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动员活动主要有哪些(古代战争中的动员活动)



前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被迫卷入一场与超级大国对抗的区域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志愿军官兵的浴血奋战等因素,广泛的政治宣传与社会动员对于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对组织动员能力的提升与国家意识的广泛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理解建国后政治运动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经过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节节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xx人民xx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与此同时,由于连年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建国前夕的国民经济已经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公开数据显示,1949 年,全国总人口为 54167 万人,工农业总产值为 466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就占了 326 亿元,工业总产值仅为 140 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30%左右。而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只有 37 亿元,占比仅为 26.4%。当时的国民总收入为 358 亿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70 元不到。当时的人曰出生率是 36%,死亡率却达到了 20%,自然增长率仅为 16%,人均寿命只有 35 岁。生活必需品方面,年人均粮食仅为 209 公斤,年人均糖仅为 0.37 公斤,年人均油料仅为 4.7 公斤,年人均水产品仅为 0.83 公厅,年人均布仅为 3.49 米。而当年全国生产的轻工业产品中,自行车仅为 14000 辆,收音机为 4000 台,缝纫机一共只有 2000 台。从以上经济指标和各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落后状况和贫困程度。工业化水平极其低下,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几乎完全瘫痪,整个国家仍然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前现代化国家。如果再折算至人均水平,则更为窘迫。饱受战争摧残的广大人民群众尚在温饱线上挣化,微薄的人均收入无法满足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需求,恶劣的生活条件带来的是高死亡率和短暂的寿命。可以说"一穷二白"就是当时中国经济整体形势的真实写照。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但是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将中国卷入一场与超级大国的直接冲突中。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 9 月 15 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施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遭受重大打击;10 月 25 日,应朝鲜方面请求并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就此开始。虽然在建国后,Dxx迅速组织起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局面。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经历了二战中工业体系的全面扩张与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确立与巩固,美国正处于综合国力的巅峰。面对敌我差距如此悬殊的局面,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够赢得胜利。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在政治宣传上,宣传侧重点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对反对美国侵略、保卫和平及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宣传主要集中在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到入朝作战,是抗美援朝的思想动员和准备阶段。随着朝鲜战局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国内各阶层存在的厌战情绪以及“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宣传中着重强调中朝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重视使全体人民明确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注重消除恐美意识和美国文化的影响。此外,针对战局发展情况与国际国内背景,政治宣传注重配合国内社会运动的开展,如签订爱国公约运动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广泛的社会动员稳定了社会环境



在社会运动方面,针对不同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D政机关有针对性的组织了各类运动,并借助抗美援朝的契机继续推动战前已启动的各项运动,努力实现“边打、边稳、边建”。在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将恢复生产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相联系,开展了工业、农业的生产竞赛。在工厂中,工人们喊出了“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q炮,多出一件产品就是增强一份杀敌力量”的口号,他们把生产竞赛比作战场杀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农业战线上,宣传和教育农民个人生产和抗美援朝的联系,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他们积极参加爱国丰产竞赛。在支援前线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慰问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坦克等运动,在有力支援了志愿军战斗的同时也广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抗美援朝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同时,乡村社会的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土地改革被认为在本质上是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一致的运动,土地改革工作做得越彻底,也就是最实际最彻底的支持和强化了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为乡村社会抗美援朝的动员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 这一结合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另一层面上以现 代化的国 家意识与阶级 意识 相结 合取代了传统 乡村 盛行 的宗族血缘意识, 阶级关系替代血缘关系在乡村社会开始占主导地位,打破了传统社会中的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使国家的形象和权威渗入了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D和国家的力量深入基层



注重运动、动员的体系化建设也是这一阶段的社会动员的一大特点。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是以一定的组织动员体系为基础的。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动员中,在组织机构方面,各级D政机关和群众组织都被纳入到动员体系之中。此外,除了对现有力量的调动同时,还注重对积极分子的发掘。在具体组织动员方面,坚持了D的统一领导,以强大的动员体系为基础,得以开创一系列诸如包干制度、检查制度、抽查制度等制度,为抗美援朝的各项运动深入基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生死动员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



纵观历史,在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xx成立后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始终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如何在对过去历史进行综合性与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建设符合时代条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员模式,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既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无论是作为一段历史还是作为一个社会动员的个案,抗美援朝时期的政治宣传与社会运动都给今天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与启示,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性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599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