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吞四阴:洪荒之力的传说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错误解释,差点改变古代社会发展进程!
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曾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家。”他同时言道,宋朝理学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极相似。
中国历代则认为,朱熹上承孔孟,下续道统,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朱熹本人而言,他是继荀子将儒学社会应用化,由理入象,由象入理 地阐述儒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核心标志即是“格物致知”。
李约瑟代表西方的普遍视角,其对朱熹的看法,与中国人迥异。毕竟,自然科学属现象学,之于客观的探索与改造世界;而中国文化属于生命情感学,之于心安理顺,成为君子,过好一生。
西人说朱熹,目的在于,利用朱熹证明西方世界是对的。同是朱熹,同一个“格物致知”,为何出现两个世界的认知偏差?
有心人会发现,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源自于中国文化一脉;而他对于自己学说的解释,却偏离圣道语境,大错特错了。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错误解释,差点改变古代社会发展进程!
一、格物致知一说,源于《大学》,《大学》源于圣道
《易》认为,太极至虚,居中而静,蕴含万事万理而隐幽不动。这个“太极”,类似于今天科学提出的“黑洞假想”,但比“黑洞”更为高级,它无形无质而无所不能,不可为人之局限思维所认知。人的最高认识,只能达到“阴阳两仪”范畴。
太极本静,如得道涅槃之圣人,恰逢“一阳”之动,如苍天雷声一动,或天地之间风云动的缘故,形成了乾坤之间气的交换,乾之气下降,坤之气升腾,阴阳相交,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物,由坤地孕育而生,于是出现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万物因“一阳”之动而生成。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错误解释,差点改变古代社会发展进程!
由此,乾阳有“大明”之德,开辟天地鸿蒙。《大学》所言之“明明德”,即乾之德。乾之德,在于化生万物,在于心念每一苍生的好生之德。修齐治国安天下,得乾德的关键在于“诚”。诚则无私而与乾道通,与乾道通,而内心大明。
由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感知无形太极,只能通过格物来认识。原因在于,每一个事物皆从乾阳之动,与乾坤之气交互而生;因此,每一事物均饱含阴阳,饱含阴阳即为一太极。在任一个事物上,达到了心与物通,太极之道也就明了。
由是而得,治国,齐家,修身三者核心,只在修身一事。如何修身?物格,知至,意诚。哪怕一辈子做一件事,外察事物,以事正心,内观修行,通过这件事即可感通大道之境,如庖丁解牛十九年,心境合一,天人相通,臻至化境。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错误解释,差点改变古代社会发展进程!
二、朱熹之于自我学说的解释,无意间走偏了
在解释自己提出的“格物致知”学说时,朱熹这般说:
朱熹认为“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要想完全明白终极之理,必须将天地之间万物,无所不该地研究透彻,乃至一草一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最终,朱熹享年七十一,仍抱着对“大道”的无识,遗憾而终。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对易经乃至佛法等,并未深入领悟;对于学问之道,不能浅出。他明白了“太极化万物”,而不晓得每一物皆由太极所化,皆含太极之全理。他并未明白“一花即是一世界,一叶即是一菩提”。穷极一生,涉猎万物而不深,可称之为博学,也可称泛泛而学。
朱熹认为“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他并未参透一个核心,即是圣人之书哪怕千百万章,圣人之道哪怕千头万绪,总归只是一个道理,诚而已。诚者不虚,诚者不傲,诚者不浮……诚者明白孝乃天性所赋,诚者明白万物一体相依,诚者明白遵循规律,而万事可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莫不如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劝学有余,勤奋有余,读万卷书而未得其心法。《道德经》有曰:“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由繁入简,方切纲要。《易经》之初,不过河图洛书,两图在胸,便胜却万千文字。佛法三藏,无非见性,待到见性之时,连文字都扔了。
朱熹犯的一个核心错误,在于始终求理于外,而不知回归于内。尤其今天,网络时代信息庞杂,穷物而物难穷;穷理而理不尽。这就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在无尽的事物中求索,欲寻求最终真理,从实际中看来,几乎不可能。朱熹的问题,最终由阳明先生点破,并予以纠正。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错误解释,差点改变古代社会发展进程!
朱熹晚年曾回忆道:“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岁之将晚,仍不失稚子之心,好奇未泯。可惜的是,他之于圣学,走错了方向,走向了外部自然科学的道路。在其历史贡献之上,今人不可不知。
有幸的是,宋朝那个文化经济鼎盛的时代,并未完全按照朱熹的思路去走;也即,未按照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发展。因此,才出现了诸多匠心通神的艺术品,如汝窑、玉器、丝织品、书画等,每一件作品,皆为心灵通神之作!
否则自宋代起,按照自然科学的路子,中国手工艺术就提前消失了,演变成为今天这般,批量式**生产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onghe/658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