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这对于已经71岁的**来说,实在过于耗费腿脚。
张治中却并不以为意:黄山上有职业轿夫啊,让他们用滑杆抬着你上去不就行了。
所谓滑杆,就是没有顶篷的轿子,直到今天,依然是黄山景区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当**问道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张治中随口答道:”不坐滑杆恐怕不行。”
张治中没有意料到,**对此的反应是斩钉截铁的:”我不坐滑杆。”
为了打消张治中再三推荐自己去登黄山的念头,到达合肥后,**甚至干脆幽默地说:”你们这个偏僻的地方,谁去?”
**出身的张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的态度并不很能理解:轿夫抬轿是自愿、赚钱的,又不是强迫劳动,安徽人民也不会把敬爱的毛主席乘坐滑杆当作什么坏事,有什么困难的呢?
真相大白
张治中后来又几次找机会鼓动**去登黄山,结果一一都遭到了婉拒。
可他也知道,**并不讨厌登山,相反同样在安徽的九华山、湖南老家的岳麓山、蒋介石曾经住过的庐山、**都和几位老友们畅快同游。
可能让张治中感到略有嫉妒的,当然要数围绕在杭州西湖周边的几座远远不如黄山的”小山坡”了:五云山、丁家山、南高峰、北高峰等等。
**不仅登了上去,还多次攀爬——每一次攀爬,都是为杭州、为西湖已经灿烂丰富文化添砖加瓦啊,怎么安徽黄山就没有这个荣幸呢?
终于有一次,张治中正好和**一起在杭州开会,这次反了过来,由**向张治中滔滔不绝地介绍西湖边南北高峰的秀丽胜景。
张治中听闻主席神采飞扬的介绍,自然是跃跃欲试前往观赏,于是他下意识脱口而出:”可有滑杆能坐?”
**指指自己的双腿,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滑竿。”而**手边爬山用的拐杖,也正是警卫员采自丁家山农民家中的翠竹所制。
说是”采”,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接过拐杖之前,特意确认农民收取了合理的价钱,所以该说是”买”,一字之差,就是新社会和旧社会、新制度和旧制度的天差地别。
张治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眼里,小小的滑杆、轿子,竟然背后意义如此重大,当年他四过泰安不登山,也正是因为上山就要乘坐轿子,按照他后来对于警卫员的教导:”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不能坐!”。
追悔莫及的张治中不停抱怨自己说:”我不该对主席说不坐滑竿不行啊,害得他错失了黄山美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569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