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啦,各种各样的习俗本来是用来丰富我们感官体验的,但是却被越来越程式化的套路冲淡,所以人们提起春节往往会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倦怠感,一感受春节,就会被各种大红正黄的颜色、大鱼大肉的味觉所埋葬,那种春节带来的仪式感、充实感也被冲淡,很明显,我们不希望节日变成负担,节日就应该有节日的样子,就应该活在当下,不要套路,而是去体验这些仪式,比如说龙灯。
汉代鱼龙百戏画像石上的舞龙
龙灯的仪式从汉代就开始有记载了,被称为鱼龙之戏,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图的东汉晚期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就形象的展示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场景。石刻上的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人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整个场景栩栩如生,气氛热烈。
辛弃疾
到了宋代成为上元节中的压轴节目,比如辛弃疾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佐证: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这里所谓的鱼龙舞,就是舞龙灯和鱼灯了。渐渐地,不只是上元节,龙灯成为整个春节、中秋、端午等等各种节庆典礼上都要用到的仪式,而且像庙会、新店开张这些时候,人们都喜欢让龙灯、狮灯来舞一舞,招揽一下人气。
当代的舞草龙
宋代龙灯的形制,在吴自牧的笔记小说就有记载:
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看记载和现代普遍使用的龙灯形制有所差别,不过在部分地方也还是保留了类似的龙灯,比如草龙、火龙、香火龙等等。
当代的香火龙,有没有宋代如龙飞走之状的遗风?
到了清代,龙灯形制已经很接近现代的龙灯了,比如道光年间的《沪城岁事衢歌 上海县竹枝词 淞南乐府》中这样说道:
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又有一竹篾作大珠,中笼以烛,为滚灯。尤有恶习,滚灯遇龙灯,避械斗,谓龙抢珠。
书中还作了一首应景的诗:
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
譬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
当地的龙滚灯
这里记载的滚灯非常详细,但是旋舞是怎么个舞法,还是不太清楚,不过嘉庆时期的书画家姚元之在他的《竹叶亭杂记》就记载舞龙时旋舞的场景:
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
看来,古人玩的花样,还是挺丰富的,而且这个时候舞龙,还要写上“五谷丰登,官清民乐”、“天下太平”等等吉祥话,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龙就被作为祈雨的瑞兽,自从汉廷将一年的岁首从十月移回到元月起,上元节就正好成为了新年节庆的最后一天,这之后就要开始一年的农事了,所以人们就会在上元节通过舞龙来祈求新的一年全年的丰禳,这种吉祥的意义还逐步扩大,成为祈求安乐、兴旺的仪式,现在舞龙时虽然不会写上这些吉祥话了,不过看到舞龙也可以默默祈愿,祝福自己和家人朋友越活越精彩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653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