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如何突破35岁职场天花板)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日剧《大叔之爱》里有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你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里骂,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车、有孩子的。”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这话有点让人难过,但也是大写的“现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0+的成年人就变成了可以被随意谩骂,有点“苟且偷生”,不仅要和年龄较劲,还时不时会被卡在“规定”之外的一类人。
自己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享受过和今天的年轻人同等的待遇,却在成年之后要去经历从过去到现在一步步加剧的悲哀。
对于大多数80后和少部分90后来说,好像这一生都处在“吃什么都赶不上热的”的时代,小时候就是如此,长大了好像也没什么改变,“被选择”的人,往往都会面临被放在门槛之外的命运。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很多30+的人都曾在年轻的时候不止一次抱怨过自己所处的世界,叛逆却又一次次被时代制定的规则推波助澜到无能为力的境地。
被动接受的教育孵化出了一个个愿意吃苦,可以忍受的灵魂,却偏偏被有心人培养成了只能靠体力谋生,条条框框包裹下的工具人。
只是可惜,工具人的寿命有限,使用截止是35岁。
⊥14
13⊥
前段时间,《半月谈》的一篇报道终于揭下了成年人的最后一丝体面。
报道中说,“一些地方的优秀基层干部因为年龄超过了35岁无法参加‘二次择优’,而且由于年龄的‘一刀切’限制,出现了‘有意愿的去不了,刚培养的留不住’等问题。”
其实这样的中年危机在职场已经有些日子了,只是“铁饭碗”的天然壁垒,让大多数人都只关注着不太稳定的市场,却想不到连公务员干部也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毕竟这世上只要是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养活的是一群年富力强的人,能吃苦还不要多高的工资,肯拼命还不用操心人家累坏的身体,学习力强还整天都有新的创意,辞退就辞退了,少一个后面还有好几个正在实习。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35岁就意味着生活稳定,心态平和,在告别了青春过往之后,能有更安分成熟的性格。
可实际上,这个分水岭往往意味着一大半人的凭空消失,还有一小半人的逐步淘汰,你毕竟没有了进一步的上升空间,重复性劳动换来的熟能生巧,可能在那些年轻人眼里,轻松替代甚至用不了1个月的时间。
30+的生存危机正在变成没有阻碍的全民危机,就像是一条逆水行驶的舟,虽然还在往前,可速度终究输给了水流。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去打工的,如今还在打工,只不过更倾向于外卖、滴滴,还有小农经济。
辞职的,如今都不敢辞职,在四处碰壁之后,只肯在一个地方死命熬下去。
创业的到现在还在创业,可能是天生励志,也可能是不敢再输,从一个风口飘到另一个风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头破血流。
而体制内的,多半都献了青春打死不会再献子孙了,站在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土坡上,没有自由流通的机会,也没了被需要的资本。
⊥14
13⊥
作家张悦然曾说:
“现在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我感觉他们始终希望得到安抚,或者说获得积极的肯定让自己可以在现在的环境里呆得更舒服一点,但以前80后的年轻人却总是不舒服的,我们会想要去对抗全世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年轻人样貌。”
这是2年前的评论,到今天,有些90后已经过了30,开始焦虑了。
我们其实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比较不同时代里的年轻人,因为时代不同,年轻人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但长江后浪终究是可以超过前浪的,要是在这个迭代的过程中,不能让自己具备一定的优势,那只能被拍死的沙滩上。
而80后的成长总是会和时代的发展一样迅猛,在没有太多物质支撑的情况下,不满足于现状,就只好让精神发展远远跑在了前头。
结果是拼命努力,满怀期待,全身抱负,到最后还是从事了“青春饭”,搞技术也好,搞行政也好,搞专业也好,都是在搞体力,时时处处都要和年龄精力扯上关系。
等到年龄大了,90后甚至00后都成自己同事了,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身边的年轻人都不再像当初的自己那样激进,反倒变得更加现实,更在乎自己的体力。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可能成年人的样子都是相似的,但不同时代的成年人在想法上却注定有着跨不过去的距离。
靠体力吃饭的人,必然会在精力下降后变得没饭可吃,哪怕是今天的年轻人,仍会有一大半在未来的35岁遇见和今天的35岁类似的困境。
⊥14
用你只有一个“迁就照顾念旧情”的借口,而不用你却有十几二十条现实且无奈的理由。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其实,对于今天大多数还在吃苦的成年人来说,过去的很多年里一直干着的,都是消耗体力大于消耗智力的工作,看上去都已经很努力了,可实际上分分钟就可以被另一个年轻的人替代。
1.你的工作业绩往往和自己消耗的体力挂钩,不会再像学生时代一样,在知识量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
2.在一个慢慢熟悉的岗位上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也越来越没有跨界的可能;
3.永远都在听从别人的安排,不需要或是不可能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始终遵循着会议领导下的部门分工合作;
4.总是在小圈子里相互竞争,哪怕跳槽后,也只能从事类似的岗位,没有上升机会和自身实力;
5.只会用业务的观念去衡量自己,却从不会在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将来。
如果你的工作也是这样,哪怕只占了其中的一部分,那你就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只不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伪装,坐在不同的办公桌前面,干着不相干的事罢了。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这也是“打工人”和“干饭人”这一类称呼出现的原因,有没有“魂”不知道,压力挤轧下的自嘲却是谁都听得到。
而原罪,或许就在于用人的管理者,不是在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可以超过自己的后起之秀,而是在用“工具”的心态,强压下属的思考,培养了一批听话且寿命有限的工具。
⊥1413⊥
其实对于今天的35岁上下的人来说,在看到这个没什么商量余地的天花板,眼瞅着一年近过一年的日子里,与其指望着谁可以力挽狂澜,打破这种不管人死活的无情规定,不如好好看看自己,试着让成年之后的路可以不那么坎坷崎岖。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如果说年轻人的努力,都注定了是一种相互竞争的体力劳动,那30+的努力就应该向“智力劳动”的层面主动跃升。
说白了,就是赶紧去混个领导层,或是去争取一个领域里年轻人达不到的资历认证!
因为成年人的生存世界,更需要的是“创造价值”和“独立思考”,你不需要再去和年轻人比较,而是开始和大浪淘沙后的同龄人PK。
这是职场发展的必然,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可能在以前,时代发展是跳跃式的,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模式并不完善,所以你会看到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一起去追求生活的可能性,谁都不可能真得比过谁,而优秀的人也始终都能优秀着前进。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可到了今天,时代不再跳跃,市场的所有可能性都被填满,在人们和以前一样千军万马过了高考后,还要千军万马过一座座职场的桥。
所以会有内卷,因为社会不是学校,同样也会有淘汰,因为成长不再是谁的义务。
可能,当初那些习惯了听话和服从的年轻人在今天到了30多岁的年纪终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谁说在将来,没有注重培养和使用,只是一味放任自流的管理者,不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走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14
13⊥
老话说,“求人不如求己”。
这话对于今天的很多人同样有用,而且单从眼前不同年龄段的人完全不同的处事哲学来看,越是偷偷努力着的人,越是有“破壁”的可能。
对于每一个为了生存正努力的人来说,年龄红线都是不可避免的门槛,而在“躺赢”越来越不现实的今天,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这或许不是一蹴而就的答案,而是缓慢进化的一个过程。
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你是财富资源,还是体力成本?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25到35岁的十年,就是一个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工具人,不断抗争和成长,逐渐让自己的实力能够匹配35岁择业标准的过程。
你要针对那五个会让自己成为工具人的选项,一个个突破,让自己具备超越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时具备跨界优势,可以有全盘筹划的软实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要太指望“35岁的枯荣线”可以因为谁的慈悲而有所提高。
00后90后追求舒服其实是抵抗“工具化”管理的一种自保,而90后80后在制度下的隐忍发力,谁说不是这个时代下的另一种自保。
无论是谁,只要在成年的岁数里别活的像个小孩,自己的实力,可以配得上年龄附加的高等光环,什么时候,都不用在意那些搞笑的限制条款。
只是,这有个前提:
你不会是谁的工具,也不再去白耗体力。
30+依旧年轻,不过是这个时代的老人,见不得谁抢了它的位置而已。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原创自:栗拾三
谢谢你的阅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648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