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内卷”这个词何时诞生的,但这词确实挺贴切。周末和孩子吃了日本寿司卷,感觉这个词应该和寿司有点关系。寿司外面一层海苔包着饭,里面裹了三文鱼或其他肉类,或者还有那么一点鱼子,里面还有些黄瓜、腌萝卜或鸡蛋等,结合着调味酱料,口感丰富,但除了美食**能区分细微的食材配料的差异,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感觉吃了一个美味的饭团,没啥太大差别。厨师们不断精益求精的组合着各种食材,调整不同的酱料,捏出不同形状的寿司,这难道不是内卷吗?
当然,用寿司卷来形容内卷有点偏颇,甚至玷污了美食的价值,因为真正的内卷是根本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的。
券商研究服务中有一项就是召开电话会议,券商研究员通过电话会议分享对行业变化的判断及个股投资价值的分析,并解答问题,而听会的是公募和私募的投研人员。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一家券商每天甚至有十几场电话会(财报高峰期更不止),如果公募基金有多家券商服务,真的会分身乏术。其实从正常的投研角度来说,基金经理经过多年的投资锤炼,会选择他认为专业的券商研究员会议参加,其余的大部分则不会参与。
当然,内卷由此产生,券商不断营销轰炸,基金经理也越来越难判断取舍,因此买方希望用工具把这些电话会都录音下来,晨跑闲暇时可以听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报。科技公司也聪明的很,马上提供了录音工具,并可以自动将语音转为文字,提供基金经理会后阅读。所以,买方现在可以不参加电话会了,参会的都是录音机器人,而会议内容则变成了文字记录。
如果你以为内卷至此就想简单了,基金经理提了更具体的建议,说会议太多,会议记录太长,能否提供会议摘要,他可以快速浏览会议核心观点,提高决策效率。看起来很正常的需求,真的是合理的吗?
1、 券商会议是一种服务形式,核心是提供有价值的投研观点,而真正的有价值绝对不是内容的多少,而是数据或情报是否独特,分析过程是否严谨全面有差异,判断是否合理等等。和创业融资计划书一样,如果5分钟不能清晰的表达研究观点,那基本这种研究会议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大量的券商会议都是同质化的,研究报告同理,说白了就是研究内卷的本质体现,不能在研究质量上提升,就只能提供无效的量,从而获得新财富排名的提升,或更多的基金打分派点的佣金回报。
2、 买方参加大量的会同样是内卷的表现。投研者对于专业的研究应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没有含金量的会议,没有观点价值的研究报告,本身就不该浪费时间去聆听和阅读。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决策上,而绝不应该面面俱到。基金经理的内卷恰恰说明投资判断能力缺乏专业性,也是目前基金投资趋同及爱炒热点的典型特征。
3、 科技公司同样是内卷的催化剂。感觉他们提供了工具和服务,帮助基金经理聆听更多的会,甚至高效的了解会议内容,但他们始终无法理解参会的目的,即获取会议的情报价值。通过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很完美的提炼会议纪要,但遗漏的一些细节是否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呢?而这个细节可能需要基金经理当面提问确认。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高科技甚至是专业的编辑,都无法准确理解参会者的关注点,因此会议纪要只能是泛泛的概要,而绝不是研究所需的关键要素。
从券商电话会议可以发现,其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生了太多无用的噪音信息,因为大部分都没有创造价值,越多只会越没有价值,由此内卷开始,内卷的过程就是制造、竞争、筛选、提炼,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解决,有价值的要么还是那么点,要么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或者过滤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603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