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古长青绿色永不褪色

吴艳华:五十年情深难忘 半世纪重回家园
逊克县四新村知青五十周年返乡盛况

这是齐齐哈市知青合影。

欢迎大会在主持人吴淑琴的告白中宣布开始,首先请村支书姚波致辞并讲话,他是知青们的后辈称呼知青们为叔叔阿姨,在讲话中这样陈述:我代表四新村委会及所有乡亲父老、对各位知青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热烈欢迎您们来到第二故乡奇克镇四新村。
遥想当年,感慨万千。在座的各位知青叔叔阿姨们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你们响应D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从繁华的大都市,千里迢迢,一路风尘,来到当时还非常贫困落后的奇克镇四新村插队落户。环境不适,条件恶劣,你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勤劳智慧的四新村乡亲一道,并肩奋斗,你们把人生最美好、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热土,这些将永远铭刻在四新村人民的心中。
希望各位知青长辈们在此期间游玩愉快,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今后常回来看看!让我们的友谊像黑龙江水源远流长!
镇领导马春平也到场致辞欢迎,祝贺知青返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插队的岁月里,你们与四新的乡亲们同甘共苦、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返城以后,你们也在都市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事业有成,但始终不忘第二故乡四新村的发展,忠心感谢你们的关注和眷恋,今天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四新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有您们曾经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四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
上海知青代表李琢吾讲话:首先要感谢的是上海知青郑美刚,此次返乡是他倡导并联系大家,在返乡途中事无巨细的叮嘱大哥大姐们一些注意事项,岁数最小,想的全面,当年他和沈鲁明才15岁就跟我们一样下乡了。
还要感谢村委会筹备组,如此重视返乡聚会,给予了周到细致的安排,活动搞的出乎意料的隆重,辛苦了你们!
齐市知青桑瑞琴代表讲话:感谢在插队期间,乡亲们对我们给予了亲人般的照顾及呵护,每次回来都热情招待,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这次高规格的接待,活动安排让我们很受感动,祝愿四新乡亲们身体健康,四新村发展越来越好!
前任村领导车建国和当年知青招待办主任张连生在发言中讲到:今天,你们回到了第二故乡,我们真诚地欢迎你们,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各个地方走走,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当年共同奋斗的父老乡亲,寻找忘不了的乡愁,亲身感受四新村近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衷心希望知青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四新村的发展!
当地知青刘铁良用冯巩的一句话表达了对知青们的想念之情!(好久不见想死你们了!)。
鬓染霜华,乡情不改。有一种沧桑叫岁月,有一种岁月叫艰辛,有一种艰辛叫经历,有一种经历那就是我们知青!知青的经历是我们每个知青刻骨铭心的记忆,让这个记忆将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永不褪色,直至永远!
接风晚宴和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第二天一缕清晨的阳光,笼罩着边陲小镇,返乡行程是坐游船,游览黑龙江,知青们主要是想看看曾经挥洒过汗水,捕鱼的《蒙古滩》西套子,虽然它不是名楼古城,没有古色古香的韵味;虽然它不是世外桃源,不能让人大吃一惊;虽然它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能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它非常安静,非常特别,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陆地因为涨水进不去,只能在船上眺望她!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这是四新村的大块地,当年我们一天只能上午产一根垅,背着干粮、水中午在地那头吃饭,下午产回来一根垅就收工了,可想而知为啥叫它大块地了吧。

大家没有忘记曾经的知青大家庭宿舍,它已经是断臂残垣,虽然它坐落的位置和面积都适合**盖楼,可是至今还保留着,也可能是作为历史见证吧,知青们留下这珍贵的回忆照片,让后代们也了解下她们的过去。
即使两鬓霜白、却也风情万种,遇见笑颜回眸、当年魅力依旧。
五十年前相识,五十年中相念,五十年后重相见,留不住时光,锁不住华年,相见互道容颜变,唯有真情铭心间。
黑头发、白头发,一顶一顶花头发,共聚一起羞百花,深皱纹,浅皱纹,长皱纹,短皱纹,同壕之间无裂纹,互祝情长万里河。
我们现在在不同地方忙着、累着、烦着也快乐着;我们在微信里笑着、唱着、叹着、聊着插友情感延续着。
相逢是短暂的,但是真情是永存的,每一次相聚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真情,希望让这份真情永远地温暖着你我的心。
知青聚会是美好的,相逢是快乐的,此次聚会凝聚了插友共同的心思和付出,感谢老天爷的眷顾让我们重新相聚在一起,插友情是一杯陈年的酒,历久弥新。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回忆往事,让人感慨万千。真是经过多少岁月,经受了多少风雨,如今我们一帮老太老头终于能够从容淡定,相知以沫,再次重逢。虽然岁月无情、青春靓丽渐去,但是在我们心里、美丽依旧如初!

照片中右面这位举杯的是唯一扎根逊克的上海知青(毕彩娣)嫁给了当地回乡知青,知青们惦念她,关心她,去她家探望,得知老公对她呵护有佳,有砖房一套,楼房一套,房前屋后种着绿色小田园,(户长李琢吾大哥在小菜园摘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无不感慨羡慕,)育有二个儿子,如今也都按照政策安置在上海,并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孩子们经常节假日回来探望二位老人,看到她生活如此美满幸福,知青们大可放心了!

照片中二位齐市知青齐凤英、纪淑梅也扎根留在了逊克,齐市知青每次来都要去她们家探望二位知青,遗憾的是纪淑梅因病瘫痪在床,不能到会相聚!

《有感第二故乡行》
孙建越
上海的四新队知青早就有个约定:到下乡插队五十周年的时候,大家齐聚逊克县奇克镇,重返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四新村。在郑美刚、李琢吾的串联、组织下,心心念念的返乡之旅终于成行。
二零一九年七月卅一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下午天有些阴沉。奇克镇上的一家宾馆门前却热闹异常,大门上挂着“欢迎上海齐市下乡50周年返乡”的大红横幅。几辆轿车、小客车驶来,清脆的鞭炮声顿时响起。陆续下车的人,与等候的人群,汇成一片。彼此打量,相唤名字,问候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来了一支秧歌队,服饰艳丽,喜气洋洋,在雨水中,手舞足蹈扭起了秧歌,欢乐的气氛达到**。 这是四新村干部群众欢迎来自上海、齐市、黑河等地知青返乡的热闹场面。迎接我们的大多与我们同辈,其中有和我们当年一样身份的当地知青。
乡音缭绕,相见甚欢,个个笑容可掬,恍惚间,似乎回到了五十年前……“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昔日的姑娘小伙,如今青春不在,仔细端详,昔日的音容笑貌依旧,只是多了些许疲惫,多了沧桑的留痕。
此时此刻,既有岁月无情的感伤,更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知青陆续回城后的三四十年间,曾有三三两两结伴返乡探望的,但三地知青三十多人同聚一地则是第一次。本想低调返乡,不要太多打扰,给老乡有负担,可我们的行程惊动了村委会和村里的亲朋好友。
由当地知青吴艳华(特地从西班牙的女儿家赶回来)协助村委会和当地的兄弟姐妹,精心组织接待,安排各项集体活动,如此隆重、热情、周到,太出乎知青的意料,大家无一不被乡亲的情真意切而深深感动。
返乡的日日夜夜,像一帧帧电影画面深深地留在脑海里:穿着统一的T恤衫在江边广场合影;热闹的联欢晚会(**澎湃的演讲,自导自演的歌舞、诗朗诵,集体扭秧歌,杯觥交错);风景如画的沿江山水(回忆起上套子打草种地、下网捕鱼的日子);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的黄豆地(想起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田间劳作)、残留的知青宿舍(勾起了当年吃喝拉撒睡的记忆);新的村委会办公楼(与印象中昏暗的马号产生强烈对比);乡亲的家庭婚礼(一窥新农村社会风貌的巨大变化)……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欢聚的时光总嫌太短。 随着年岁增高,回首往事、思念故人,怀旧情结更浓了。
知青岁月是蹉跎还是大有作为,答案并不重要,如今我们更想表达的是一份感恩之情,讲起当年老乡在劳动生活中给予知青默默关爱的事例,至今仍令人动容。想当年,少不更事的知青没少给生产队里添麻烦,没少干幼稚可笑的事情,而得到的是原谅和宽容。时过境迁,这些“劣迹”今天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几天来的所见所闻,四新村给我们返乡的知青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大概是“与时俱进”吧,一种向着现代化的巨变,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
如果说当年城市的知青下乡曾给农村带来新气象,那么改革开放带来的是新农村的嬗变与升华,是前者无法比拟的。我们怀着肃然起敬的心情告别曾经哺育过我们成长的黑土地和它的主人。
此刻,联想起**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此文说明:上面照片是我2001年送女儿去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学,和部分知青小聚合影,一排最右面戴眼镜的是此文章作者,他的文章涵盖了许多知青的感悟和感想。
这是今年知青返乡聚会的实况录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586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